“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 “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的?” “茴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么?” 对孔乙己的印象,我们还停留在茴香豆的四种写法上面。虽然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很多写法,但是终究没有去考问,因为我们都觉得自己以后会当一个鲁迅先生这样的人。 长大成人踏上社会以后,我们发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以后的苟且,于是社会将我们打磨成了孔乙己。 01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一人一颗。孩子们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这是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一段描写。 孔乙己到死还欠着咸亨酒店的钱,可是面对天真善良的孩子们,孔乙己却给他们一人一颗茴香豆。反而是孩子们,得了便宜还想更多,似乎并不理解这种善良。面对众人的嘲笑,孔乙己也不做争辩,只是站着喝酒吃茴香豆。 这不正是我们自己的写照吗?每天勤勤恳恳上班,却过着没有尽头的生活,看不到希望,却还苦苦挣扎。同时我们又是善良的,能够对别人的一点恩惠感激涕零,遇到摔倒的老人还是会扶一把。 你看,多像啊! 02 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茴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台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从以上这些描写来看,孔乙己又是非常孤独的。 对于那些在酒店喝酒的大人,孔乙己并不能和他们谈天,没有共同语言导致了他们之间的隔阂。在这些人看来,孔乙己是可笑的,还时常来取笑他。而他们本身又是麻木的,像极了工厂流水线上冰冷的机器,没有感情。 孔乙己在那些人身上找不到温暖,便将目光投向孩子,“我”就成了他的寄托。 “茴香豆的茴,怎么写的?”见“我”没有搭理他,他又很“恳切”地教我。 “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我刚回他,他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 别人稍一注意你,你就敞开心扉,你以为这是坦率,其实这是孤独。 你看,孔乙己就是这么一个孤独的人。处处都是看不起他的人,他孤独,“我”稍一回应他,他就敞开心扉。 现实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活了几十年,与很多人擦肩而过,又与无数人结为好友。 我们自以为朋友满天下,一旦不开心,翻遍朋友圈,却发现大家都很快乐,连个倾诉的人都找不到。 03 “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九文大钱,本是不多的一笔钱,鲁迅先生却用一个“排”字,将孔乙己的形象跃然纸上。仿佛衣锦还乡的贵人,排场很大,连给钱都给的这么趾高气昂。 当有人戳穿孔乙己,说他偷书的时候,他又满口支支吾吾,说什么读书人的事怎么能算偷。 这不也正是我们的写照吗? 朋友聚会,去的都是有钱人,这个讨论他那五十万的资金,那个显摆他那几百万的跑车。我们呢,却坐在角落里瑟瑟发抖,心想就不该来参加这个聚会,望着自己手里的电瓶车钥匙尴尬不已。 终于,好像有人注意到我们了—— “哎,×××,这几年怎么样啊?在哪儿高就啊?” “哦哦,我在××镇的国企上班呢,一个月万把块,还行吧。” “××镇哪有国企啊,哈哈哈!” 酒桌上,依然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04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鲁迅先生最终把孔乙己写死了,我当时十分怨愤,觉得这么一个好人为什么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 如今走上了社会,才发现鲁迅先生是对的,那是个吃人的社会啊,只有如那些嘲讽孔乙己的人,那些没有灵魂冰冷的机器才不会死,而孔乙己这么一个善良的人就要被吃掉。 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是大家的结论。孔乙己的死活,对于大家来说只是有没有茶余饭后能够笑话的人而已,无关紧要。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是“我”得出的结论。“我”不太希望孔乙己死,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给过“我”关心的人,他教“我”茴字的写法,是那个社会里唯一有温情的人。因此“我”只说“大约”他死了,言语里又饱含着不舍的深情。 孔乙己死了,我们还没死,还在继续饱尝着寂寞与艰辛。 既然还活着,我们就得直面生活。 这时候,我想起了我那三岁的孩子。 “儿子别玩手机了,今天爸爸教你茴香豆的茴字的写法。” “好……” “儿子你知道么?茴香豆的茴字,不止四种写法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