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阴病,三阳病辨证

 魏氏宗道堂 2019-04-16

​三阳病辩证歌

李文学

六经大纲去找病,不能脱纲把病寻;

三阳大纲是热病,错用热药苦病人。

太阳大纲是表证,第一桂枝打头阵;

第二便是麻黄证,脉浮紧缓牢记心;

第三证是大青龙,中风伤寒两感併;

打开鬼门才解表,清解郁热心气平;

小青龙汤第四证,表寒里湿要记清;

不要忘了第五证,太少两感附子温。

阳明本性是热证,三阳能解皮肤病;

第一大纲葛根证,眉痛鼻干眠不宁;

二纲本是白虎证,腹满身重汗蒸蒸;

承气本是第三证,腹满腹痛特别灵。

少阳病证忌汗下,误用治法传病情;

和解少阳为定法,柴胡加减定乾坤;

少阳中风柴明证,柴桂各半关节疼;

脉弦有力大柴胡,胸满潮热芒硝增;

热漫三焦柴龙牡,头晕心烦四肢困;

柴桂干姜併太阴,亦可用于热伤津;

四逆散是少阳证,气滞阳郁皆能行;

三阳开泰用得好,一世良医治大病。

三阴病辩证歌

李文学

三阳不解入三阴,三阴病证难除根;

缠绵难癒费心神,医患团结除顽证。

太阴也有表里证,表证理中桂枝请;

里证腹泻食不下,温里扶持后天本;

理中四逆首选方,一碗热汤暖背心。 

少阴阴阳是命根,水火一炉肾气盛;

坎离相交人太平,阴阳偏盛少阴病;

脉微嗜睡要牢记, 少阴也有表里证;

表证麻黄附细辛;里证辨别要分清;

寒证背冷凉骨髓,温肾回阳四逆证;

身疼骨痛附子证,阳虚水泛真武能;

化热失眠难安宁,黄连阿胶治心神; 

少阴也有阳明证,腹满口干热伤津;

承气早用急存阴,稍一迟缓命立停。 

厥阴四肢常不温,当归四逆吴萸行;

厥亦深来热亦深,白虎承气把热清;

上热下寒错杂证,久利不止伤心身;

乌梅丸中加甘草,患者服后喜盈盈。


《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法门

李文学

仲景写下《伤寒论》,有六经、六病、六证、六脉、六法、六方,“辨病脉证治”,仲景开万世先河,创“六经方证”辨证。


万病找六经,经方治百病,合方治大病。


六经找病,辩通三阳,以表为先。太阳首犯,恶寒发热,脉浮紧缓,麻桂分野,牢记心间。右脉粗大浮长,葛根汤加减;若有内热,石膏、知母为先;腑气不通,承气汤加减;右脉沉细,不忘两感。左脉弦大有力,大柴胡汤加减;左脉弦细,还有口苦胸满,小柴胡汤加减;左脉沉细,脏无热证,当归四逆汤加减。中寒无汗,麻辛附理中汤加减;中寒有汗,桂枝理中汤加减。


三阳找病,太阳在后,阳明在前,少阳两侧、还有耳聋目眩。长期怕冷,阳虚为先,若有表证,柴胡桂枝合麻辛附加减;汗后怕冷,体虚为先,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减;腑气不通,化热在里,表里双开,以通为要,三阳开泰(葛根汤合白虎承气汤合大柴胡汤)。


三阴找病,病里传,正气不足三阴间,邪气深入病根盘,疾病难愈常缠绵。太阴头上脾气虚,中焦升降常失常,腹满泻下难饮食,后天之本早顾及,必用理中四逆汤;太阴之中有实证,桂枝加芍大黄汤。少阴脉微又沉细,欲寐嗜睡要牢记,阴阳两证辨容易,寒证背冷凉骨髓,温肾回阳用四逆;也有两感常发热,麻黄附子与细辛;身疼骨痛附子证,阳虚水泛真武行;化热失眠难安宁,黄连阿胶治心神;少阴阳明腑不通,腹满口干热伤津,承气早用急存阴,稍一迟缓命立停。厥阴四肢常不温,当归四逆吴萸能;厥亦深来热亦深,白虎承气把热清;上热下寒错杂证、久利不止乌梅丸,更加炙草效更增。


一部《伤寒论》,可以治百病,“六经辨证”统百病,“寒温统一”六经辨。《伤寒论》六经六病,三阴三阳,三阳实为一阳,三阴实为一阴,阴阳之证须分明。六经为病,各有其证,疾病万千,总不离六经六病。整体六经方证观,驾驶百病之变。六经找病,六经不同,方证各异,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合一,合病合方,乃《伤寒论》辨证论治法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