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江镇这条村好“牛”,出过四位“巾帼夫人”!!

 圣华街 2019-04-16
恩平市牛江镇马龙塘村委会马龙塘村是著名的侨乡和文化之乡,该村东牌楼上书写的“马奔千里,龙腾九州”一联,体现了村里人纵横四海的豪情与大志。




1.webp.jpg
拥有极具特色古建筑


马龙塘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据传,马龙塘村原由马姓与龙姓所立,后两姓外迁。至公元1736年(清乾隆元年),该村始祖冯云雨(号伯麟)携一子七孙由恩平牛江镇莲塘村迁居此地,至今已有280年历史,已繁衍12代。马龙塘村四周开阔,地面平旷,视野辽远,被称为“飞机洞”。该地良田万顷,耕地肥沃,水利方便,素有“恩平粮仓”之称,历来是富庶之地。


虽然如今村庄已经建设得非常现代化,但一些古建筑还是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民国时期,盗贼兵匪蜂起,社会动荡。为保安宁,马龙塘村的先辈们砌筑坚固围墙,设有东、西两个闸门,闸门旁边分别建起两座碉楼,并组织青壮年习武以护村。如今,只有东闸门的碉楼保存了下来,静静伫立在那里诉说着那段历史故事。


马龙塘村中还有3块石碑。一块立于清代嘉庆丁卯年(公元1807年),上刻“嘉庆丁卯科举人立”,记载该村武举人冯开美的功名;一块立于清代同治癸酉年(公元1873年),上刻“同治癸酉科举人立”字样,记载该村文举人冯武绪的功名;还有一块立于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上刻“光绪二十年贡生立”,记载该村冯锐生的功名。


位于村子中央的云雨冯公祠,则是村里最大的建筑,也是保存下来的历史最悠久的古建筑。据马龙塘村村民小组长冯伟平介绍,云雨冯公祠建于同治十二年,迄今已有150多年历史。该祠堂规模恢宏,宽11米多,深32米,高约10米,共3进,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原建筑物东西墙头呈镬耳状,房屋开有两个天井,内置假山并砌筑鱼池,墙上绘有壁画,精巧美观。解放前,祠堂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学。1983年后一直闲置,直至2002年开始才回归祠堂的用途,成为村民祭祖的地方。




2.webp.jpg
村里出了四位“巾帼夫人”


冯伟平告诉记者,为了充分利用村里的云雨冯公祠,该村目前正准备对祠堂进行修缮,建设“三室一馆”,即“三大烈士纪念室”、“四大巾帼夫人纪念室”、“大学生、名人励志室”和“万本图书馆”。


其中,“三大烈士纪念室”是为了纪念在解放战争中光荣牺牲的3名村民,他们分别是冯华善、冯池旺和冯如欢;“大学生、名人励志室”是将该村历代获得功名的官员和现代获得各种荣誉的人物,制作荣誉榜,以资昭启后人;“万本图书馆”则是为了引导村民养成勤阅读,好读书的良好习惯;“四大巾帼夫人纪念室”则是为了纪念该村让人津津乐道的4位“巾帼夫人”。

冯伟平告诉记者,马龙塘村群众向来热爱和拥护中国GCD。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广东著名的革命前辈吴有恒、郑锦波、吴枫和徐云等曾在该村开展活动,得到村民的支持,他们分别与该村巾帼英杰冯明仲、冯焕球、冯莲花和冯坤认识并结婚,成为革命夫妻,为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吴有恒的夫人冯明仲、郑锦波的夫人冯焕球、吴枫的夫人冯莲花和徐云的夫人冯坤就是“四大巾帼夫人”。这四名女性不仅是四位著名革命前辈的妻子,自身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小的成绩。冯焕球后来曾任中共恩平县四区区委;冯莲花后来任文化系统领导干部;冯坤18岁时加入了中国GCD,是恩平早期的中共党员,参加过抗日战争。


受这些革命前辈影响,马龙塘村青年薪火相传,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其中冯华善、冯池旺和冯如欢3位青年为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被认定为革命烈士。


文明村建设让村里大变样


马龙塘村还是一个华侨之乡。目前该村共有540多名村民,在外的华侨也基本是这个数,几乎每户都有亲人在海外谋生。据了解,马龙塘村早在百多年前就有人出洋务工,目前主要分布在委内瑞拉、美国、哥斯达黎加、墨西哥、荷兰等国家。


该村侨胞素来热爱家乡,劳动创造财富后,不仅汇款接济在乡家人,还支持村子的公益事业。冯伟平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来,侨胞踊跃支持,兴办公益事业,95%的外出乡亲捐了款,金额共计30万元。


此外,在全体村民和海外乡亲的支持下,2008年开始,马龙塘村还大兴土木搞新农村建设,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马龙塘村里,全村都铺设了水泥路面,建起了休闲活动公园、村道,田、塘、林等建设项目也相得益彰,展现出一幅立体生态美景。“马龙塘村能有今天这么漂亮,既是全体村民努力的结果,离不开全体外出侨胞乡亲的大力支持。”冯伟平说。




来源 江门日报恩平记者站 胡伟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