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布阅读 · 好书推荐 | 通过阅读、《看见》世界

 巴布阅读BAMBOO 2019-04-16

人的一生中读过多少本书;

邂逅过多少美丽的风景;

遇见过多少美丽的人儿;

没有感悟、反思、自省;

一切都只是杂物间冰冷的储备物······

而《看见》这本书则是从 柴静个人性格和职业遭遇方面的感悟、反思和自省。正如作者本人所言:《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

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 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小编认为,抛开书籍本身的内容,仅从这本书的情感和思想方面也是值得一读的。

作者简介

柴静,曾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夜色温柔”,在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

2001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先后在“时空连线”“新闻调查”“24小时”“面对面”等栏目担任主持人与记者。现为央视一套专题节目《看见》主持人。

图书简介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看见》有感

《看见》这本书,书如其名。让我们看见事情的真相,看见柴静所呈现的最真实的世界,看见作她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内心世界。书名《看见》,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但仔细思量、揣摩,这其中蕴含的却是大智慧。因为一个简单的看见,我们能从中找出三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为什么看,看什么,如何看?这些问题就像是散落的珍珠,不着痕迹、自然而然地“长”出来,然后被一条“真实”的线串了起来。因为真实的世界不是摆在台面上的,而往往是驻在人的心里的。

真实是最有力量的

真实是最有力量的,有真实的感受的不再是现象,而是本质。《看见》不仅是柴静十年走过的路的回顾,更是自身成长的见证。不是对工作十年的简单记录,而是一本凝聚着感悟和思考的“心得”。

她更像是一位老者在诉说自己经历的一切,以最平静、最客观的态度去记录,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华丽的语言,而是用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感悟在讲一个鲜活的、真实的、自己所知所遇的人和事。在书中,没有说教,但是却用自身的行动呈现一个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和态度。也让我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

我喜欢《看见》里那个勇敢朴素的女子

从《看见》这本书中,我们看到更多地是柴静的理性的思考。我是如此喜爱《看见》,并且勇敢朴素的柴静在我的脑海中也逐渐变得清晰,就像是我在工作上的一位指引者。

柴静是美丽的,具有独特魅力的,也是独立的,拥有我值得学习的钦佩的品质。摔打多年,她的倔强少了,磨去了棱角,然而坦率没有变,执著没有变。她以记者的敏锐“看见”,以冷静和谅解“思考”。她始终是那个独立的女子。摆脱别人的影响,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从众不偏倚。这是独立的看见和思考,是真正自由的思考。

这是一本个人角度的职业书

这样自由独立的思考,却是最最难得的。有很多的人都开始变得是故,圆滑,人们的心里仿佛觉得,就算不合理,大家都这样做,那么我也这样做吧。走着走着,我们就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我想说不要走的太远,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份独立的思考更不能丢,因为我们是培养21世纪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小公民,我们的发声,我们的理念,我们的作为是有公众效应的。我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孩子内心,深入到少儿教育实践中的各个角落,我们留给孩子的是积极的元素,传递的是无形的正能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