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港古镇,位于湖州市南浔区西部和孚镇荻港村,地处杭嘉湖平原,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水乡古村落。历史上的荻港因四面环水、河道纵横,水中芦苇丛生而得名,“倚港结村落,荻苇满溪生”,自古就有“苕溪渔隐”之美誉。
我曾经说过,我是有强迫症的人。你敢打水乡古镇的名号,我就敢前去一探究竟。2017年底到达时,荻港景区已经正式开发,门票50元。实际上网上有关荻港古镇的资讯少之又少,我也就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实际的结果是,也许当时的荻港还算不上很漂亮,但其人文底蕴之深厚,却远远超乎我的意料...在我看来,只要好好打理一番,荻港也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景区外围。
小巷的尽头,出现了水乡最常见的古石桥。剧透一下,荻港古桥不少,有明清古桥23座之多。
水乡之魂--古河道与码头驳岸。
很快来到第二座桥--三官桥。
三官桥,建于明代,单孔石平梁桥,全长14.25米,宽2.5米,高3.75米。桥堍各有台阶十一级,两侧有石栏板,各有望柱4根,前端有云纹抱鼓石。
入门,即可见八角形池子,中间有五跨石架梁桥,感觉有点像孔庙的泮池。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南苕胜境的历史。南苕胜境古建筑群,位于荻港古镇的东南隅,最早据说可追溯到元代。相传元朝有一位庞姓官员庞石舟曾隐居于此,并建造了一座道观,取名溪隐堂,用以供奉吕纯阳像。此事在《云怡志略》中有此记载,这也是关于荻港南苕胜境历史变迁由来最早的文字记录了。后毁于兵火,清乾隆年间重建,主要包括云怡堂、积川书塾等。云怡堂建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由荻港人朱南屏建于元代庞石舟溪隐堂故址,是道教设坛的所在地。其后,由章氏第九世章遹翰等人发起捐地助资进行拓建,花费四千多银元扩建“南苕胜境”。改纯阳楼为吕祖殿,新建积川书塾、读书处、涵养居等,并筑放生池,上架石梁桥,大门悬“南苕胜境”额。
这样看来,八角放生池应该与八卦有些干系。
南苕胜境桥,四墩五跨石质梁式桥。桥墩下部是三条石柱并排竖立,上搭石条横梁,再架石桥板;两侧有石条栏杆,各有望柱6根。整座桥梁简洁、实用。
大门右侧有嘉庆帝于嘉庆五年(1800年)“钦赐湖州府归安县 警化孚佑帝君吕纯阳祖师祠”碑记一方。原来,吕祖殿改建后颇具规模,清嘉庆五年4月,时任湖州知府善庆,以荻港吕祖庙“祷雨祈睛,历著灵验”为由,请浙江巡抚上书奏请嘉庆帝钦赐加封;时年8月12日,得嘉庆帝为吕祖庙御书“玉清赞化”匾额和“钦赐湖州府归安县 警化孚佑帝君吕纯阳祖师祠”额,为当时一大盛事。据同治《湖州府志.祀典》记载,荻港吕祖庙为地方官每年必须祭祀的庙宇,可见作为道教胜地的南苕胜境昔日香火之旺、地位之崇。
居然还有关老爷
接着是一个天井,后面为“纯阳楼”,两层楼阁,也就是吕祖殿了。由于尚有道士修行,我就没进去打扰了。

吕祖殿门额“纯阳楼”三字,由清代大学士、水利专家、翰林院掌院学士嵇璜书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云怡堂的右侧就是著名的积川书塾。
积川书塾,原为荻港章氏私家书塾。荻港章氏乃村里的名门望族,章氏第六世霞桴公嘉猷弟兄三人,有鉴于科举考试为读书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事关个人荣华富贵与光耀祖宗,因而重视教育、培植子弟,代代相传。族中的章咸文曾亲自执教,将其子乃焯送入仕途,死后因儿子的关系诰封为朝议大夫。书塾迁入祖师堂后,取荀子名言“土积成山,水积成川”之意,命名为积川书塾,寓意希望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元宝石
月门边立有石碑一块,上有一副竹子图,其中的竹叶组成一首隐藏的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据传为关公所作。有点扯了吧...
过了月门,旁边有御碑亭,中间所立石碑就是之前所说的嘉庆御书“玉清赞化”碑刻了。
接下来有新建的“荻港名人馆”,按乾隆时期的四面厅风格建设,二层砖木结构,四面轩廊,建筑面积达450平方米。
匾额“荻港名人馆”五字由近代著名史学家、原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章开沅先生题写,楹联则是当代著名书画家吴朴墨宝。
里面展出荻港历代名人生平简介。荻港的耕读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三大望族章、朱、吴厚儒重文,注重教育,人才辈出。例如近代民族企业家章荣初,地质学创始人章鸿钊,上海钱业公会首任会长朱五楼,著名书画家吴藻雪,著名史学家、华中师大原校长章开沅等...
朱应元,荻港紫阳朱本支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浙东提刑等职。
沈梦麟,字原昭,少有诗名。元末,以乙科授婺州学正。迁武康令,解官归隐。明初,以贤良徵,辞不起。应聘入浙闽,校文者三,会试同考者再。太祖称他“老试官”,知其志不可屈,亦不强以仕。梦麟于七言律体最工,时称“沈八句”。著有《花溪集》三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吴一儒 ,字望鲁,号小陵,吴悦子。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进士,授太平太守,升刑部陕西司主事,晋山东司郎中,以瘁疾卒。
吴仕让,字允恭。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戊午科进士,授安徽灵璧知县,赈济灾荒、请减赋税,兴修水利、撰修县法,以劳卒。
下面两个则是与荻港有关系的状元了。
朱昌颐(1791-1862年),字吉求,号正甫,又号朵山,海盐人,荻港紫阳朱本支人,道光丙戌状元,也是海盐历史上出过的唯一一位状元,著有《鹤天鲸海焚余稿》。少年时曾在积川书塾学习。
陆润庠(1841-1915年)字凤石,号云洒、固叟,元和(今江苏苏州)人,生于镇江。同治十三年(1874年)状元,历任国子监祭酒、山东学政、国子监祭酒。以母疾归苏州,总办苏州商务。光绪庚子(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西行途中,代言草制。后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官至太保、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乃一品大员。陆润庠祖籍是荻港陆家,曾经担任宣统帝的老师,书画诗文都有相当造诣。以前介绍南浔古镇的时候就曾多次出现其书法作品,如南浔宣统帝御赐嘉业藏书楼的“钦若嘉业”牌匾,也是慈禧非常喜欢的一个。

总管庙,乃荻港望族吴氏首富吴元菊斥资重建于清嘉庆年间,占地二千多平方米,内有大殿、戏台和看楼等。
匾额是“加封 都天安乐王”。
大家注意到庙前这对石狮子了吗?说起来可是大有来头。关于这对宋代廋狮,有一个流传已久的传说。相传,宋朝时荻港市集在上堡,都天安乐王府前的一对石狮非常贪吃,经常乘夜里跑去上堡偷吃面条。所谓“上得山多终遇虎”,某一次估计吃得太多了,回府时天已发亮,竟然被演教寺主持碰见了,一呪言,那对石狮就被定于门前,东面那贪吃的雄狮甚至来不及将面条吞进去,面条就永远留在了嘴边...没错,就是这货了
演教寺初名“兴福院”,始建于唐晚五代十国(公元955年),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重建,治平两年(公元1065年)定名“演教寺”。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有山门(问津亭)、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原大雄宝殿匾额系严嵩亲笔。大殿上塑立“八仙”神像,是宋代全国独有的“佛道一家”的创举,荻港佛教活动的中心。
我希望我的故乡,山河无恙;我希望我的故乡,人文发扬;
我希望我的故乡,腥膻洗净,从此无人敢侵略;
我希望我的故乡,爱我如慈母,不让我漂泊他乡;
我爱我的故乡,我永远不愿离开,我的故乡...
其弟陈立夫于国民政府迁台后移居美国,1969年方返回台湾居住。晚年提出“中国文化统一论”,竭力推动海峡两岸的沟通交流。希望祖国可以早日实现统一大业,游子之魂得归故里。
水道支流,有廊桥可通过,名东安桥。
这是网上找来的东安桥全景,错落有致。
转往里边也就是西边走,这一带叫里巷埭,建于明清时期,全长600多米,依里巷埭市河而建,有钞田弄、沈介弄、牛弄等巷弄贯穿南北。荻港望族章、朱、吴等家族大多聚居于此。
若从大礼堂继续北行,还可见荻港的另一座古桥--余庆桥,三孔石梁桥。(网络图片)
继续往西,前面出现一座形态优美的石拱桥--秀水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