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牟平篮子灯 胶东独一份 曾失传近20年,恢复后风头更劲

 @知行合一 2019-04-16

    每年的农历新年,都是牟平区姜格庄镇大岚东村的村民们最为期盼的日子。与其他地方单纯的对新年的期待不同,这个日子的到来,也意味着沉寂了大半年的他们又可以酣畅淋漓地“跑灯”了。“跑灯”,在大岚东村跑的是“篮子灯”,这是一种从老辈流传下来的一种神奇的舞蹈。



  已有150余年历史,起源颇具神话色彩



  说这“篮子灯”神奇,是因为它的起源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也曾失传了近20年。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村里的一些老人遗憾于这样一项在烟台、全省乃至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表现形式淹没在历史洪流中,遂合计着趁自己还在,还能回忆起做“篮子灯”、跳“篮子灯”的各种技巧,就又重新拾起了这项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在具体表演中,跳舞的人每人手拿一盏自己制作的“篮子灯”。跳舞的主角是一对老头儿和老太太,他们的扮相看起来有些诙谐,如秧歌中的丑角一般。但实际上,他们的身份绝不简单,他俩在舞蹈里是化身民间百姓的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而伴舞的则是仙界中的各位神仙和仙女。此前,“跑灯”是大岚东村人在正月初一、十五才会进行的表演,而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恢复后,除去每年的正月初一和十五,每逢节假日或闲来无事,大岚东村的妇女主任王云芹就会组织村民跑上一跑。现在,在大岚东村,上至八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刚会走的孩童,都会也愿意凑个热闹跑个“篮子灯”。别看现在的“篮子灯”已经成了大岚东村人日常生活的一个寻常而又重要的调剂,它的起源却着实有着浓厚的神话色彩。“小的时候,村里一位老人以讲故事的形式告诉了我们‘篮子灯’的起源。相传史上妖魔作怪,战争频繁、瘟疫流行,百姓们苦不堪言。玉皇大帝得知民间的疾苦后,就命王母娘娘带领七仙女来到昆嵛山,并化妆成挑着篮子的村姑为当地的老百姓治病疗伤。为了感激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清朝晚期,村民们就开始效仿制作篮子灯,还跳起了篮子灯舞,这也是我们村独有的一种文艺表演形式。”“篮子灯”的传承人、现年83岁的王国玉说。按照这一说法,“篮子灯”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在“跑灯”时,打头的“玉皇大帝”和殿后的“王母娘娘”是整个演出队伍的核心,其他人都要手拿一个篮子灯并根据表演要求变化队形。舞蹈是篮子灯的重要构成部分,步法近似秧歌走阵式,队伍造型分别有“蜕皮”、“穿8字”、“五朵金花”、“龙摆尾”、“一支花”等。篮子灯犹如宫灯,骨架最初由玉米秸扎制而成,以后改为木条,外表装饰有吉祥喜庆图案的各色剪纸或绸布,底部十字形木架上固定有一个油灯,上方四角边缘各垂着璎珞,底座为拉花装饰。“以前,我们只在正月里‘跑灯’,所以一入腊月,大家就开始扎制‘篮子灯’,好为正月里的表演做准备。”王国玉说。



  辉煌时,整个正月都在跳篮子灯



  在整个牟平区,大岚东村的位置有些偏僻,但这丝毫不影响篮子灯的传播蔓延。毫不夸张地说,在大岚东村,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人人都能来上一段篮子灯舞蹈。在所有这些人中,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那就是现年80岁的孙文海。他是至今仍活跃在篮子灯表演舞台上的年龄最大的人,而且还是一种反串表演,他扮演的是王母娘娘。在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的回忆中,包括孙文海在内的那一批跳篮子灯舞的演员是最棒的,全是村里年轻漂亮身段好的人。虽然因身体原因,同期的表演者中仅有孙文海还坚持在舞台上,但关于那时篮子灯的辉煌,孙文海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时候,篮子灯不仅是我们村里最隆重的庆祝仪式,也在十里八村很出名。”孙文海告诉记者,那个年代,过年的时候,相邻的村子都会互相邀请对方的表演队伍到自己村里表演。因为是独一份的,大岚东村的篮子灯演员几乎整个正月都在跳舞,而且几乎每天都要换一个村子。“有的时候白天在一个村里表演完了,村民们死活不让我们走,非让我们留下来晚上接着表演。”回忆起那时的“辉煌”,孙文海也仿佛又回到了那不知疲倦地跳篮子灯时的状态。据孙文海回忆,一般邀请跳舞的村落都会事先派人在村口支好锣鼓,热热闹闹地为篮子灯开场后,表演才正式开始。表演时聚集而来的村民,常常堵得演员们无法前行。这时,篮子灯队伍中一个重要的角色———剧务,就会拿着拂尘凶巴巴地把围观太近的村民赶远点,以方便“玉皇大帝”带着“王母娘娘”和“仙女”们更好的表演篮子灯。在表演中,所有表演者必须步履轻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篮子灯里的灯油不撒,灯火不熄。而这一表演在晚上时最为壮丽美观。在跑起来时,表演者手中的篮子灯连成一条线,犹如一道亮丽的“丝缎”,在漆黑的夜晚,特别亮眼。



  失传近20年,恢复后焕发新活力



  令孙文海感到遗憾的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篮子灯也曾一度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可能是生活太困难或者其他什么原因,突然地,大家就不再跳篮子灯了。”孙文海回忆说。好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村民王传娥又重新组织建立起了篮子灯表演队,现在,大岚东村的妇女主任王云芹从王传娥的手中接过了传承篮子灯的重任。当然,此时的篮子灯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首先,从灯的制作上就可看出分别。“以前的灯都是用玉米秸扎制而成,外面也是用纸张粘贴起来,不耐用,也容易掉色,基本上每年都需要重新制作,不仅费时也特别浪费材料。”王云芹告诉记者,现在,她们都是用铁丝扎制,外面缝制花色鲜艳的布,或者再在上面绣上自己喜欢的荷花、兰花,同时也用灯泡或者电瓶灯代替了以前的煤油灯,“这样的篮子灯,一个可以用好几年,大家就不用再像以前那样,一进腊月就开始扎制篮子灯。”王云芹说。在表演内容中也融入了不少现代的元素,内容更为贴近现在的生活,开始尝试以快板、三句半的形式呈现,有时候还会结合村里的中心工作进行一些适当的宣传。“计划生育、乡村文明、邻里关系等等,都已经成为我们表演的内容。”王云芹介绍说。



  寓意美好生活,将代代相传



  篮子灯的恢复,最高兴的莫过于其传承人王国玉。虽然现在因为身体原因,已经几年不再参与到篮子灯的表演,但每逢村里组织表演时,王国玉都会在现场观看并加以指点。而直到现在,王国玉家中都还保留着早先自己在跳篮子灯时的服装,这不仅是对这种表演形式的一种祭奠,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篮子灯舞不仅仅是一种舞蹈,更表达了老百姓心里美好的愿望。比如这玉帝在前拿着的扇灯和拂尘,都是为了扫除一切妖魔、战事和瘟疫。王母拿着鞋灯断后,是在玉帝清障后,把所有不好的东西都收进鞋子,此后,这片土地就安康顺达,百姓就安居乐业了。而仙女们拿着的篮子中,每个篮子里都是一件对付魔障的法宝,所有的道具做成彩灯的样子,点上灯,寓意着光明温暖。”王国玉说。而今,每逢过年过节、嫁娶、生子,乡亲们都会自发地化妆扮相,提着篮子灯,热热闹闹地走上街头舞起来。一盏盏亮起来的灯笼成为大岚东村的一道独特风景,五彩的篮子灯照亮着村民们的美好夙愿。现在,恢复后的篮子灯又重现了往日的辉煌,亮起来的“篮子灯”声名远扬,风头已经盖过其他村落,四邻八村的人都纷纷来邀请他们前去表演,村里、十里八乡或者牟平区的大型活动中总能看到篮子灯的表演。而最让王云芹自豪的是,每一次的演出中,篮子灯都是开场表演。谈到篮子灯的未来,王云芹表示,将继续研究篮子灯的文化内涵,排演更多剧目,让篮子灯一代代传下去。YMG记者刘洁通讯员曲振鹏葛笑蕾摄影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