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征战一统却二世而亡,秦帝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昵称55301288 2019-04-16

公元前221年,历经了数百年战乱的华夏大地,终于迎来了一个大一统的时代,秦王政的军队如一道钢铁洪流般冲散了六国最后的抵抗。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应运而生。

秦帝国疆域图

要知道,商朝是内外服制度,即商人活动的范围为内服,其他各部族活动的范围为外服,类似一种联盟的存在,统治者以两种不同的方式管理着内服、外服。

到了夏朝,分封诸侯,虽说由天子发号施令,诸侯听候王命,但总体来说也是各自为政。

故在先秦时期,华夏地区是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的,直到秦朝的出现,中华文明才被揉搓成了一团开始发展,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古代,只要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亦或是“弊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都可以称之为伟大,即便这件事情牺牲了一代人的利益。

那么伟大的秦帝国是如何在短期内灭亡的呢?

大权旁落与愚忠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于东巡途中。太监赵高与丞相李斯密谋,助二世胡亥登上帝位,并假传帝命要胡亥、蒙恬自杀。

当时,扶苏在北方协助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且蒙恬手里约有三十万大军,足以用来起事。

面对漏洞百出的命令,扶苏并没有想到去将真相查个水落石出,而是乖乖的自尽了断。

这让后人无不扼腕叹息,从此秦庭落入赵高的玩弄之中,更是闹出了指鹿为马这一出戏。

秦帝国的制度问题

公元前359年,秦国历史上的转折点,一个白衣士子彻底改变了秦国的国运。

在当时的国君秦孝公的支持下,士子商鞅用严苛峻法将国家变成了一个高度集中化的战争武器。

秦孝公与商鞅影视形象

国家的重心被他放在了两个地方:“耕”和“战”。

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

——史记·秦本纪

一切资源被集中于国家用于对外战争,在官爵的激励下,秦人作战凶猛。民不畏死,彪悍的民风被加以利用,六国只能在秦的铁蹄下瑟瑟发抖。

然而,这种不近人情的法制只能适应于战争年代,在统一之后法制依旧不改只会激起民怨。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阿房宫赋

陈胜吴广起义不就是因为迟到就要杀头被逼无奈么?

其实人民只要生活过得下去,谁来当统治者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意见,毕竟没人愿意拿生命去当赌注;可如果连生存都受到威胁,那也就只能拼死一搏、背水一战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在秦王政亲征之初,吕不韦曾召集门客作下《吕氏春秋》,该书融百家学说之大成。它提出了秦国一统之后的意识形态应该发生变化,可惜被秦王政所弃。

反倒是刘邦将这一套学了过去,在汉建国之初实行黄老之道修养民生,这才有了后面的文景之治。

可见,导致秦帝国灭亡的最大原因是其制度问题。

法家派系的转变

法家分为法、术、势三派。

商鞅就是法派,他用严刑厚赏来执行法令,犯法的人逃不过惩罚,守法的人能获得赏赐。

而术派,则是利用阴谋诡计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强调统治的方法,即“术”。

势派则是增强统治者的威权,以此来驾驭群臣百姓。

战国后期的韩非乃是法家集法、术、势三派之大成者,所以他的《孤愤》、《五蠹》会让秦始皇也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得恨矣”的感叹。

韩非画像

作为统一的主人公,秦始皇个人的威权随着秦朝建立而达到了顶峰。今天我们看来,他仿佛就是这个帝国的代名词。

所以在秦朝建立之初,可以说是已经出现了“势派”的苗头。

皇帝陛下的光辉虽然让所有人都颤抖,可当他倒下,再没人再能建立像他一样的威信,来维持整个国家的运转。

群雄看到曾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的霸主倒下,也纷纷揭竿而起,加快秦帝国的灭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