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决定论”并非全部:用新视角解读欧洲的崛起

 茂林之家 2019-04-16

发现只孕育在勇往直前的坚持之中,我想,它与懦夫大概永远无缘。

——哥伦布

15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从这一刻开始,欧洲从原来贫穷愚昧的中世纪中走了出来,踏上了长达五个世纪的崛起与扩张之路。“地理大发现”连同“文艺复兴”被视为欧洲崛起的开始。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地理大发现”为何会在原本落后的欧亚大陆西部边陲开始?它又是如何促使欧洲崛起的呢?本文即是以此入手,为读者分析和解读“地理大发现”与欧洲崛起之间的内在逻辑。

“地理决定论”并非全部:用新视角解读欧洲的崛起

历史问题的研究绝对不能脱离该事件所处的时代背景。“架空历史”的谈历史事件的“普遍性解释”是历史分析中应尽量避免的现象。因此,在分析本文的主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观察1400年代欧亚大陆的样子。

站在“地缘”的角度来观察欧亚大陆,我们可以发现,欧亚大陆是由三条“主线”连接起来的:一条是由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喀尔巴阡山-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串联组成的连续的山脉链。这条山脉链成为阻隔南北方的天然屏障,而其之间的缺口则成为交换和流动的通道。第二条也许更加重要,即从北非-西亚经中亚一直延伸到蒙古高原和俄罗斯南部的沙漠-草原通道。这条通道为古代游牧民族的迁徙提供了重要的场地。在这条“沙漠-草原”通道的东西两端温带和亚热带区域分布着欧亚大陆最重要的定居文明,如东亚文明、印度文明和欧洲文明等。其北部的寒冷地区更适合狩猎。与上述自然地理分布相对应的是穿越上述山脉链和沙漠-草原通道的贸易路线,以古代“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这样的贸易路线既可以将在地理上相隔甚远的定居文明联系起来,也可以养活依附于这条路线上的众多城邦和民族。

“地理决定论”并非全部:用新视角解读欧洲的崛起

古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以上便是1400年代欧亚大陆的整体轮廓。相较于当时相对统一和富足的东亚、印度和阿拉伯文明,欧洲只是偏安于欧亚大陆西部的狭小半岛,位于欧亚大陆贸易路线的最西端,被沙漠-草原通道与欧亚其他重要文明隔离,同时又被南部的撒哈拉沙漠与非洲南部相隔。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从地缘的角度上看,是撒哈拉沙漠而非地中海才是欧洲与非洲天然的分界线,北非同样属于欧洲和西亚文明的一部分。

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拜占庭帝国、阿拉伯文明的兴起,欧洲权力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地中海东部及黎凡特地区。这里也成为了西方贸易的核心区。十字军东征的失败证明了西欧文明无法从陆地上向东方扩张。随后不久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特别是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不仅将欧洲向东方的陆上通道死死堵住堵住,奥斯曼帝国的兵锋也不断指向中欧,极大地压缩了欧洲文明的战略空间。因此,向海上寻求出路成为西欧基督教文明唯一的选择。

“地理决定论”并非全部:用新视角解读欧洲的崛起

奥迪曼帝国的扩张严重挤压了欧洲文明的空间

故事讲到这里,“地理决定论”始终在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的论述还没有结束,地理之外的因素也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分别考察“地理大发现”中几个重要参与者的情况。首先来看葡萄牙。葡萄牙王国土地狭小、人口稀少,人们通过农业租金和劳役供养军事-宗教贵族阶层。在经历了1385年与卡斯蒂利亚的战争后,原本的贵族阶层衰落,代之以支持阿维什王朝以及由王室支持的商人阶层,商人们通过获得王室的进出口特许权而获益,但是商人阶层无力改变葡萄牙的社会结构。葡萄牙的邻居西班牙(卡斯蒂利亚-阿拉贡)呈现出另一种统治模式。卡斯蒂利亚是在不断的征战中成长起来的军事政权,军事贵族控制国家的大多数土地;阿拉贡-加泰罗尼亚原本拥有繁荣的工商业,但是在与热那亚的商业竞争中遭遇失败。西班牙统一之后,卡斯蒂利亚贵族组建了强大的牧羊主联盟,并与热那亚的金融业结成联盟,这样一来就进一步抑制了加泰罗尼亚的工商业发展。随着西班牙和葡萄牙对西半球的征服,大量的贵金属涌入伊比利亚半岛,引起通货膨胀,这进一步抑制了自身工业的发展。因此,“地理大发现”虽然在表面上为西班牙创造了巨额财富,但是西班牙实际上只是一个将黄金白银从新大陆引入欧洲的通道,自身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并没有因此得到发展。

“地理决定论”并非全部:用新视角解读欧洲的崛起

与葡萄牙和西班牙不同,尼德兰本身就是一个由商业精英统治的城市联盟。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尼德兰欢迎来自葡萄牙、西班牙等地的受到宗教迫害的人们,这些人中有大量的熟练工和金融家,尼德兰的技术和经济实力也因此得到巨大提升。有意思的是,在与西班牙的战争中,尼德兰商人获准可以同时向交战双方,也就是包括自己的敌人进行贸易,出售建设海军所必需的木材和其他军需品。战争非但没有摧毁,反而极大地刺激了尼德兰的贸易发展,使其获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称号。但是,尼德兰自身的发展也存在弊端:与后来的英国相比,尼德兰的农业已经实现资本化,没有工业发展早期所必需的过剩的农业劳动力供应,同时也没有煤铁资源;高度商业化的尼德兰更看重利润丰厚的航运业,这些都严重阻碍了自身制造业的发展。

与上述国家不同,英国同时具备以上国家所没有的优势:首先,与西班牙相似,英国也是一个养羊业发达的国家。13和14世纪英国的优质羊毛大量出口,供应佛兰德斯等地的毛纺织业。与尼德兰不同,英国农村劳动力价格低廉,可以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支持。难能可贵的是,英国的毛纺织业很快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以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一大批商贸公司在国家的支持下相继成立。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王室权力遭到制约,使英国逐渐形成了一个传统贵族与新兴资产阶层共存的新社会。为将来的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铺平了道路。

“地理决定论”并非全部:用新视角解读欧洲的崛起

欧洲帝国的翘楚——大英帝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地理大发现”和欧洲的崛起是“地理”与“人文”共同作用的结果:欧洲被沙漠-草原通道阻隔在西端的地理现实以及奥斯曼帝国的挤压,迫使欧洲文明只能选择向海外扩张。与此同时,葡萄牙、西班牙和尼德兰相继崛起,成为殖民大国和海上强国,但却由于自身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弊端,难以避免的走向衰落。最终,欧洲海洋文明的集大成者——英国——克服上述国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成为欧洲帝国的翘楚。我们如果将目光投向更长远的二十世纪就可以发现,英国的衰落也同样标志着欧洲时代的完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