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有一句话说得极好,名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写诗为文这件事当真是全凭本心、妙手偶得的往往才是经典,只因看似偶得的字句,才往往是肺腑之言。这一点用在宋代大诗陈师道身上似乎特别合适。 作为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一生安贫乐道,平生最大志向就是写一手好诗。他写诗时对自己的要求是“无一字无来历”。为此他博览群书,当他看到同代诗人黄庭坚的作品时,自惭形秽,一把火把自己的诗全烧了。没过多久,他又觉得杜甫的诗更有深度,于是就潜心学起杜甫来。不过可惜的是这样一个一生追求完美的大诗人,写出来的东西却总是艰涩难懂,这大概就是因为他遣词造句太过讲究。 不过今天小编介绍的这首诗,却是陈师道平生难得的佳作,名为《示三子》。这大概是他一生最不讲究的诗了,全诗无一处用典,更无一字有来历,明如白话却言浅情深,更意外地成为是其一生上乘之作。 《示三子》-宋代:陈师道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这是陈师道写给妻儿的一首诗。当年,陈师道家贫,岳父要远赴成都任职,因不忍女儿跟着他受苦,便将其妻儿一起带走了,而陈师道因母亲年老无法同去。就这样他与妻儿一别就是四年!所谓天怜志气人,四年后陈师道终于做了个小官,于是赶紧将妻儿接回家。在这一家团聚的时刻,内心百感交集的陈师道写下这首名篇。 全诗开篇两句是一个看似不太合理的对比。“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指的是当年明知道妻儿走远了,反而释然了;如今妻儿的归期将近,反而思念无法忍受。这看似的不合理,其实正是人之常情。经历了四年日日夜夜的等待,相聚时间越近,此时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变成了煎熬。若不是亲身经历了这样的思念,又怎会有这么深切、真实的感触。 后四句写得见儿女时的状态,用最朴实的笔触写出了分别四载的苦楚。“眉目略不省”,父亲已经认不清孩子们的容貌了,看似平淡的5个字,写尽分离的心酸。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是喜极而泣,因为太过欢喜,心中千言万语此时却一句都说不出来,直到泪水流尽才露出笑容。这一泪一笑中的无奈和喜悦,都是源于那一份真挚的父爱。 最后两句,这位才擦干眼泪的父亲,却突然“心未稳”起来,他怕突来的相逢不过又是一场梦而已。这“未稳”的心,若是没有经过离别的人,怕是很难体会。 一生追求“无一字无来历”陈师道,在面对妻儿时写下的这首诗,全无矫饰造作之气,出语自然流畅,最重要的是句句发自肺腑,这也是这首诗能成为佳作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