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還是個話頭的開始,討論教育的目的及人性的問題。我一輩子可以說什麼都幹過,黨政軍、生意也都做過,人生的經歷不少。現在他們搞了一個太湖大學堂,你們看我九十多歲了,我在這裏也同你們一樣,也在從事教育啊,是教大人的啊。而且我更寂寞,因為我要講的話沒有人聽。所以我經常在吃飯時給大家講,你們郭校長都聽過的,教育無用論,我從幾十年前講到現在;我發現中國這一百多年來,教育出現問題了。
現在不談教育無用論,濃縮回來,教育是人性的問題,這是今天講話最重要的。
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還是不善不惡?外國的教育哲學很少討論這個問題,中國比較特別。春秋戰國的時候,假設儒家以孔孟做代表,儒家講人性是善的,人天生下來個個是善良的,思想行為受社會的污染,變壞了。我們教孩子們讀《三字經》,讀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十二個字太深了,可以寫部一百多萬字有關教育的書。
它說人性本來是善良的、平實的,就在目前。性在哪裏?就是生命的本來;而思想哪裏來?人性裏頭來的。「性相近」,人性是近於善的,每個人都是好的人。所以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人性是善良的,慈悲心本來都有,這是「性相近」。為什麼人性會變壞?沒有受到好的教育,「習相遠」,習慣受了社會、家庭父母等種種的影響,因此離開善良的人性越來越遠了,所以社會上壞的人多,善良的人少。我們自己的行為思想也是這樣,壞的念頭思想、情緒多了,善良清淨這一面就少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所以剛才提到要學習善的一面。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上)》六、第一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