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黎烧了吗?

 天空勇者 2019-04-16

希特勒气急败坏地问总参谋长约德尔士将:“巴黎烧了吗?

拉莱·科林斯,美国《新闻周刊》记者。多米尼克·拉皮埃尔,法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作者在史实方面力求翔实,每一段文字都经得起世人推敲,同时发挥了新闻记者的特长,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合著有报告文学典范作品《巴黎烧了吗?》。

1944年8月25日。地堡“狼穴”。

希特勒气急败坏地问总参谋长约德尔士将:“巴黎烧了吗?”

当天,正是巴黎解放日。

这本书讲述的,正是二战末期盟军解放巴黎的全过程,此中译本是老翻译家董乐山的最后译作。

《巴黎烧了吗?》生动而又详细地描绘了1944年8月解放巴黎的战斗全过程。两位作家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他们在作品的史实方面力求翔实,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高级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800多人,采用了其中536人的亲身经历,因此能使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数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另一方面他们又发挥了新闻记者的特长,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令人觉得仿佛在读一本扣人心弦的惊险小说,放不下手来。作为报告文学,它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典范的作品。

1944年盛夏的“战时巴黎”,表面上极其平静。疲惫的德国大兵们,戴着钢盔,背着枪托已经磨的起毛的旧毛瑟步枪,休闲地在浪漫之都巴黎的街头巡逻

令全世界男人着迷的巴黎女郎,骑着自行车,一手按着被风吹起的裙子,穿梭于香榭尔大街;卢浮宫和埃菲尔铁塔依旧是原来那个模样,唯一不同的,便是纳粹德国的黑白红卐字旗置于其上飘扬。平静之下,却难掩欧洲战局的逆转——此时,盟军已经在诺曼底成功登陆了,巴黎解放指日可待。这成为了历史的起因……

巴黎来了一位普鲁士将军气急败坏的希特勒,已经被频频收到的“战败”消息打压得有点“心灵扭曲”——每天晚上,都要去飙一把车来减压。对纳粹而言,巴黎如果被攻克,下一站就是柏林。所以,希特勒在思考谁能镇守巴黎的人选,而这个人毫无疑问是个“以铁腕恢复纪律的人,毫不迟疑扑灭暴动的人”。他最终选择了肖尔铁茨,而这个人决定了1944年巴黎的命运。

在同僚中,这是“一个从来不问命令是多么严酷,总是坚决执行的军官”。

所以,希特勒是希望他守住巴黎,

如果守不住——就烧掉巴黎。

而另一边,受到万众期待的盟军,并不想马上解放巴黎。因为一旦解放巴黎,那么巴黎200多万的居民就全赖上盟军了。为200多万人运送生活,得耗费多少汽油呀。倒不如把它用在攻打德国本土的大军上,以争取早日结束战争。所以,盟军准备绕过巴黎。

1944年夏天的巴黎,波橘云诡,暗藏汹涌。8月19日,戴高乐和法共的人起义了。这场看似是正义的起义背后,藏着许多“污垢”。这次起义是毫无必要的——因为纳粹失败已成定局。戴高乐和法共都乐于发动这场起义。那时候,戴高乐的影响力在法国民众心中并不大。戴高乐创建“自由法国”的时候,他只是一个“临时准将”。而按照当时的法国军队的军衔,在准将之上有少将、中将、上将以及元帅。而戴高乐是在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帮助下,建立“自由法国”的。

这让戴高乐缺少民意基础——

第一, 他跑到英国去,法国国内民众会认为其是英国的傀儡政权呢?

第二, 他毕竟没有留在国内抵抗,不能算跟法国国内抵抗组织同甘共苦。

法国共产党也热衷推动一场起义。不过,戴高乐和法共之间也是有分歧的,法共一方面与盟军接应,另一方面趁机彻底消除戴高乐的威望,而为未来解放后,建立一个共产党执政的法国而准备。而戴高乐,只想点起起义的火,把盟军引到巴黎,却并不想把火烧旺。所以,当戴高乐派耍了小阴谋,让法共去占领最艰苦最分散又最不显眼的地方,自己派人占领了巴黎的标志性建筑——警察署。

那么,占领巴黎警察署的意义是什么呢?打个比喻,如果你要参加一个选秀节目的话,占领巴黎警察署就仿佛让戴高乐在卫视台甚至央视上作秀,而法共则是在一些县级电视台上作秀一样。两者的宣传效果如何,显而易见。

政治是利益的争夺,谁意志更坚定谁才可能胜出。戴高乐不受罗斯福待见,但他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的敌人是谁,必要时可以欺骗盟友,可以拿人民的性命去要挟盟友,一场几十万人的大屠杀是艾森豪威尔不能承受之重,他被迫妥协。在戴高乐看来,法国解放在于巴黎解放,巴黎由谁解放关乎自己的政治命运。他的政敌同样明白这一点。为有壮志多牺牲,戴高乐和他的政敌是同一种人。

而这场起义,却让一个德国将军陷入了两难之境地。镇守巴黎的最高司令长官肖尔铁茨知道:无论如何,他都会死——背叛命令是死,如果巴黎化为灰烬,他也会在灰烬上被绞死。他决心选择第三种死法,就是坐在巴黎最后一座桥上,让它跟自己一起炸死。痛苦的是,不论哪一种死法,他都不能作为一个军人死去,而只是作为一个罪犯死去。最终,法国抵抗组织又撕毁了停火协议,选择了起义。肖尔铁茨已经拥有了毁掉巴黎的全部理由了,可是他强硬地拒绝对巴黎一次性的全面恐怖空袭。

那么肖尔铁茨司令长官是个“怂包”吗?显然不是,肖尔铁茨在东线血腥的塞瓦斯托波战役中,带着4800人,战剩374人,他右臂受伤,最终攻下了塞瓦斯托波。之后,他奉命率一个师掩护德军撤退,不折不扣地在途中执行了焦土政策,寸草不留。这是一个铁血的普鲁士军人。

只是良知让肖尔铁茨选择了保全这座首都。肖尔铁茨的良知,体现在许多细节之中。书中曾经描写了一段他与“卖国贼”巴黎市长泰丁格之间的对话场景——肖尔铁茨到了巴黎后,对泰丁格(德伪巴黎市长)说道:“如果有人向我的一个士兵开枪,那就把这个街区的人全枪毙,房子全烧光。”

泰丁格说:“给一个将军的任务常是毁灭,不是保存。设想某天你作为游客回来,看到这些,你能说,我本可以毁灭,但我选择了保存,作为送给人类的礼物,这不是一个征服者的光荣吗?”

肖尔铁茨沉默了一下说:“你是巴黎的杰出辩护士,很出色地完成了你的任务,而我,作为德国将军,也同样要完成我的任务。”

军人的天职,要求他“烧掉巴黎”;而良知,让他放弃了军人的荣誉。最终,肖尔铁茨成为了战俘。

在得知盟军进入了巴黎,希特勒歇斯底里地怒捶桌子反复问:“巴黎烧了吗?”

这也是这本书的名字的由来。

在这本书中,无论是德国士兵、还是美国大兵;无论是伪巴黎市长、还是巴黎抵抗组织头目……他们都不是恶魔或者天使,在书中,他们就是他们本来的样子——例如,德国士兵作为人的属性,也许是一个彬彬有礼而又守规矩的。

在书中,这么描写了德军撤退的一个细节——

一个德国军官离开时留张条子给公寓的主人:

“煤气、电力、电话的账单都已付清,看门人的小费也已付过。三卷本的伏尔泰文集,阅后已放归书架原处。”

并附上一张钞票——

“赔偿我借住期间不慎打破的两只水晶香槟酒杯。”

来源:壹知悦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