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学生家长会上,班主任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他问学生: “如果你去上山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一棵细,你会砍哪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 “当然是砍粗的那棵了。” 班主任一笑,又说: “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棵?” 大家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 “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坐在后排的家长们心里也觉得当然砍红松了。 班主任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学生,问: “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大家都觉得有些疑惑,有的学生迟疑着说: “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地,什么也做不了。” 班主任目光闪烁着,大家猜测着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 “杨树虽然笔直,可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都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班主任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大家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 “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听到这里,我们这些家长心里开始泛起了嘀咕,老师到底想要说什么? 班主任还在继续问: “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了,砍起来非常困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这时候学生们已经没多少耐心了,很随意地答道: “那就砍杨树吧。反正都没有大用,当然挑容易的砍。” 可是班主任并没有结束,继续问: “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有几只幼鸟正躲在鸟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这时候,有家长发问了: “老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您直接说吧。” 班主任收起笑容,说: “你们怎么就没有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要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地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砍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有谁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玩呢?” 这时,所有的学生和家长都安静了下来,开始思考: 为什么从问题之初,就没有人想到自己砍树的目的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动因和结果必须一致。 学习也是一样。当一个孩子有了理想,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他才能坚定、持久地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最后才有可能收获到期待的果实。 学习目的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孩子确立了某种目标,认识到它的意义,并为实现这种目标而努力时,他的学习生活就变得充实而有意义,他也会从中获得巨大而持久的动力。 每一个父母,有必要帮助孩子从小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理想。 当孩子自己有明确的理想时,家长可以帮助他把理想强化到心灵深处,帮助他规划从现在开始可以为理想做什么。 当孩子还处于懵懂的状态,家长也不能急。可以从下面三步去帮助孩子建立理想:
家长们不要考虑,这个理想万一以后他不喜欢怎么办?过段时间他又换了怎么办?这样的犹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好比吃饭的时候纠结先吃菜还是先吃饭。 人都是在试错中成长的。孩子换几个理想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只要这个过程中,孩子在进步、在成长就是好的。至于未来他到底走什么路,你想不到也管不了。 但是如果现在不做,那么他就将继续懵懂下去,每天继续被催促地学习。 ![]() |
|
来自: wenxuefeng360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