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出自清代金圣叹《西厢记读法》:“有此许多起承转合,便令题目透出文字。”其含义是,起:开头;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泛指文章的做法。也比喻固定呆板的形式。 格律诗是有固定呆板格式的一种文体。对起承转合要求比较严格。我看前人的格律诗,大体遵守这样的格式:律诗的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 当然也有特例,七律诗的中间两联承转不明显,但首联与尾联呼应是必须的。如毛泽东的《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中间两联承转的作用很不明显,转的作用被尾联所取代。但尾联对首联的呼应很明显。 【律诗】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律诗第二联与第三联,一般要求对仗。 律诗中 起、承、转、合 的基本含义和相互关系一览表 首联是第一,二句 发端 (起 破题:直捣黄龙之势,紧吊读者之心) 颔联是第三,四句 对仗 (承 引证:承接破题穷细数、把酒话桑麻) 颈联是第五,六句 对仗 (转 引申:扩展转化前联之意、变化不穷) 尾联是第七,八句 结句 (合 结题:突显作者的情感,辞尽意不尽) 我们大家只要紧紧抓住律诗中的起、承、转、合。明了起、承、转、合的基本含义和相互关系,一定会写出八句通篇皆稳畅的好诗来。
绝句的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最重要,起到的是转折的作用,尾句为诗眼,对第一句进行呼应,为合。 先讲一个传说。清代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下江南,一天傍晚,天上飞来一群白鹤,弘历想试试侍从的才思,叫大家赋诗吟鹤。有一个叫冯诚修的脱口吟道: “远望天边一鹤飞,朱砂为顶雪为衣(古音读wei)”。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沿着第一句的起,把朱顶白衣的鹤具体化了。 这时弘历有意为难冯成修,开口道:“我要吟的是黑鹤,你怎么飞来一只白鹤?”对突如其来的为难,冯诚修略加思索,接着吟道: “只因觅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砚池。”第三句这么一转,第四句巧妙把白鹤变成黑鹤,切合弘历的题意。 再举一个例子: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起句;主人翁是少妇,地点是闺中,她天真烂熳不知道什么是愁。 承句:承上句,时间是“春日”,凝妆即盛妆,她涂脂沫粉,穿上华丽的衣服,到翠楼上去。 转句:这里省略了她到翠楼去干什么,笔锋突然一转,说少妇看见杨柳已经转青了,陌头的风光让她心动。这正是游春的时候,应当和自己的丈夫双双去踏青的(诗里潜在着——别的男女正在春游),可是自己的丈夫不在身边。 合句:将通篇主题集中到合句,悔教夫婿觅封侯。原来说“不知愁”,由于这春色撩人,春情萌动,现在愁了,后悔不该叫丈夫去塞外从军,想一刀一枪地搏个封侯拜将,误了这美景良辰,误了青春。

律诗美吗?两个字‘美妙’。在写作方面又如何?我们一起来听听古人谢茂秦是怎样说的:“歌行有三难,起调一也,转节二也,收结三也,惟收结为尤难”。 写七绝既然转句很重要,我们就得努力部署好转句,就转句而论,七绝比七律明显。 七绝的转句把握不好,就会显得拖泥带水,会显得结构不紧凑,出现断层现象,也难以表达中心思想,紧紧依靠合句抒发感情,往往会造成合句与转句结构出现不紧凑的问题。 下面举几例: 七绝 青蛙(平水八庚) 文/蔡宝瑶 口唱秧歌学鼓声,欢天喜地助春耕。 尤崇一柄追风剑,誓与螟虫作斗争。 七绝 蜜蜂(平水十五删) 文/蔡宝瑶 寻红觅紫不曾闲,顶日迎风峻岭攀。 岂是迷花贪艳色,甘甜酿得在人间。 起、承、转、合技巧的运用。所谓起承转合,就是一首诗,怎样开始,怎样发展,怎样变化,怎样结尾。元代范德机在他的《诗法》中说:“作诗有四法:起要率直,承要舂(chōng)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这种方法曾经被当作“八股”批判过,但实际上这是可取的。虽然不能说每首诗都要生搬硬套,而是布局谋篇上应该有逻辑思维,把整首诗的框架安排好。
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出现在转句上,转的过急,有断层现象,转的过缓,似乎没有转,我们要在诗意的基础上巧妙运用一些转折性的或者是一些关键性的词语,以帮助来完成转句的功能。下面举几例: 七绝 鱼腥草(新韵) 文/蔡宝瑶 名留医典草生花,坡地坑洼可见它。 虽是闻来腥味重,除疾惠顾万千家。 转句中用了“虽是”,协助转句进行转折。
七绝 十二生肖吟(组诗) 文/蔡宝瑶 (一)子鼠 咬文嚼字悄声吟,地窖囤粮夜夜心。 纵使献身科研里,难平万众谴诛音。 这里使用了“纵使”二字进行转折。 (十)酉鸡 丹冠翠羽凤凰欺,相恋梧桐满腹痴。 莫道迎风空展翅,角场搏斗显鹰姿。 这里根据诗意用了“莫道”二字将意思转换。
七绝 有感徐家汇公园风景二则 文*蔡宝瑶 (一)赏春(平水韵) 谁惹桃花水上移,又将绿柳剪成丝。 忽闻流莺声声唱,料是春姑赋丽词。 (二)咏燕(新诗韵) 沐风栉雨两情欢,云路迢迢倩影翩。 莫道燕儿无大志,剪刀一寸敢裁天。
这两首诗分别用了“忽闻”、“莫道”将句子进行转折。

七绝的转合常常要与合句巧妙地配合,转合句不仅仅是显得结构紧凑,而且能够充分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绝句转合56法第8法: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 如唐李白《苏台怀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诗的大意是:破旧的宫苑,荒凉的姑苏台依然残留在原处,只是杨柳树 长出了嫩嫩的新叶。采菱姑娘那清脆的歌声带来了无限的春意。现在只有长 江上空的明月还挂在天上,这轮月亮以前也曾照过昊国宫殿里面的人啊。 这首看起来是描写景物的诗,实际上是诗人借描写景物来抒发自己对吴 国亡国的悲痛心情。 第三句用了“只今唯有”。 明王廷相《芜城歌》:“莫向隋宫问六朝,璚枝玉蕊已烟消。只今惟有湖边柳,犹对春风学舞腰”。 第三句用了“只今唯有”。 绝句转合56法第9法:以“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其问意自然显示。 如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只解释后两句,这里的“冰心”是比喻心地光明,冰清玉洁。“玉壶”是用玉石制成的壶,比喻高洁。王昌龄在送辛渐去洛阳时告诉他:如果在洛阳的亲戚朋友问到我的情况,请你转告他们,我这颗光明的心,就象放在了玉制的壶里的冰块那样,晶莹透明、清澈无暇。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表明自已光明磊落,清廉自守,表里如一。现在人们有时引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示志趣高洁。 明杨慎:“七十从戎鬓已斑,劳君相送出滇关。过家儿子如相问,为报衰翁二月还”。 这两首诗的第三句末都用了“如相问”,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明,都是在第四句明确告诉你。 绝句转合56法第10法: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为答句。 如唐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解第三、四句的奥妙:问什么?问谁?问哪个?原来是“借问”——“梅花”,“梅花”的下面必用“何”字,意思是“借问梅花”做什么?怎么样?“何处落”,“何处落”是明其所问之事的,第四句给予回答,“风吹一夜满关山”。 如明汪本:“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欲问浮生何所似,试来风处看杨花”。 解第三、四句的奥妙:“欲”:这里是想、要的意思。我想要问一下,问谁啊?问问“浮生”,问“浮生”做什么?我想问问“浮生”,看它究竟与这世上的什么东西相似,“何所似”是以明其所问之事的。第四句做了回答,“试来风处看杨花”。
绝句转合56法第11法:第三句用 “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续诘问语。(诘jié):追问。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 如唐杜牧《秋浦途中》:“潇潇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雨岸浦。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译文: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苇。我来问一下刚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们,你们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一带了吗? 此篇第三句用了“为问”,第四句用了“无”。三、四两句作连续追问。 宋苏轼《又和景文韵》:“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译文:这首诗是说松柏与牡丹是同时在春天种下的,在春天中自在生长,但在墙壁上题字的文人墨客却都只赞牡丹而视松柏为无物。作者是在为松柏打抱不平,也是在为怀才不遇的才子打抱不平,或许是有几分自以为怀才不遇··· 此篇第三句用了“试问”,第四句用了“几”。三、四两句作连续追问。 如宋叶茵:“在在江湖芦苇,家家杨柳楼台。试问燕鸿心事,为谁飞去飞来”。 此篇第三句用了“试问”,第四句用了“谁”。三、四两句作连续追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