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是个伪命题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19-04-17

       

接连呷了几口卡布奇诺后,我开始写本来昨天就要交的稿。往常在这个时候我应该焦虑得不行了,因为到现在还不知道写什么好。但此刻:What the heck!

为什么现在连写一篇文章都要有个套路?标题如何博眼球,开场如何抓住人性的痛点,甚至还要先告诉读者这篇文章需要花多少分钟阅读(是啊,现在大家很忙的,不给别人思想准备,人家是不会耐心看完你的文章的),更离谱的是,还要标注我花了多少时间写的(看,我花了这么多的心血,这篇文章能不值吗?)

我自己也曾经迷信这一套,逼不得已写完一篇后,在自己对字数完全没有概念(原谅我是个理科生)的情况下,把在公众号编辑好的文章又放入编辑器,就为了看看字数到底是多少,然后在文章的开始处把这个数字加上去。

这种患得患失的状态,加上自己的拖延症,让我停更了一段时间。而这种患得患失的意识形态,也影响着我们的业务。文章写得不够仔细掉粉了怎么办?类似的信息这么多,如何鹤立鸡群?...

其实这些都是盲点,它们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健康如何成为一个人的真正需求,而不是伪命题。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

为什么说健康可能是个伪命题?因为当人们谈到关注健康的时候,多数人的潜台词是:我不要生病,我不要心梗,我不要中风,我不要得癌症...这就够了。“保健”的英文单词是“healthcare”,但传统的医疗体系做得最出色的,其实是“sickcare”。你生病了,我们来看看用什么药,动什么手术。服务healthcare的地方,偏偏是人们最不情愿去的地方。大多数人不知道,除了生病之后有良药,得到“care”,其实还有更有效的一种方式:你的健康,在你依然健康的时候,就得到照顾。

「吃惑」想提供的价值,就是真正的“healthcare”,care for your health,关注你的健康。

然而回到现实的骨感,没有人在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就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这是一个我们不需要骗自己的现实。健康总是在出现问题,或者在生活“无忧无虑”的时候,才会被关注。而不少人,包括以前的我,会为了工作中一个“更大”的目标,或者迫于更大的“无奈”,而牺牲自己的健康。

最近我们鼓励参加过「腰围大作战」训练营的学员,用他们的收获去影响家人和朋友,从他们的交谈中,我能深深体会到这种认知上的转变的重要性。

                                  

所以我说,健康在你生活中所处的位置没被摆平之前,它就是一个伪命题。减肥、健身、跑步都不过是一时兴起。减下来的还会胖回去,别人的马甲线、六块腹肌也总归只是别人的,跑步也会以膝盖痛为理由而终止。

但这不是你的错。人类虽然是高等动物,但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被我们的“生存动机”主宰着,那就是:不要饿肚子(所以你要挣钱糊口),要能够繁衍后代(所以你要找对象),要在群体中有归属感(所以你花这么多时间刷手机)。但是健康这个“伪命题”,从来不在我们的雷达中,直到...我们病倒了,胖得不行了,抑郁得不行了...以至于”生存的需求“受到了影响:我的痛风越来越厉害了,不治好它我酒都不能喝了,还怎么谈生意...我胖成这个样子,都30了,怎么找对象?...不瘦得好看点,没法发朋友圈了...

其实,人是所有动物中唯一可以预见未来,为未来做规划的动物。所以,人类从来就不是“目光短浅”的。我们的普及教育就是很好的例子,占了人生足足16年的,全世界一致的初等到高等教育体系,就是人类总结出来的对“生存需求”的先知先觉,没有人会否定接受教育不是出于“生存动机”。

可是,为什么我们推崇的健康饮食、运动,乃至心理健康不被当作是“生存动机”呢?我认为,那是因为人依然处于这样一个盲点:健康是不需要预见的,当它出了问题再解决就好了。这也不难理解:过度肥胖也不过是这一个世纪多才出现的现象,伴随肥胖的,是各种各样突飞猛进的慢性疾病:高血压、心梗、糖尿病...

Credit:Standford Hospital

图中显示美国人的BMI(体重指数)从20世纪初的20,急剧上升到现在的29。形象地说,同样一个身高1.7米的美国人,在1900年的体重是58公斤,而他今天的体重是84公斤!

或者这么说吧,在人类20万年的现代史中,肥胖从来不是一个社会问题,直到最近的这120年...而肥胖带来的健康问题,却不是一时半载药物可以解决的。

然而我相信,随着慢性病快速的年轻化(现在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得脂肪肝、胆结石、甲减的比比皆是),关注健康,真正用行动“照顾”好健康,将不再是老年人才需要做的事儿。就如投资金钱和时间去修一个MBA,或者买名牌包包提升自己的社交yi地位一样,把保健作为“生存动机”的人会越来越多。

意识到这一点的人,care,照顾好他人,也成了他们很自然的一种惯性。

                                  

说了这么多,我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最近在内容上做的改动,以及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你可能已经留意到了,现在「吃惑」每周有四个栏目的内容,他们分别是周二Jaiden的关于健康话题的分享,包括营养科普、经验分享和「吃惑」的动态(希望能因此引发更多人的参与);周四芝麻的关于心理、成长和学习上的分享;周六李榛在美食和烹饪方面的分享;还有周日安妮在运动方面的分享。

我们想带给大家的,不只是最新的、靠谱的知识,还有我们走过的路、踩过的坑、同行的人。我们更关注的,是健康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美丽的心情、美味的食物、美好的体态...

我们认为,一个人想拥有真正和长久的健康,生理和心理的健康不可分割,而学会做一手好菜,培养一个持续良好的运动习惯都是非常值得的投资。希望大家喜欢这些内容,也非常想听到你的反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