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向军:在鲜花和掌声背后——听北大四名学子报告

 三驾马车1966 2019-04-17

刘向军

怎样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怎样成为出类拔萃的学生?怎样考上令人向往的著名大学?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总是会忍不住地这样想:一定得是天才吧?一定有什么独家秘笈吧?一定会有不劳而获的捷径吧?

天才人物是有的,比如白居易,据说他生下来刚几个月就认得“之”“无”两个字;但古今中外过去没有、未来也一定不会有不用学习就学业有成者。牛顿、爱因斯坦、霍金肯定不是这样的天才,孔子、苏轼、鲁迅肯定不是这样的天才,钱学森、杨振宁、袁隆平也肯定不是这样的天才。相反,他们肯定比常人付出的劳动要多得多,虽然他们的天资是比较高的。比如李白,他应该是天资盖世了吧,可是他偏偏留下了“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为什么人们会神往于什么秘笈、秘法、捷径呢?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先生的这句话是个很好的回答。人们在仰望成功者的时候,更愿意看到和听到他们“不劳而获”、与众不同的潇洒传奇,更乐意盯着他们最后的成功并集体性地刻意放大这个成功,却忽略了成功背后那漫长、平淡、寂寞的艰辛过程。中国人尤其喜欢传播和相信各类神话,也喜欢参与制造和包装各类神话。就中学生而言,这种虚伪的心态常常会表现为对艰辛付出的美丽掩饰:不愿意在大家面前表现得那样刻苦,那样用功,不愿意告诉大家其实自己远比一般同学刻苦、用功,而愿意含蓄地向大家炫耀自己原本就挺聪明,自己的学习方法挺科学、挺神奇!

在鲜花和掌声背后,真正的聪明就是老老实实地勤奋,真正的科学就是踏踏实实地努力,真正的神奇就是扎扎实实地进取。

北大学子寇焜照就是这样。他在2010年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省级赛区中获一等奖,2011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他的神话传奇是:只复习了80天,一举考上北大。其实,在这个“神话”背后,是他高中三年来勤奋备战保送生,在争取保送生失败(!)后,不得已而全力备战高考复习的绝地反击。而在那80天里,他所付出的劳动不亚于许多同学整个高中三年的训练量。以他高考前最后7天为例,他离开教室,单独呆在一间小办公室里,把2007—2010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全做了一遍。想想看,就他这7天的训练量,是不是比有些同学一年的训练量还要大?

北大学子郭齐也是这样。在2012年高考中,他以河南省理科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他的神话传奇是:在各次考试中数学成绩都没有低过145分,他能把高中数学全部知识轻松地画在一页纸上。其实,在这个“神话”背后,郭齐也认真地建立有自己的数学纠错本,更勤于使用自己的纠错本,反复思考纠错本上的典型试题。他最终悟透了高中数学的精髓,真正做到了把厚书读薄,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北大学子朱彦臻也是这样。这个姑娘在2012年高考中以河南省文科第四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现就读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她的神话传奇是:高考文综轻松考了270分。其实,在这个“神话”背后,朱彦臻曾经有过多次文综考试不理想的失败(!)经历。为此,在第一轮复习中,朱彦臻发狠心采取了一个最笨也最聪明的办法:把政治、历史、地理教材全部抄写了一遍。于是,在第二轮复习时,她面到任何一道高考文综模拟题都能轻松回想起教材上相应的文字、插图。

(寇焜照、朱彦臻、徐梓岚、郭齐)

北大学子徐梓岚也是这样。这位河南姑娘在201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她的神话传奇是:高考作文几乎得满分。其实,在这个“神话”背后,是徐梓岚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整个求学过程中对阅读的执著而快乐的付出。她有自己的阅读摘抄本,一直到高考前,她还是在阅读,在摘抄。高考前第15天,她在阅读中遇到这样一个漂亮的句子:“善良,就是生活中风吹不散的阳光。”她喜欢这个句子,就抄下了这个句子,并记住了这个句子。当年高考,她的作文题目信心拈来:“善心是风吹不散的阳光。”

众人的鲜花和掌声之后,是成功者送给自己的鲜花和掌声,这是对自己生命的无声喝彩。

寇焜照同学现在还兼任北京大学中原发展研究会会长。

郭齐同学不久后作为交换生将到意大利学习半年,他的学业一定会有新的提高。

(徐梓岚在演讲)

朱彦臻和徐梓岚这两位才女在“宇宙第一中文系”里,继续编织她们的文学梦。再过若干年,中国的大学里应该会多出两位中文系女教授吧。

机会永远垂青有准备的人,这是真的。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这是真的。天道酬勤,老老实实的勤奋者,踏踏实实的努力者,扎扎实实的进取者,他们最可能获得成功,这是真的。

青春是一次真诚而激情的演出,每个人都应该也都可以为自己赢来鲜花与掌声!

2014-3-1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