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烙画让生活更有乐趣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19-04-17

烙画让生活更有乐趣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烫画”等,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

今年70岁的李振达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10年前,他爱上了烙画,心中郁闷时,便用烙画来排解。如今,虽然肩上还有沉重的负担,但他心胸豁达,脸上总是笑呵呵的。他常说:“烙画是我生活的快乐源泉。”在烙画创作时,李振达更是将对生活的感悟注入到作品中,达到了“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的境界。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农民似乎很难和艺术联系在一起。李振达却骄傲地说:“听长辈讲,我的曾祖父曾在宫廷当过画师。”

因生活困窘,李振达小学毕业后便辍学了。在生产队干活时,他的大伯公曾指导他画过京剧脸谱。除了种地,在农闲时,李振达还做过很多种职业,他印象最深、最喜欢的工作的就是帮人们画影壁墙。“那时候,人们的家庭条件都不好,买不起装饰品,墙上画点山水花鸟,家里也显得有文化品位。这种绘画方式虽然简单,但实惠又好看,很受欢迎。”

天有不测风云。后来,李振达的生活遭遇了一连串打击,儿子视力先天有残疾,好不容易帮儿子成了家,几年后,儿媳妇又患精神上的疾病。为应对生活的坎坷,李振达只能将艺术爱好暂时放下。李振达59岁时,生活的重担仍没有卸下,想要排解心中郁闷的他偶然在一档电视节目上看到了葫芦烙画,他一下来了兴致,这材料不费钱,自己曾做过电路工人,电烙铁是现成的,何不试一试呢?

李振达第一次创作,就给心爱的孙子做了一个小尿壶。这个作品虽然粗糙但很有心意。此后,他将这份爱好坚持了下来。白天打工、干农活,晚上他便有了创作时间。一开始,他只能烙一朵花。渐渐地,图案越来越丰富。令人称奇的是,他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也没有拜师,烙画的门道全靠自己琢磨。得知李振达在烙画,种葫芦的亲戚总会送一些葫芦过来,这令他如获珍宝。

有几年,李振达在邻村一家工厂当门卫。他常利用夜晚的这段时间来烙画。有时,做着做着,李振达一打盹,烙铁就会滑到手上,他一下子被疼醒了。在此期间,他的技艺越来越精湛。

在李振达的家里,摆着十余件烙画作品,有烙画葫芦,还有在椴木板上烙的画。记者观察到,他的作品不拘泥于一种风格,绘画题材包罗万象,有花鸟、山水、动物等,还有一些是京剧脸谱。李振达解释,绘画题材一部分是来自网上,一部分是自己根据生活中的观察所创作的。这些作品最大的有半米高,最小的不过几厘米。每件作品格外精致,既注重色调,又注重细节刻画。

谈到烙画的技巧,李振达说,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这种艺术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在传统文化中,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给人以喜气祥和的感觉,古人认为它可以驱灾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孙人丁兴旺。在葫芦上烙画,则凝聚了更深刻的寓意。随后,他拿出一件作品向记者展示。这个葫芦大概30厘米高,上面画的是喜鹊和荷花,下面是百灵鸟和牡丹,壶嘴上还有一个“福”字。李振达说:“这件作品叫《四季花鸟》,寓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振达的工作台陈设十分简单,除了几样工具,还摆着一个未完成的作品。近两年,李振达不再闷头作画,他还加入了家乡的烙画群,每天,大家会在群里相互借鉴、切磋。“和群里几位烙画大师比,我差远了,还需要好好练习。” 李振达总是这样谦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