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0105籀(zhòu)文-简明语文史之语言文字简史
2019-04-17 | 阅:  转:  |  分享 
  
中小学《简明语文史》第一章语言文字简史第五节籀(zhòu)文@和语文在一起《金文》复习回顾1.金文是盛行于( )时的浇
铸或铭刻在( )上的铭文。后来也泛指各代仿制的铜器上的铭文。2.金文与甲骨文相比,主要有两种变化趋势,是什么?简明语文
史第一章第五节《籀(zhòu)文》目录籀文综述石鼓文字石鼓故事籀(zhòu)文是周朝晚期使用的文字,行于秦国。它是由大篆向小
篆演变的过渡性字体,可视为秦代小篆的前身。据说,籀(zhòu)文是在金文的基础上加以繁化而成的字体,而其名称来自周朝晚期的太史籀,
他所作的《史籀篇》,是我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唐朝时出土了“石鼓文”,据考证其文字和《史籀篇》中文字相似,是已知的最接近
籀文的代表,也是现存的大篆的代表作。籀文综述石鼓文字“石鼓”出土至今己传世一千三百多年。因其刻于石鼓上,所以后人多称之为“石
鼓文”,是我国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刻石文字,当为石刻之祖。研究者多认为它是记述春秋战国时,秦国君王一次猎祭活动的四言诗。这组诗共十首,
分别刻在鼓形的石头上,目的在于“勒石表功”。因为它出土于陈仓,杜甫又称它为“陈仓石鼓”。石鼓文(籀文)虽然依旧继承了金文字体繁复,
偏旁位置不够严格的特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金文的风格,只是线条比金文均匀,而且笔势圆整,笔画显得更加工整匀称。形体结构上
比金文工整,已经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石鼓文字已经走上了字体规范严整的道路。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这也同
甲骨文、金文形成鲜明的对照。石鼓文现世之后,便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早有“书家第一法则”的称誉。石鼓文字石鼓故事唐初石
鼓在畴原现世时,字迹便已多有剥落,其中一只石鼓上的字迹甚至已经难以辨识。后来在安史之乱中“石鼓毁失”,实为官员逃亡时将石鼓埋藏了起
来。直至元和元年(806年),地方官吏才找到当初匆忙掩埋的石鼓。韩愈当时任国子学博士,在他的建议下,石鼓被安置于凤翔夫子庙中,不过
此时,石鼓已丢失了一只——“乍(作)原”石鼓。石鼓故事韩愈还写了《石鼓歌》,其中云:……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周纲凌迟四
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zhuó)断生蛟鼍(tuó)。……石鼓故事唐朝
灭亡后,据宋人王厚之的《复斋碑录》载:“五代之乱,(石鼓)又复散失。本朝司马池(司马光的爸爸)知风翔,复辇至于府学之门庑(wǔ,门
两边的小房子)下,而亡其一。皇佑四年(1051年)(金石收藏专家)向传师搜访而足之(十面石鼓聚齐了)。”石鼓故事丢失的是“乍(作
)原”石鼓。从散失到找回中间达百年之久,其间遭到严重损毁——被人从中截断,挖空做成舂[chōng]米的石臼[jiù]!北宋梅圣俞写
诗曾记此事。诗曰:传至我朝一鼓亡,九鼓缺剥文失行。近人偶见安碓[duì]床,亡鼓作臼刳[kū]中央。石鼓故事苏轼的《石鼓歌》感慨
更深:……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石鼓故事其后,在宋代石鼓过得还算不错。宋徽宗赵佶虽是亡国
之君,却是著名的文艺皇帝。他对石鼓也非常珍爱,为了防止磨损,他下令用金泥填注石鼓刻文,以免拓印磨损。然而,北宋终究还是亡了,“靖康
之变”后金人将宋朝皇宫中大量珍宝北运,其中便包括石鼓。在北运的途中,金兵嫌其笨重无用,便只把石鼓上填注的金泥挖出,将石鼓弃于荒野。
到了元代,国子监教授虞集在淤泥杂草中发现石鼓,将石鼓洗刷后迁至国子监存放。一直在此经历了元、明、清三代。石鼓故事抗日战争时期,石鼓
辗转迁运到四川等地。抗战胜利后又运回北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文物千年,比任何人类所历的兴衰都多,了解一番它们的命运,也令人感慨不已
。石鼓诗十首,原文超过700字,流传至今,只剩下389字。十面鼓中的“马荐”鼓更早在元明时期就已一字无存。石鼓故事《重摹(mó)石
鼓文记》清代阮(ruǎn)元天下乐石以岐阳石鼓文为最古,石鼓拓本以浙东天一阁所藏松雪斋(赵孟頫)北宋本为最古。海盐张芑[qǐ]堂(
张燕昌)曾双钩刻石于家。余细审天一阁本,并参以明初诸本,推究字体,摹以书意,属芑堂以油素书丹,被之十碣,命海盐吴厚生刻之。至于刀凿
所施,运以意匠,精神形迹,混而愈全,则仪征江氏德地所为也。刻既成,置之杭州府学明伦堂壁间,使诸生究心史籀古文者有所法焉。《籀文
》小结与预告雷逸老以仿石鼓文见遗因呈祭酒吴公梅尧臣……传至我朝一鼓亡,九鼓缺剥文失行。近人偶见安碓[duì]床,亡鼓作臼刳[kū]
中央。……石鼓歌苏轼……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籀文》课后思考与作业1.( )是周朝晚
期行于秦国的文字,可视为秦代小篆的前身。它是由( )向小篆演变的过渡性字体。唐朝时出土了( ),据考证其文字和《史籀篇》中文字相似
,是已知的最接近籀文的代表,也是现存的大篆的代表作。2.从甲骨文、金文到籀文,有怎样的变化趋势?中小学《简明语文史》第一章语言文字简史第五节籀(zhòu)文谢谢!下节见!@和语文在一起
献花(0)
+1
(本文系和语文在一...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