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间最美古诗词之一: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江城子》

 昵称32229807 2019-04-17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江城子》)

 

 

    一念须臾里,有墨香泛起,惊扰了烟雨楼台里那一轻丝声的叹息……  

    夜深深,一帘幽梦穿行于风尘俗世里,轻吟着平仄流年。始终相信,文字是有感情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一)

 

 

     从小就对大词人苏轼不陌生,陆续听了好些由中国古代诗词改编的当代曲目,对邓丽君演唱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印象最深。字里行间都体现着词风豪放,东坡先生肯定没有料到,在他失意时,一个人喝了酒后的密州住所里,对着天空一阵的感叹,九百余年后传唱大江南北,家喻户晓,是中秋赏月不可缺少的千古佳句,被称为以月之阴晴圆缺,人的悲欢离合为主旋律的神叹!这首词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

  

    “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是苏轼悼念去世妻子王弗的诗作,据说王弗去世十年时,他半夜醒来后流泪不止,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千古绝唱,著名的悼亡词《江城子》,表达了对去世妻子的哀思。当时的环境是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心情悒郁,很不得志,夜晚梦见去世的妻子王弗情景凄楚殇情。

 

     用词的形式来悼念已去世的人,这在古代并不多见,苏轼差不多是古人第一例,大家听说过的千古第一悼词,就是指的这篇《江城子》,开辟了悼亡词的新格局。

   

    苏轼就是苏东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东坡是他的号,北宋著名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他是中国古代少有的中国文化集大成者。在散文领域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诗歌领域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作领域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法领域他被敬为“宋四家”之首,在绘画领域他是中国文人画的鼻祖。

 

    他还是北宋著名的旅游家,被贬到黄州时穷得吃饭都费劲,但他骨子里有一股积极向上的韧劲,依然在平凡中寻找快乐的源泉。他游历名山大川,怀古喻今,游览赤壁时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泛舟江上他想起那个遥远的年代,感叹出《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登高望远意气风发,感慨万千时,很多人会情不自禁地高颂此篇。

    很多人认为苏轼散文中,成就最高的是叙事记游散文,他的前后《赤壁赋》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文章。前一篇写清风朗月,江天澄净的秋色,后一篇写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冬天美景,两赋虽然表面看有所不同,但有异曲同工的效果,抒发了诗情画境和哲理统一的情怀,成为宋代文赋的典范作品。

 

 

    我们现代很多人都喜欢喝茶,相信这句“从来佳茗似佳人”耳熟能详吧,自他写出了这句,古往今来,中国文史上一切关于茶的比喻都失去了颜色,成了一堆庸脂俗粉。这句是《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一诗的收束句,点睛之笔,全诗如下:“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东坡还是北宋著名的茶艺师,留下许多茶道圣经,他与司马迁的“墨茶之辩”,被誉为茶道的“千古真经”。

 

    小酌怡情,苏东坡就喜欢小酌,他是北宋著名的酿酒师,所以每流放到一个新的地方,他就会琢磨怎样酿造地方酒,用当地的材料自酿美酒款待亲朋好友。他酿过的酒的品种还真不少,米酒、蜜酒、桂酒、真一酒、天门冬酒、万家春酒、罗浮春酒、酴醿酒等许多种。还在自娱自乐的同时撰写了《东坡酒经》,不得不说苏东坡对宋朝的酒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留下了无数篇关于酒的文章,最著名的就是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每当中秋佳节,我们合家团聚,不论是寻常百姓家里还是电视台,到处都是一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曾写过一个《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贴。官贬黄州的第三年,这年寒食节下了一场淅淅沥沥的雨,在这种意境下写了著名的《寒食节帖》。这首《寒食节帖》若论才情,在苏东坡三千多首诗词里实在是很一般,但从书法的角度看,那跌宕起伏的书法情怀,却震撼千古。

     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第二行书是颜真卿的《祭侄稿》,苏东坡的《寒食节帖》即是排行第三的行书。苏轼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风格,苏东坡厉害吧!一个让我们无法忘记的才子,他的身影深深地印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苏东坡把词带向“诗言志”的格调中,他的哲理词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灵,对于人生、自然、宇宙、生命的睿智思考,篇章不少于50首。他的词是在晚唐五代至北宋前期词人韦庄、李煜、柳永、范仲淹、张先、晏殊、欧阳修、王安石等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了思路与写作内涵,将词提升到了形而上的哲理词,标识代表作《水调歌头》。

 

    “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吐真情”,苏轼的词作完全是真情实感。他所涉及的中国古代艺术,几乎都进入到了大师级别。

    他每做一样都会达到极致,给我们的感觉无所不能,样样精通,成为我们后人膜拜的大师。很多时候,我们徜徉在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中,都会禁不住发出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沉醉留连西湖美景会禁不住抒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是的,苏轼大词人,已经进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他的诗词我们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不再只是古文,已成为我们附庸风雅,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细流。

 

    苏诗的内容广博风格多样,想象丰富奇特,比喻形象而新颖,语言高度概括诗意横生,他的词自成一家,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词引向更广阔的社会和人生,苏轼的散文功力扎实,而且才情奔放,在中国唐宋八大著名古文家中,他的成就最大。

 

 

 

 

                                          (二)

 

 

 

     一瓣心香,开尽人生韶华,怎么有人能够隔着无尽时光,用寥寥不多的字句,让我们千年后的读者依然感同身受呢?   

     王弗死了有十年,是生和死的距离,怎么能忘记她。茫茫原野上那个小坟头,满腹的凄凉与沧桑和谁讲,就算我现在死了,满脸的灰尘两鬓的白发,遇到了我的老婆王弗,恐怕她也认不出我了。昨夜突然梦见自己回到故乡,在那个小小的窗格旁边,老婆正在那儿梳头化妆,我们俩四目相对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是默默地流着眼泪,难道上天早就注定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肝肠寸断,抓心挠肺的难受,就像现在我独自站在皎洁的月光下,在这长满了小松树的山岗上,多么悲壮的声音!

 

     《江城子》词调名。简单叙述一下这首词的背景吧,苏东坡第一任妻子叫王弗。他们结婚那年,苏东坡19岁,王弗16岁,生了一个儿子叫苏迈,挺豪气万丈的名字。传说王弗年轻时貌美如花,又知书达礼,温柔贤惠。王弗刚嫁苏轼时,老苏并不知道她读过书,婚后苏轼读书时她常陪伴在左右,苏轼偶尔忘了什么,她会在旁边提个醒,苏轼问了一些其它书上的事,她也略知一二。这可出乎苏轼的意料,于是苏轼对她更是情意弥笃,恩爱有加,真是“举案齐眉”!用“红袖添香夜伴读”更恰当,这可是很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境界。

 

     苏轼是一位正人君子,不因“进”而流于逸乐,也不会因“退”而短其气节。苏轼写词一向以豪迈著称,境界开阔,感情细腻纯真,读来让人耳目一新。或许他总结了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在怀念王弗时喷涌而出无限感慨。苏东坡的这首词是“记梦”,而且写明了做梦的日子,实际上词中记梦境的只有下片五句,词的上片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人世间的沧桑与悲戚。

   

     苏轼24岁步入仕途,被卷入了上层士大夫激烈的党争中。北宋后期政治事件频频发生,新党与旧党之争几乎成了朝廷的主题。以王安石为首的是新党,他们的思路是要改革,要变法!以司马光为首的是旧党,他们要走的路线是要保守,要持旧。由于两方观点不同,经常是你死我活的明争暗斗,朝廷里鸡犬不宁,人心惶惶。苏东坡是新人,也是中间派,既不是新派也不是旧派,就是我们现代说的既不左也不右。苏轼是个率真坦白的人,面对问题矛盾,只要心中有不同的想法观点,就会一股脑儿地说出来,他的诗文创作也是口无遮拦,结果这种个性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令他一生麻烦不断,风波不停。

 

     新党得势时大力推进均输法、青苗法等变革,急功冒进,在当时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苏轼感慨说:“这样仓促激进改革要不得,会出大乱子。”新党听到苏轼这番言论很不爽,对他流放贬谪打压。后来旧党又得势了,以为苏轼与自己是一个党派,于是重新重用他,并且平步青云,一下子给了一个正三品,原来被贬到八品。苏轼确实是一个有人格的人,你给了我官当,我也不会说违心的话,他又直言:“改革虽有弊端,但是也有很多益处,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旧党闻听此言,勃然大怒,你苏东坡到底是哪派的,怎么又帮着新党说话呢!于是苏先生又开始了流放生涯,被贬,被打压。这样一来,苏轼在新派与旧派中皆失宠,经常被误伤,不管哪派上台,他都会受牵连。他这种光明磊落,直言朝廷弊端的个性,使他成为宫廷党争的牺牲品。他整个后半生一直挣扎在政治苦难中,他从政40年,被流放贬谪33年之久,这在历史中也不多见。需要怎样的人生观才能迈过这些沟沟坎坎,很佩服苏轼强大的内心世界,这就是苏东坡,一个乐观主义者,伟大的文艺天才,在他的传奇人生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苏轼做官最高做到过中央部长级别的高官,最低时做过县处级民兵副团长。如果当时苏轼也随波逐流的话,官拜宰相问题都不大。他命运多桀,一生坎坷,历经宦海浮沉,先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后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曾两度想自杀,最终还是挺了过来,在以后一系列的磨难中,他笑傲生活,不管贬到任何一处都造福一方,独善其身。直到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次年不幸逝于常州。

 

    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府,例行公事给皇上写了一份感谢信《湖州谢表》,“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新党人看到后极不爽,四处收集苏轼的诗句,挑出他们认为隐含的句子,上书皇帝苏轼诽谤皇上,要求处死他。皇帝听了一面之词,认为苏轼别有用心,于是把苏轼关了大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因此受牵连的文武百官多达数百人,在乌台诗案中,尽管排挤他的人众多,但为他求情的人也不少,就连他的政敌王安石的弟弟也曾经上书劝谏皇上。最后是他最大的粉丝曹太后站出来,为他说话才保住了性命。她老人家叫来了神宗,先讲了一个故事,“那一年,仁宗皇帝高兴地对本宫说,今日我选了两个宰相苏轼与苏辙,我要把他们留给儿孙们用,我老了,用不着了。如今你不但不用苏轼,还要杀了他,你怎么对得起仙去的仁宗皇帝。”神宗一听马上同意放人,曹太后说,只放苏轼一人即可!

 

   

 

    苏轼大难不死,被神宗下放到湖北黄州,就此,他的“人生盛宴开始”。

 

    苏东坡是中国五千年来,最懂生活的男人,林语堂赞其一生“人生的盛宴”,好高的评价啊!啥叫盛宴,就是登峰造极了。在中国历史上,还找不到哪一个诗人比苏轼会生活,会发掘生活中的快乐与趣事,我们一直都是听说文字里的苏轼,很少关注生活中的他。 

    中华名吃“东坡肉”就是在这个时期苏东坡发明的,在黄州时他写了一篇《猪肉颂》,原来名叫“炖肉歌”:“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浅显易懂,就是教你怎样炖肉。苏轼这首《猪肉颂》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八大菜系--浙菜中的一道硬菜“东坡肉”,东坡肉现在已是全国人民皆知的大菜了,提起东坡肉,脑海里会不自觉地涌起一幅画面:一个白色的瓷器里盛着色泽鲜艳,汁浓味醇,味香酥而不腻,肉酥烂而不碎……呵呵,光想想口水就不自觉地要流出来了。

 

     北宋时达官贵人只吃羊肉不吃猪肉,苏东坡因为清廉吃不起羊肉,于是他就研究出美味猪肉的烹调方法,这样,他又成了北宋著名的美食家,他一生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鱼、东坡羹等60多道著名的佳肴。他勤勉务实苦中作乐,也没忘记著书交友,还时不时地反躬自问,把原本消极苦闷的日子变成了潇洒的足迹。

 

     他亲自开垦荒地,在面对风波挫折时没有惊慌失措,一蹶不振,乐观地面对生活,在流放到瘴气横行的惠州时,苏东坡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份浩气,要我低头,没门!

 

    苏东坡性格直爽为人表里如一,风骨凛凛朋友遍天下,无论贬到哪里都有朋友追随,有一个叫马梦得的官,老苏被流放后他也不做官了,苏东坡被贬到哪里,他就追随到哪里,这一追随就是20年。还有一个叫巢谷的人,老苏风光时他不巴结,流放时他却跟随苏东坡,做了苏东坡孩子的私塾先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格魅力。他的性格毫不迂腐,这种人格心理结构,令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人们羡慕不已,这种“东坡格式”在中国流行了近八百年。虽然苏轼的境遇很差,但天下的知识分子纷纷模仿他的文章,甚至有“苏闻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根”的谚语流行。

 

     那首著名的《定风波》也是在此时完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历练的语句,是要经历过人生许多风雨之后才能拥有的恣态。这首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苏东坡一生的风骨,读罢此诗,我们内心是不是也澎湃出一种骨子里的东西,那就是风骨,它曾经深深地隐藏在某个地方,在读了苏东坡诗句后,它悄悄滋生出一种生活的态度,“人间有味是清欢”,也是我们需要的精神食粮。  

 

    苏轼之前词人们写词无外乎美女与爱情,李煜的亡国之恨、柳永的秋事易感,苏词是对这几种词格调上的突破。苏词的出现,使词从“小道末端”升华到了一种高大上的境界,不能不说是词的一种变革,拓宽了词义,改变了词的格局,是创新!

 

    在中国渊源流长的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和一段传奇佳话。有一本《翁牖闲评》,宋朝人的笔记,记载了苏轼的一些逸事,说他粉丝很多。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乘船游西湖,一名女子忽然尾随驾船追上来,她怀抱琵琶容貌俊美,气质飘逸,为苏轼唱了一首颇为深情的歌,歌词大意是:我年轻时仰慕您,做梦都想嫁给您,日日思君不见君,苦苦等待了许久,以为今生都不会见面,才嫁为人妻,今天能与君见一面,死也值了。这番表白惊天地、泣鬼神吧!丝毫不亚于当今明星的粉丝。

    这个苏轼了得,不但女人喜欢,男人也爱他,真是太有明星气质了,古今“明星”大相径庭啊!行业不一样,圈粉力度却很相似。北宋学者章元弼,本来已经娶了美丽的妻室,婚后被美女老婆发现,整天苏轼的诗词不离手很是妒忌,一气之下说:“你爱苏轼胜过我,干脆把我休了吧!”这位章学士果真雷厉风行,把妻休了。

    不光平民喜欢,就连皇帝也喜欢,据宋史记载:“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良,称为天下奇才。”

 

  

     苏东坡有名句:“人生不过百年,索性笑他三万六千场,一日一笑,此生快哉!”他的一生沉浮不定祸多福少,这些祸并没有挡住他的笑声,可见他是一个超级乐观派,成了历史的美谈。你、我、他何不也试一试?永远与笑声做伴,在笑声中走完愉快一生!

 

     人间的落寞,唏嘘着无尽的哀伤,尘路远,跋涉难。“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在抒发哀悼亡妻情的同时,也隐约抒发“尘满面,鬓如霜”的政治失意。

 

     “隐”与“显”,也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隐显”与“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说,曲就显得隐,而直就显。由于宦海浮沉,苏轼南北奔走身心苍老,他觉得妻子见到自己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生活的磨难走入无意识的梦境里。

    真的只是一个梦吗?那般清晰地对镜里红装,那般地对我浅笑盈盈,真的只是十年前的一个片段吗?又是怎样那般地深植于这物逝飞快的十年记忆中的呢?诗人在表达深藏内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时,往往隐约其词,采用隐讳曲折的方式。又如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明明是想说自己考前心里没底,又期待成功,盼望张籍的帮助,却又隐讳曲折地虚拟新妇的口气问新郎:“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都是“隐”与“显”的巧妙结合。

 

    读惯了古诗词中那种常见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关于相思的浓烈句式,偶然间读到苏轼这首词,感受到同一种思念被他们写出不同的风格,也是人生的二个层面,前面是青年时代的狂热情爱奔放浪漫,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退去。后面人到中年体会到的爱,在一起当担生活中的忧患夫妻之情,平淡无奇只是日常生活,而这种淡却弥永长远,使我想起了现代汉语中冯唐形容他的初恋:“小小的,紧紧的,白白的,香香的。”这可能是我读过关于情事中初恋最美好的描述和贴切的形容了。

 

    柳永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用在形容苏轼身上正好,此时此刻,苏轼身心倶已疲惫,孤守红尘一偶,沧桑着独自叹息。这“十年”,“千里”永隔于时空,他们夫妻二人绝无相逢的可能!这就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思量”是加深语句的反语,实际上表达的是思念太深太苦了;看似淡定从容,其实回忆扑面而来,于是生出“自难忘”,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恋,无怨无悔纠缠着这颗心,逃不走躲不开阴阳两隔,天涯一端是逝者留给生者的永恒的回忆,岁月即是一些活着的人,用某些记忆去追念一些曾经生命中过往的人,能让你憔悴的人便是一生的牵挂。

   “纵使相逢应不识”这说的生者的悲痛,即使梦中见了面,曾经临轩梳妆的动人模样,虽有千言万语百感交集,终无法诉说“相顾无言”,花开无痕,心念无言,刻骨地思念执手的当年,那些爱与情都无怨无悔,变成了心底的誓言。“话凄凉”,离别后,回眸溜走的时光,一幕幕跌落在心底,欲说还休啊!“料得年年肠断处”,断肠人在天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作者永久的       深情与哀伤。真的太惆怅了!

 

    苏东坡在《亡妻墓志铭》中写:“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苏父命苏轼:‘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必葬诸其姑之侧。’”《墓志铭》意思是说,将儿媳与苏轼的生母葬在一处,可见老苏家对这位贤儿媳也相当地疼惜。

  

    苏东坡的作品如入无人之境,大气磅礴,在艺术上不追求规则,作诗写字绘画都是随着自己的个性,从不随波逐流,他强调的是个性,即我们所说的“风骨”。代表作品有我们喜欢的《水调歌头》《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相信大家听说过不少苏家的逸事,传闻很多。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还有他们的苏小妹。在被贬黄州的时候,苏轼在东坡建了一个雪堂,所以自号东坡。苏黄米蔡指的是宋代的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

 

    王国维曾说:“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子瞻就是苏轼,屈原、陶潜、杜甫四人就是王国维所指的千古人格魅力,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苏轼一直保持超然的品质与处事原则。

 

    拄拐杖,穿屐鞋,戴斗笠,披蓑衣是苏东坡生活的真实写照,走到哪里他都吟诗挥毫,留下千秋万古迹。历经磨难,64岁那年迁北还,途经梅岭时他与客栈主人喝干梅酒,话到感慨处诗兴大发,赋诗二首即《赠岭上老人》和《岭上红梅》。南安倪知府谯楼设宴,邀请苏东坡登楼饮酒观景,“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便成了千古绝唱。

 

 

 

 

                                         (三)

 

 

 

    这些流传千古的佳句,背后蕴含着苏轼的传奇人生,他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自身的努力、良好的家庭教育。苏轼的父亲苏洵是个严父,当初为他们取名时花费了一番心思,希望他如同车轼般,虽然处于车子的重要位置,却很难于掩饰保护自己。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书香门第,刚柔相济的个性影响了苏轼一生,她是一位慈母。

 

    你知道《三字经》里“苏老泉,二十七。使发奋,读书籍”,这个苏老泉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苏东坡的父亲。苏轼、苏辙从小就在书海里长大,20岁那年带着弟弟苏辙进京赶考,这一年参加“高考”的都是日后的大腕,比如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这十个人可不是一般人,日后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这一届科举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

    当年主考官是欧阳修,副主考官是宋词的“开山鼻祖”梅尧臣,考完阅卷,梅尧臣看到一份试卷高兴得手舞足蹈,递给欧阳修看过也连连称赞:“真是妙文啊!”,于是提笔想在试卷上写下:第一。转而一想不妥,这文章好像自己的弟子曾巩所写,若将他圈为第一,天下人会觉得不公,犹豫间在试卷上写下了:第二。试卷解封后,发现作者是一位叫作苏东坡的学子所作,立即召见并且另眼相看,看过苏东坡的旧作后,感叹!奇才!

 

    1061年,皇城举行了一场制科考试,要知道这种考试比中六合彩还难,北宋录取进士一共4万多人,而制科考试只录取41人,竞争何等的激烈,制科考试一共分为一、二、三、四、五等。一等、二等要求确实太高了,相当于虚设。苏轼相当厉害,那一年得了三等,要知道自北宋一百多年来,只有一个叫吴育的人考过三等。我们为苏轼赞一个,应试教育中的好学生,他弟弟苏辙也不甘示弱,居然得了四等,不得不说基因很重要,恋爱时考察一下对方家族的基因,对后代绝对有好处。

 

    皇帝宋仁宗很高兴的说,为子孙后代找到两位宰相。不得不说苏轼确实有天赋在身,但他的后天努力被我们忽视了,苏轼晚年曾对他的弟子王古说:“我每天都读经典,都是从头抄到尾。”可见天赋不是起决定性作用,而是后天的努力帮助完成,使天赋起到作用。

    还有一次朱载去黄州看望被贬到那里的苏东坡,许久苏东坡才从书房出来,并自我解释:“我刚才在做每天的功课,没发现你来。”朱载好奇地问,您这是做什么功课呢?还有人给您布置作业?苏轼的回答让我们都臣服了,“这是我第三次抄《汉书》了,开始一段事抄三个字,后来一段事抄两个字,现在一段事抄一个字。”,朱载看了苏轼递过来的作业,看后更是摸不到头脑,哪是什么《汉书》,前言不搭后语。苏东坡大笑让朱载随便读一个作业上的字,苏东坡就会行云流水般的背出百十来个字的文章。

    那天朱载回家后对儿子说:“我们有什么资格不勤奋呢!比我们优秀的人比我们还努力。”

 

  

     62岁时苏东坡被流放到海南儋州,当时的海南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而是荒无人烟,“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 ......”环境极其恶劣,总之是个蛮荒之地。当时流放到海南,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我们的大诗人苏东坡却把这里变成了诗与远方,他居然办起了学堂,培养出海南第一位进士:符确。

     他甚至给三儿子写信说:“这里的牡蛎非常好吃,千万不要让朝里的士大夫们知道啊,他们知道后一定会争着来海南,那我就没得吃了。”

     43岁起,苏轼经历了几次流放,一次比一次远,环境也一次比一次艰苦。但是在残酷凶险的人生搏斗中,苏轼把中国的儒、释、道三家哲学融会贯通,用旷达的态度来解脱人生的苦恼,儒家思想又使他坚持理想,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样使苏轼既保持了自己的人格和节操,又挺住了严酷的外部打击。

 

   “胜固然欣然,败亦可喜。”东坡的一句名言,就是说凡事尽力而为,而后顺其自然。他每流放一个地方都活得向雷锋。流放杭州,他修了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流放惠州,他设计了广州最早的自来水供水系统;流放黄州,他大办慈善事业,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孤儿院......真可谓是,苏轼流放三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苏东坡每离开一个地方,当地的老百姓都会夹道相送,痛哭流涕,舍不得苏东坡离任,苏东坡真的是名好公仆,值得人民敬仰!苏轼是永生的,就如他的文字,永远都会在中国文化的星河中川流不息,熠熠生辉!

    

   

   “十年生死两茫茫”,“茫茫”何止是“生死”之间,十年了一切皆“茫茫”,这份感情没有“茫茫”而去。逝者已逝,生者永记,在每个月明之夜,思念在不思量间,神回小轩窗,肠断短松岗,悲切感慨一句“茫茫”诉尽心事!我们在过往与现时的纷乱迷离中看到,一滴保存了千百年的眼泪,一朵白菊花在坟前千年不败,心头浮出千万思念,无边的情感在那一抹绚丽的霞光里,此刻回忆着曾经结为连理那些温柔过往的岁月。

 

   

     苏轼首创悼亡词,犹如江河之水一泻而下,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明月千里松冈,凄凉断肠”,作者以虚写实,以月下凄凉的荒冢作为收笔,给读者留下了连绵不绝的哀思,该词属悼亡精品。相比之下,元稹似乎比苏轼更为细腻,但是苏轼的词更为悠长!我个人更爱苏轼的词!

 

   

    唐宋明清文学家们承传了“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在散文创作中保持骨力遒劲,慷慨悲凉的特点,注重文字的风骨与社会意义,关注了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描写个人的境遇,也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阅读他们的文章时,总会被文字中的一种情怀感动,那是一种力量。忧国忧民的风骨在文字里,悲壮苍凉沉郁顿挫,这种大美已经脱离最早的个人小情怀,令人陶醉。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与民同乐;李华《吊古战场文》的沉郁苍凉,刚劲有力;再如苏轼的《赤壁赋》,张溥的《五人墓碑记》等,都是言辞文气具佳的作品。

 

  到了近现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那些现代的散文大家,仍然十分注重自己文字里的“风骨”。秦牧的《社稷坛抒情》;峻青的《秋色赋》;贾平凹的《丑石》等,较古人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艺术手法也更加灵活多变,写作的题材也更加广泛,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仍然感受到,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那种苍郁顿挫之美。

 

 

                                          (四)   

 

 

 

    与王弗的恩爱在苏轼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苏轼第二任夫人叫王闰之,与王弗差九岁。王弗与苏轼是红袖添香,王闰与苏轼祸福与共,她们都亲身领略了大才子苏东坡的风范,从这一点来说,她们也是幸运的。

  

    苏轼身边可以考证的女人就有三位,苏轼身边还有位丽人也姓王,叫朝云,是他当杭州通判时的侍妾。那年朝云12岁,是杭州的歌伎。他一生接触过的女人不止这三位。叶廷琯《鸥波余话》说:“衡山王泉之曾至都昌,见《都昌县志》载坡公南迁时,遣妾碧桃于县。”说苏轼被贬惠州时,为了让侍妾碧桃少受罪,到都昌后将她留在那里,有伤感诗作为证:“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见,东风吹老碧桃花。”。陈鹄《耆旧续闻》中说苏轼《贺新郎》词提到“榴花”,他曾在晁说之家见过东坡手稿,晁说之告诉他:“东坡有妾名朝云、榴花,朝云死于岭外,惟榴花独存,故词多及之。”意思是朝云死后,苏轼身边还有侍妾榴花相伴。关于碧桃、榴花的记载比较缺乏,或许真有其人吧!其真实性究竟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玉骨哪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同是怀念悼亡的词,这首写给朝云的《西江月》,比写给首任妻子的《江城子》弱势了许多,几乎湮没在历史中。写给朝云这首缠绵婉转,《江城子》则多了一份悲慨壮阔的美。曾经相濡以沫的爱人,永隔阴阳已经多少个黄昏,只留得记忆中残存的欢景,苏轼独自面对人世,热闹后只剩下孑然一身的伤,充斥天地间的是无穷的追忆,无尽的暮暮朝朝。       

 

    “不思量”是以退为进,来表明苏轼的“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是对这种情的深度补充,表明“自难忘”实际内容,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的眉山,“千里孤坟”是讲苏轼到坟前奠祭一次都很难,离得太远了,孤坟“凄凉”,苏轼只能遥远地眺望,来祭奠爱妻。在“十年”的漫长时间里,“千里”是一个广阔的空间概念,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

   

    在“千里孤坟”处苏轼化用了一个典故,唐代开元年间幽州衙将张某妻孔氏死后,题诗赠张“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冈”。苏轼化用其意,遥想亡妻在清冷的月光下,眷顾人世,难舍亲人,摧肝断肠的凄凉处境。古人写诗词喜欢用典以增强丰富句意,此典用得贴切没留痕迹,是诗词里的上乘之作。老苏同志故意用了“料得”这样一个主动词,和“年年”这样一个大概念的时间单位,使人不仅对死者怀念,又增添了多层含义,产生了双重的生死怀念的情感,词的重量感顿时增加数倍。

    这首词还有一处点睛之笔,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读得人泪流满面,魅力少妇形象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心理上的创伤无法掩饰。

 

     这让我又想起许多感人肺腑的镜头,他们几乎都与生死有关,在泰坦尼克号上,幸运的Rose握着“海洋之心”,站在曾经吞噬她爱人Jack的雾海上,回想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当年划破冰海之夜的字字句句,她想说的也许只有“十年生死两茫茫”;那个叫渡边的家伙在飞机上偶尔听到Beatles的《挪威的森林》,激起他记忆中直子脑后的发夹,他念叨的也是“十年生死两茫茫”;那年陆游如果路过唐琬的坟墓,他不再“错,错,错”,索性插上一枝白菊,叹一句大苏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幻想一下痞子蔡喝咖啡时,想起轻舞飞扬,脑中也是浮现出老苏的“十年生死两茫茫”;还有我们都喜欢的至尊宝,会一直记得那个一身嫁衣,含恨而逝的紫霞,会忍着心头剧痛而说:“一直有份真挚的感情摆在我的面前,虽然是十年生死两茫茫。”

 

    我们仿佛看到八百年前,一位满目沧桑的男子,微叹了口气,满腹愁思轻轻地道出:十年生死两茫茫……

    爱情与死亡是永恒的主题,尤其是有着死亡段落的爱情。

    我心目中的爱情,无关贵贱,无关繁华,只那一人,牵挂一生!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