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写计划 | 美与丑并行,方显美者愈美,丑者愈丑

 昵称38437329 2019-04-17

清华学霸告诉你,这个假期这么过

猛戳文末阅读原文报名读写打卡

   

《巴黎圣母院》导读

——谈文本中对照原则的艺术手法运用

导读名师:刘琦

文学硕士毕业

济宁市第一中学青年语文教师

推荐理由

《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让我们一起走进——《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由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31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以巨大的勇气和魄力,逼真地描绘了中世纪巴黎的风貌,采用娴熟的对照描写手法,展示了法国社会中的善与恶、美与丑、爱情与欲望、贫穷与富有、光明与黑暗之间的矛盾冲突。该作品以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折射出反封建、反宗教的人道主义主题,成为欧洲及世界文坛上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

01

小说文本的故事梗概与思想主题

该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吉普赛少女爱斯美拉达在中世纪的枷锁下遭遇残酷迫害的悲剧故事。丑聋人卡西莫多被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收养,做撞钟人。道貌岸然的克罗德垂涎于爱斯美拉达的美色,指使卡西莫多强行掳走爱斯美拉达,途中却被英俊潇洒的皇家卫队队长弗比斯救起,爱斯美拉达对弗比斯一见钟情。然而风流成性的弗比斯只是贪恋其美色。心怀恶意的克罗德刺伤了正在与爱斯美拉达幽会的弗比斯,爱斯美拉达因此被指控逮捕,并判处死刑。行刑时被撞钟人卡西莫多救走,藏身于圣母院中避难。倾尽全力的营救,最终敌不过命运的安排,爱斯美拉达最后还是被送上了刑台。最后,卡西莫多看清了副主教丑恶的灵魂,将克罗德从教堂顶楼推下摔死后,找到爱斯美拉达的尸体,追随她殉情。

作者在小说中采用了对照的描写方法,批判了法国封建社会的黑暗,政府的腐败和教会的虚伪,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劳苦大众的万分同情,赞颂了饱受摧残的普通人民的高贵善良。

02

对照原则艺术手法的内涵与体现

雨果在浪漫主义宣言《<克伦威尔>序言》中,对浪漫主义的创作原则——对照原则进行了阐述:“作为大自然赋予艺术的源源不断的泉眼,滑稽丑怪等一些系列行为是作为美好、崇高的配角以及对照出现的。因此,丑陋往往出现在美丽的旁边,畸形也往往挨着优雅,崇高的背后势必隐藏着邪恶,这就是善与恶同在,黑暗与光明共存。”“对照”实质上为一种既互相对立又共存的矛盾辩证思维。对照原则,不仅同整个万物联系起来,并通过美的想象,将种种奇形怪状突显出来,使美的东西更加鲜明。《巴黎圣母院》一书可以说是运用对照原则进行描写的范本,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照写法,体现为:塑造了大量鲜明的对比形象;描绘了典型对立的环境;设置了悲喜交加的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的对照

艺术对照的核心所在则是人物形象塑造的美与丑。在雨果的文学作品中,美与丑的对照都是其惯用的手法,他善于用对比的手法,以巨大的反差来透露事物的本质从而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反思。雨果打破了善与恶、美与丑的机械组合,并指出: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并不完全一致才能更好突出人物的性格的双重性和矛盾性。《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采用对照原则,既表现在人物外在面貌上的对比,又表现在个体外形与其内心强烈的对比。

《巴黎圣母院》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爱斯美拉达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完美女主人公形象,拥有美丽的外表和善良的内心。小说开场就对爱斯美拉达进行刻画,如阳光一般,将善良与美丽播洒人间,身材苗条、秀发乌黑,目光灼灼。当她来到贵族小姐面前时,那些高贵的小姐们不由得心摇目眩,一个个感到自己的美貌受到了极大的损害。而卡西莫多天生畸形,长相可怕:四面体鼻子、马蹄形嘴巴、大瘤下的右眼、棕红色眉、参差不齐的牙、大驼背、错位的下肢······这个奇丑无比的人“简直像一尊被打碎又没好好粘上的巨人塑像”,卡西莫多成为了众人嘲笑和取乐的对象。雨果对卡西莫多的描写,更多是为了与爱斯美拉达美丽的外表形成对比,践行了他的美学主张“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从而使二者在心灵上达到某种共鸣的程度,展现其高尚的内心。而作为美与善化身的爱斯美拉达和作为自私又阴险象征的副主教克罗德的对照描写,突显了善者存善的可贵之处,揭露了恶者存恶的罪恶根源。

作为杰出的艺术大师,雨果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人物外在形象的刻画,而是更深层次的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即通过人物外表与内心、灵与肉的对照描写,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爱斯美拉达外表美丽,内心高洁,是形神皆美的化身;卫队队长弗比斯,外表英俊潇洒,内心却卑鄙自私,是外美内恶的代表。关于副主教克罗德的描写,作者更多的是将他塑造为一个矛盾混合体。在克罗德的价值体系中,表现为一种对立的思想:他狡猾、阴郁、道貌岸然,同时又执着于宗教、追求科学、爱好医学。神学与医学、玄学与炼金术在很大程度上分裂着他的人格。宗教的清规戒律不断压抑自身的自然天性与欲望,使得克罗德对爱斯美拉达的爱更多表现为一种疯狂的占有欲,这种爱是变态的,狰狞的,最终导致他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责。在其灵魂深处,既有善的人性的光辉,也有兽性的出现。克罗德是矛盾的象征。

而奇丑无比的卡西莫多在爱斯美拉达救助他之前,内心充满粗野和凶恶。卡西莫多受刑饥渴难耐时,旁人都给予的冷眼与嘲笑,只有不计前嫌的爱斯美拉达肯帮助他,为他送水解渴的这一善行深深地感动了卡西莫多,使他真正感受到了爱与美,内心的美好才开始显露。当爱斯美拉达被人陷害身陷囹圄,卡西莫多奋不顾身去劫法场,将她带到圣母院日夜守护。当克罗德的魔爪再次伸向善良美丽的爱斯美拉达时,卡西莫多知道一切后,认清了养父虚伪、阴险的本质,将他摔死,然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卡西莫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展现出了人性的美好。这种人物外表与内心世界的对照描写,不仅达到了塑造鲜明人物形象的目的,也向我们提出了真、善、美的道德标准和要求,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典型环境的对照

典型环境是作家以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深刻地概括出的现实生活中某些影响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并使人物必然如此行动的,各种社会关系和自然条件的总和。文学作品中的外在环境越是艰难,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中仍然坚持自己个性特点和品格,这种品行显得弥足珍贵,也进一步表明了作者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巴黎圣母院》为我们展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活画卷,一个是以克罗德及路易十一为代表的法国封建势力和教会阶层所处的上层社会,这些人充满了狡诈、虚伪、凶狠、恶毒,他们生活在美好圣洁的“天堂”里。作者用大量的语言对巴黎圣母院的建筑进行描写,在如此壮观的建筑中,却布满刑台、绞架、牢房、存尸墓场,每天有无数的悲惨故事在这里上演。建筑构建的“天堂性”与实际生活的“地狱性”的这种对照体现出作者对现实黑暗的强烈不满与批判。另一个是以爱斯美拉达以及卡西莫多为代表的平民阶层及生活的底层人民世界,他们生活窘迫,但善良、正直、勇敢、团结。这种个性鲜明的对照写法,真实反映了当时阶级对立的现状,如“乞丐王国”中对甘果瓦的审判与教会法庭对爱斯美拉达的审判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的审判看似可笑,却包含着公平和正义;后者的审判看似高尚,却透露着残暴与罪恶。这种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比,使美的东西变得更加美丽,丑恶的东西变得更加丑恶。

场景情节的对照

在小说情节的组织中,作者在创作实践上打破了传统悲剧表现崇高、喜剧表现滑稽的不可逾越的界限:巧妙地在悲剧中插入喜剧场面的手法,化悲为喜,在悲喜交加中,形成鲜明的艺术对照,增加了小说情节的曲折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巴黎圣母院》主要描写的是爱斯美拉达的不幸遭遇,但在这出悲剧中作者大胆的穿插了喜剧的情节。小说开场时作者把惊心动魄的悲剧展开在法院大厅中的一场闹剧中,开篇的热闹与结局的悲惨的对照,形成鲜明的对比。接下来,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不断演进,作者以多变高超的手法使女主人公时而厄运临头,时而绝处逢生,形成大量悲喜交加的情节。法庭上聋子审聋子的闹剧,爱斯美拉达在临别之前与母亲意外相遇的短暂团圆等,与小说整体的悲剧气氛形成对比,突出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小说的反封建主题。小说的悲喜剧情节融合,加强了戏剧性冲突,也增强了艺术画面的立体感,使读者在喜中带悲的情境中感受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总之,《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早期浪漫主义代表作,该作品始终贯穿着他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所提倡的对照原则。作者通过美与丑、善与恶强烈对照的艺术原则,组织多变的故事情节,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光明与黑暗的相互抗争的历史画卷,揭露封建专制的残暴,反映人性的光辉。正因如此,该小说成为了一部影响世界的不朽之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