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商元圣”伊尹 伊尹(约公元前1649年-约公元前1549年),伊姓,名挚。夏朝末年生于空桑,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为氏,是为中华百家姓伊姓的开基先祖。 伊尹为殷商初年的贤相、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战略家、烹饪家、美食家,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中华厨祖。 约公元前十六世纪初,奴隶出身而后被成汤慧眼识珠提拔为丞相的伊尹辅助成汤灭夏朝,为殷商朝立下汗马功劳。伊尹擅长烹饪,也是干啥吆喝啥,善于“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等行业理论治理天下,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据说就是从伊尹那儿抄袭来的。 伊尹任丞相期间,重拳整顿腐败略有抬头的吏治,深入田间地头,洞察民情,使得殷商朝初年的经济欣欣向荣,政治清明开化,殷商朝的综合国力与日俱增,初具帝国雏形。 伊尹历事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余年,为殷商王朝称雄东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功高盖主而又能得善终的第一人。沃丁八年,伊尹逝世,传说终年一百岁。沃丁以天子之礼将伊尹安葬于都城亳附近,以表彰他对殷商朝的卓绝贡献。 有学者认为,伊尹以自家卑贱的奴隶出身和外姓人身份而在子姓的殷商朝一枝独秀,权倾朝野,这使得家天下的西周那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相形见绌。说到底,那位周公无论怎么吐哺、吐什么哺、吐多少哺,都不过是为了姬姓家天下的一己之私,与殷商朝的成汤以天下为己任、天下为公等治国理念有着本质的差别。 伊尹以社会底层奴隶家庭出身而位列殷商朝第二号领导人,生前死后极尽尊荣,得益于成汤英明正确的人才引进和鼓励政策,而且人家是自学成才,没有任何背景和靠山,全靠自身努力奋斗实现了人生梦想。这是古今中外无数励志故事不能比拟的,堪称上古时代的“逆袭”典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也是有限的,后世有几个殷商君王试图效仿实施成汤的人才战略,除了武丁破格提拔了奴隶傅说当丞相,成就了一代“武丁盛世”,其他几位君王的结局都不怎么好,尤其是最后一任帝辛,破格引进并重用了来自东方沿海的原始海归派飞廉、恶来和市井出身的朝歌本土人士费仲,却事与愿违,搞得连自己的君王位置和身家性命都给弄丢了。 伊尹被后人奉祀为“商元圣”,也就是仅次于成汤的帝王地位,这一称号在中国历史上独占鳌头。伊尹的传世作品有《汝鸠》、《伊训》。 《列子·天瑞》记载:“伊尹生乎空桑。”《墨子·尚贤》云:“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师仆就是奴隶主贵族子弟的家庭教师,古希腊教育史上以教仆身份任奴隶主子弟的家庭教师可与伊尹相媲美。 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成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可资证明伊尹是中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界的鼻祖,足可把比他晚生一千多年的孔子比下去;单从“教而优则仕”这一点来说,多少个孔子也比不上伊尹前辈。 本名伊挚的这位家庭奴隶以研究上古“三皇五帝”等圣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名闻遐迩,致使求贤若渴的成汤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莘国去聘请他。有莘王一开始内心也是拒绝的,成汤拐个弯儿,指定要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指定陪嫁品中要有不少于一名陪嫁奴隶,可能还指定至少有一个姓伊的厨子。就这样,无背景无财产无父母而又举世无双的“三无”奴隶伊挚便当仁不让地来到成汤大王的身边。 相比于三国时代刘备对诸葛亮的“三顾茅庐”,成汤聘用伊尹的办法虽然简单粗暴,倒也经济实惠,而且不那么矫情,颇有创意,具体经过已无可考。 殷商王朝新建伊始,百废待兴,成汤封伊挚为尹,尹是一个特殊的官位。《史记·殷本纪》皇甫谧注云:“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则,作天下楷模,师范天下。《尚书·君爽》引周公语云:“伊尹格于皇天”,意思是伊尹代天言事,他的话就等于天意。周公还放出话来,“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说到这里,周公巧妙而不着痕迹地把话题引到自己身上,“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子觉之而谁也?”潜台词是我老姬跟他老伊也差不到哪儿去。 一朝出人头地的伊尹也以先知先觉自居,把自己的话视为最高教义用以教育人民,大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派头。可见伊尹是当时殷商全国拥有最高话语权的实力人物,也为终殷商一朝鬼神巫术盛行进而导致神权制约王权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殷商朝的政治史实则一部神权和王权的斗争史,中间几次大的改革或中兴都是王权干掉了神权,然后神权复辟,压制王权;王权再起义,抄底神权;神权反戈一击,附属王权;王权和神权都打不倒对方,只好互相迁就。神权(包括后世各种变相的伪学说、伪理论、伪教条)和王权藕断丝连,眉来眼去,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几千年来的“超稳定结构”和“周期性动荡”根源之一。后人认为最专制的秦始皇也不能免俗,被那些装神弄鬼借天言事的诸子们忽悠得晕头转向,一怒之下搞了个“焚书坑儒”,而且搞了两次。 成汤死后,他的继承人、孙子太甲不遵守他的大政方针,在身边那些神神鬼鬼之士的忽悠下想走改弦易帜的邪路。为了教育太甲这孙子,时任最高国务资政的伊尹毫不犹豫毫不动摇毫不妥协地地将太甲这孙子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成汤墓葬之地桐宫,伊尹本人与诸大臣代为执政,史称“共和执政”,并著《伊训》、《肆命》、《徂后》等训词,讲述如何为政,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继承和发扬成汤的法度等问题。 在伊尹创设的特定教育环境中,太甲这孙子守桐宫三年,追思成汤的功业,深刻反省,“处仁迁义”,认真学习领会伊尹的训词,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悔过扬善。当太甲有了真心悔改的种种言行表现,伊尹适时亲自到桐宫迎接,并将王权交还给太甲,自己继续当太甲的辅佐,为后世做出了“能上能下”的表率。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复位后“勤政修德”,继承成汤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现,殷商朝的政治又出现了清明开化的局面。 据殷商学界一些国内学者考证,伊尹在殷商朝除了在朝廷之上担任丞相,还是一个据传能手眼通天的大巫师。殷商朝民间本来就是一个极度崇信鬼神的朝代,而且天地、鬼神和祖宗三界经常打架,身份闹不清楚,国家大事小情皆要通过占卜,“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巫师具有崇高的地位。上古巫、史、医合一,巫师本身多兼有医师的功能,如蜚声远近的巫彭、巫咸等皆以擅长医术闻名,伊尹为集大成者。另有人将黄帝、神农和伊尹并称为“三圣人”。对此,殷商学界认为纯属后世巫者和儒生有意抬高巫术的一种伪托,信之有过。 伊尹“厨而优则仕”的高层从政经历从史料记述中可知,他由善烹饪而通治国之道,“说汤以至味”,成为成汤心目中的智者贤者。后世以伊尹来比喻技艺高超的厨师的词语不少,如“伊尹煎熬”、“伊公调和”、“伊尹负鼎”、“伊尹善割烹”等。《鹖冠子·世兵篇》还有“伊尹酒保”的记载,披露伊尹曾在餐馆干过,大概就是原始的行政总厨,也可能端过盘子,或许还是个跑堂的,总之当过老板,有大局意识、统筹意识,入仕后治理国家绰绰有余。 作为早期的军事家和战略界鼻祖,伊尹对世界军事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将人心向背的政治因素运用于指导战争。 夏商之交,社会上的人们唯天是尊,唯天是教,听天由命,信奉上天是人世的最高主宰,人类是上天的玩偶,一切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都受上天支配。这些民间信仰反映到政治上就是神权政治。人间的最高统治者以上天之子自居,其权力和行为被视为上天意志的体现,每有重大举措必祈请上天开示,祭祀神祖,以求福佑。每次战争更是如此,开战以前除了向上天和神祖祈祷外,还要占卜请示,以占卜结果决定行动和指导作战。骨子里是原始无神论者的伊尹通过对过去战争的总结,意识到人心向背对战争的影响,肯定人心向背因素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初步形成了“视民知治不”的思想,即把民众是否拥护最高统治者,看作是衡量国家统治兴亡的标准化尺度,进而将这一思想用于指导灭夏战争。这是早期唯物辩证法思想的萌芽,打破了神权政治对人们的思想束缚,在破除迷信方面与“汤武革命”具有同等进步意义。 传说有一段时间,在成为体制内奴隶以前,伊尹在夏朝担任过一官半职,借机探察民情。他敏锐地看到桀“不恤其众,众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积怨”,大胆判断“夏命其卒”,夏已出现了灭亡的征兆。怀才不遇的他借陪嫁奴隶的身份(一说伊尹为了接近成汤,花大价钱买了一个陪嫁奴隶的身份,此说存疑)主动找到成汤,希望大家合作灭夏,与成汤一拍即合,要搞一番大事情。 灭夏战争准备期间,在成汤手下如鱼得水的伊尹一方面极力宣传夏桀的暴政,强化人们对夏桀的厌憎意识和反抗意识;另一方面,针对“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的现实,他敦促成汤广布仁德,宽以治民,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对内扩大民众的拥护,对外争取其他方国、诸侯的支持,一时间诸侯国际上颂声四起。不少周边的远近的方国都来归附,从而收到了抑彼扬己之功,使人心背夏而向商,为灭夏战争的实施积攒了雄厚的公关人脉资源。 第二,“上智为间”的谋略,正当而正确的离间术。 间谍情报战在现代战争中屡见不鲜,但在中国古代战争或在伊尹之前则是少有听闻。当伊尹认识到民心向背对战争的作用之后,不惜委身假意投靠,以担任夏朝官职的名义打入夏王朝内部开展情报搜集工作。《竹书纪年》、《吕氏春秋》对此都有记载,表彰了伊尹出于高尚目的而用间谍之术的正当行为。伊尹作为中国军事史上“用间”第一人,其功劳不得可知,他因此被后世一些间谍界翘楚暗地里奉为启蒙老师。 第三,根据敌我力量变化选择有利战机,不发则已,一发即中。 成汤经“十一征”后,剪灭了亲夏的方国、诸侯,扩充了地盘,实力大增。伊尹考虑到夏王朝虽已近末日,然而其为中原之主已历时四百余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可轻视;彼时商国是夏王朝的方国,商伐夏有以下犯上之嫌,要等大多数方国、诸侯都不不支持夏桀时方可进攻。为先行占领诸侯国际舆论和道德制高地,试探各方国诸侯的人心向背,伊尹建议成汤停止向夏桀进贡,以观反应。结果暴脾气的夏桀怒而“起九夷之师”,要来教训成汤。伊尹见九夷等方国、诸侯仍心向夏桀并听从调遣,判定决战时机未到,就劝成汤朝贡谢罪,表面上继续效忠夏桀,夏桀见成汤服软了,也就没有再兴师问罪。 第二年,伊尹建议再次停止进贡,暴脾气的夏桀又召诸侯在有仍(今山东济宁南)会盟,准备伐商。这次不仅九夷之师不奉他的命令,有缗氏(今山东金乡南)还扯旗造反了,应者不少,这是夏桀万万没有想到的。伊尹看到敌我力量发生了根本变化,夏桀已成了孤家寡人了,众叛亲离了,说话不好使了,便在第一时间协同成汤向夏桀发起总攻,鸣条一战而大获全胜,成功灭夏。 伊尹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成就除以上几个方面,在诸如孤立敌人、壮大自己、迂回包抄和切断敌人后路等套路上都有独到之处。其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不受时代信仰的束缚,勇于冲击鬼神、天命、祖先、占卜的禁锢,肯定到人在战争中的主体作用,实乃古代唯物辩证法的先行者,也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同僚如傅说、比干、商容、箕子、姜尚等人。 伊尹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在《尚书》、《孟子》、《吕氏春秋》、《史记》等书中有零星记载。 伊尹最彪悍的身份乃是被称为“格于皇天”的上天的代言人。“格”,也称“格人”,是人和天之间的媒介。五百余年的殷商朝“率民以事神”在教育上的体现就是巫教。 传说伊尹最早是太上(疑作皇天上帝或比皇天上帝更高一级)的家庭教师,他察知天意,也代传天意,凡事总以天意代表自许。在《伊训》中,伊尹告诫太甲说:“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意思是老天爷要用降百祥奖励作善者,降百殃惩罚作不善者。这是伊尹利用天命、人事、祸福对太甲的申诫,也是神道设教思想的体现,似乎在伊尹这厢,连太上再往上的天神也都是与自己平起平坐的。 虽然伊尹动辄抬出皇天上帝,以先知先觉的天意代言人教育太甲,但只是借天之威,给王权涂上神权的色彩,以驾驭百姓。伊尹一面用君主若不从天意,天必警以祸殃的迷信思想教育太甲,一面深挖人的主观能动性,破除自己的迷信思想,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自己不迷信却教别人迷信,伊尹在当时的各路大师中也是头一拨儿。《太甲》篇中,伊尹通过太甲反省的认识,严肃指出:“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逃)”。这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言传来传去,原创作者被安到了老子或庄子头上。 伊尹还谆谆教导太甲这孙子:“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意思是只有自己克敬、克明、克诚,才能取得臣民的忠和亲。他坚持认为,“天难堪,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漫神虐民,皇天弗保。”意思是老天爷是难以相信的,命运也是靠不住的,只有经常修德安民,“眷求一德”,才能保住王位,否则统治九州的权利就要失去。 伊尹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神权政治服务的朴素唯心主义,但他终其一生都在调和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唯心主义的矛盾和纠结,夹带个人道德修养,以求天佑,“民归于一德”。 政治上,伊尹一贯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忠”,做国王的要“惟亲厥德,终始维一,时乃日新”,坚持不懈地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更新昨天的道德意识,使自己“时乃日新”,处于求新求变的状态中。 伊尹反复强调,“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他严厉批评了自己任职的殷商朝在用人制度上的种种弊端,呼吁尊贤、用贤,用人适当。他一再重申:“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做大臣的要上对天子负责,下保庶民安定,并视此为做大臣的本分。 教育上,伊尹高度重视“习于性成”,认为人的性格、品质是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养成的;他提醒人们“慎终于始”,认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幼儿的起始教育抓起。他放太甲于桐宫,他著训词以促太甲觉醒,他致力于教育实践,真抓实干;他号召不让一个王室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创设了特殊环境教育太甲;他用心良苦,他看到了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他事无巨细,身体力行,为各级官员和广大民众作出了率先垂范的榜样。太甲改恶从善刚有点苗头儿,伊尹立即著书褒扬,激励措施非常到位。这一正确运用奖惩细则实施教书育人的思想直到今天仍在部分教育界沿袭应用。 伊尹十分关心全民道德教育。太甲改恶从善后向伊尹作反省检讨,说:“咱小子不明于德,自己的根底很不象我爷爷成汤,结果是欲败度,纵败礼,败坏了我爷爷的法典,很快灾难降于咱小子身上。您老人家教导得对,老天爷作孽还可以补救,自己作孽可就没有了逃路。咱小子过去违背您老人家的教训,亏得您老人家的教育、挽救,咱小子才知道做人、做王要善始善终。” 伊尹向太甲回拜时,不忘补充讲几句,勉励太甲“修厥身,允德协天下”,“惟新厥德,终始如一”,“居上克明,居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等等。 底层奴隶出身的伊尹倾心于“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就是说谁能积众善之德,谁就可以为师,而不论什么身份、地位、学识、名声等身外之物。对于德和政的关系,伊尹一针见血地指出:“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意思是德、政是否修到以德兼众善并一以贯之的程度,这要从万民是否悦服今王和后世是否尊祀七庙上得到验证。伊尹是推崇德政的,与成汤的治国理政思想丝丝缕缕相吻合。 伊尹是历史上第一个以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国家的杰出庖人、厨师中的政治家。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是中国烹饪的不变之规。他“教民五味调和,创中华割烹之术,开后世饮食之河”,在中国烹饪文化史上独占一席,被中国烹饪界尊为“烹调之圣”、“烹饪始祖”和“厨圣”。 有资料记载中药汤剂的创始人也是伊尹。相传伊尹用草药为人治病,药到病除,人称活神仙。《史记·殷本纪》有“伊尹以滋味说汤”的记载。《资治通鉴》称他“悯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重浊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甲乙经·序》云:“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由此可见,是伊尹而不是别的什么人才是神农尝百草的直系传人。 成汤灭掉暴君夏桀后,命伊尹改编古代舞剧《大濩》,剧中演员持矛束甲,翩翩起舞,象征成汤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救护万民,因此称“护”(古代“濩”和“护”相通)。《大濩》融武术和舞蹈于一路,有铿锵的音乐,有美妙的万舞(万是一种舞蹈的专名),格调宽厚温和,充满劝善仁爱的意蕴。该舞剧还邀请了“嘉客”(相当于现今的娱乐节目嘉宾),就是唐尧、虞舜和夏禹的后代子孙以及诸侯们,前来助祭并集体观赏。这台完美的音乐剧象征着成汤的新班子得到了当时华夏主流社会的公开承认。 今人有曰:成汤天下,伊尹其半。诚哉斯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