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逵传

 p0oouuu 2019-04-17

 师逵,字九达,东阿人。少年失怙,侍奉母亲非常孝顺。他十三岁时,母亲得病,想吃藤花菜。师逵到城南二十余里的地方找到了它,回来时已是夜二鼓时分了。途中遇到老虎,师逵惊呼喊天,老虎舍他而去。母亲的病不久好了。洪武年间,师逵以国子监生的身份随御史出京按察事情,被御史弹劾,逮到皇上跟前。皇上见他相貌奇伟,释放了他,贬到御史台去书写案宗。后来,他被升为御史,又升为陕西按察使。当时陕西监狱关有上千人,师逵仅用十天就全部处理完毕,判罪都非常正确。母亲去世时他挂官而去,在墓侧结庐居住,三年不饮酒不吃肉。

  成祖即位后,把他召为兵部侍郎,后改到吏部。永乐四年(1406),修建北京宫殿,分遣大臣出去采办木材。师逵前往湖、湘,他以十万之众入山开辟道路,召来商贾,军役得以贸易,使事情办成了。但他过于严酷,百姓无法忍受,多追随李法良作乱,左中允周干弹劾他。当时仁宗监国,因师逵是皇上所特遣,便置之不问。八年,皇上北征,命师逵总督粮饷供给,师逵请计路程设置顿堡,步步转输。皇上同意了。

  师逵在吏部辅佐蹇义二十年,人们都不敢谋私。仁宗继位后,他与赵羽工、古朴都改到南京任职,而师逵升为户部尚书,兼掌吏部事务。宣德二年(1427)正月他在任上去世,终年六十二岁。

  师逵很廉洁,不谋求生财,所得俸禄和赏赐都分给宗族。他有八个儿子,甚至都无法自给。成祖在北京时曾对左右的人说“:六部扈从的大臣中,不贪的唯有师逵一人而已。”    

师逵 

师逵(?~1427), 明朝大臣,官至户部尚书。字九达。明代兖州东阿(今地属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南市村)人。

生平

幼年聪敏,8岁读书,日记千言。20岁入太学,从御史到辽东视察,因刚直不阿,触犯上司,被诬陷,逮至京城。明太祖见其长相非凡,问明真相,擢为御史。后任陕西按察使,到任一月内,即将千余积案审理完毕。成祖即位,升兵部侍郎。仁宗即位,升户部尚书。居官40余年,为政清廉,家无积蓄。宣宗常与群臣议论:"大臣持廉守正者,唯逵一人。"宣德二年(1427),卒于任所。

史籍记载

《明史●师逵传》

师逵,字九达,东阿人。少孤,事母至孝。年十三,母疾,思藤花菜。逵出城南二十余里求得之。及归,夜二鼓,遇虎。逵惊呼天,虎舍之去。母疾寻愈。

洪武中,以国子生从御史出按事,为御史所劾,逮至。帝伟其貌,释之,谪御史台书案牍。久之,擢御史,迁陕西按察使。狱囚淹系千人,浃旬尽决遣,悉当其罪。母忧去官,庐墓侧,不饮酒食肉者三年。成祖即位,召为兵部侍郎,改吏部。

永乐四年建北京宫殿,分遣大臣出采木。逵往湖、湘,以十万众入山辟道路,召商贾,军役得贸易,事以办。然颇严刻,民不堪,多从李法良为乱。左中允周干劾之。时仁宗监国,以帝所特遣,置不问。八年,帝北征,命总督馈饷,逵请量程置顿堡,更递转输。从之。

逵佐蹇义在吏部二十年,人不敢干以私。仁宗嗣位,与赵羾、古朴皆改官南京,而逵进户部尚书,兼掌吏部。宣德二年正月卒官,年六十二。

逵廉,不殖生产,禄赐皆分宗党。有子八人,至无以自赡。成祖在北京尝语左右曰:"六部扈从臣,不贪者惟逵而已。"古朴,字文质,陈州人。洪武中以太学生清理郡县田赋图籍,还隶五军断事理刑。自陈家贫,愿得禄养母。帝嘉之,除工部主事。母殁,官给舟归葬。服阕,改兵部,累迁郎中。建文三年擢兵部侍郎。

成祖即位,改户部。永乐二年,朴奏:"先奉诏令江西、湖广及苏、松诸府输粮北京,今闻并患水潦,转运艰难,而北京诸郡岁幸丰。宜发钞命有司增价收籴,减南方运。"从之。营建北京,命采木江西,以恤民见褒。七年,帝北巡,皇太子监国。召还,佐夏原吉理户部。仁宗即位,改南京通政使。明年就拜户部尚书,出督畿内田赋。师逵病,命朴代之。宣德三年二月卒于官。

初,户部主事刘良不检,乞中贵人求上考。朴不可。良遂诬奏朴罪,朴就逮。

成祖察其诬,得释。他日,吏部奏予良诰。仁宗曰:"此人素无行,且尝诬大臣,不可与。"良后果以赃败。朴在朝三十余年,自郎署至尚书,确然有守,不通干请,与右都御史向宝,俱以清介称。

故宫设计者

北京故宫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群,但是关于其设计者究竟是谁却一直没有定论。不过,记者今天在平阴县采访时获悉,在这座宫殿群修建时,有一位济南人曾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个人名叫师逵,其陵墓至今保存完好,他的后人也保存有完整的《师氏族谱》,上面记载了其为故宫采运木料的事。为此,记者深入采访了师逵的后人和文史专家。

那师逵与故宫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师本发拿出了3册《师氏族谱》,上面就有关于此事的记载。3册族谱中最早的是清嘉庆十一年木刻版的《师氏世系宗图族谱》,在《序》之后有《户部尚书师忠孝廉公传·载明史名臣列传》,其中记载:"师逵,字九逹,东阿人。少孤,事母至孝……永乐四年,建北京宫殿,分遣大臣出采木,逵往湖北,以十万众入山,辟道路,召商贾,军役得贸易事以办,然颇严刻,民不堪,多从李法良为乱,左中允周干劾之。时仁宗监国,以帝所特遣置不问……"

马文平对这段历史曾进行过深入研究,他告诉记者,这段话除了说明师逵是东阿人外,最重要的就是说明了时任兵部侍郎的师逵为建造北京故宫而奉命前往湖北采运木料的史实。据文献记载,故宫中的宫殿所用木材,多为师逵所采伐。尤其是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原始森林的险峻之处,当时那里常常有虎豹蛇蟒出没,师逵和采伐民工冒着危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丢失性命。后世有人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的代价。永乐时期为建造宫殿而进行的采木工作,据说持续了整整13年。而师逵也就成为此项工作的最大功臣。也就是说,师逵等人为故宫的修建打好了部分物质基础。

马文平还解释,兵部侍郎是明朝时中央六部及都察院一级的首要成员,到了地方上则要凌驾于布政和按察二司(地方行政、司法负责官员)甚至巡抚之上。而且这种采木督官本身就是"钦差大臣",有权驱使所至省份的民力。                                                  

政绩

另外两册族谱分别是民国时期手抄的《师氏宗 谱 》和1988年重修的《师氏族谱》。师本发说,他对于师逵的史实非常重视,所以才经过多年苦心寻觅收集到了这几册族谱。师逵有8个儿子,但除了第8个儿子的后代散失外,其余7个儿子的后代都聚居在东阿,而他属于长子师宗礼一支。

马文平告诉记者,其实为故宫采运木料是师逵最重要的功绩之一,而其少时孝顺、一生为官清廉且善于断案等事迹也非常重要。这在《明史名臣列传》也有记载:"明永乐八年,随成祖北征,命总督馈饷。逵在吏部二十年,人不敢干以私。仁宗时,逵进户部尚书兼掌吏部,宣德二年卒于官,年六十二岁。逵一生清廉,俸禄皆分族党。有子八人,至无以自赡。成祖在世,常语左右,六部扈从臣不贪者,唯逵而已。""还有,明洪武年间,师逵以国子生从御史出京按事,被御史所劾,逮捕下狱。朱元璋见他相貌奇伟,便消除了他的罪名。之后,他升任御史,改任陕西按察使。到任时,当地监狱关押了千余人,师逵用10多天就按犯人的罪行轻重审定处理完毕,且判罚非常准确。对于一些事出有因或查无实据的人,他不搞逼供,大胆释放,很得人心,得到世人非常高的赞誉。"

现在,师逵的陵墓被埋在深深的淤土中。师本发说,让先人的陵墓就这样埋在原地吧,因为这样才是保存这位有重要功绩的祖先陵墓的最好方式。马文平也表示,师逵是平阴也是济南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名人之一,其历史事迹和遗迹应该花费大力气进行保护和挖掘,以对济南历史文化的丰富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墓地

记者今天与师逵的第19世孙师本发和平阴县博物馆副馆长马文平来到了位于平阴县城西部的南市村。在狼溪河的西岸、东阿古城的北侧,师本发指着一片小树林和一大片农田告诉记者,这就是师逵的陵墓所在地,但由于这里是黄泛区,以前经常被黄河淹没,经年年淤积,墓地已经被埋在地下两三米深的地方了。

在树林一处水洼旁,马文平指着两通石碑给记者看,上面刻有捐赠者的名字,并没有落款,因年代久远,以及受风雨侵蚀和人为原因,很多字迹已经漫漶不清。马文平说,这是原来黄石公祠的石碑,而师逵的陵墓就在这座祠堂的西北方。我们又找到村中70多岁的张长祥老人,他回忆,上世纪50年代初在农田的南侧还存有师奎墓碑,大约高有3米多,上面还有碑帽,但后来断成了两截。到上世纪70年代石碑就不见了。以前这里还有石羊、石马等,但是在1959年"大跃进"时期就没有了。师本发也说,他从本族老人那里听说师逵墓占地面积达40亩,规模很大,现在这片土地已成为农业用地。另外,在明清一直到民国时期,墓地的最南侧还曾经有过一条南北向的"师家街",与狼溪河并行,街里住的都是师姓人家,可见当时师姓家族的规模是很大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