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结构

 周科宇 2019-04-17

小说结构·上篇

【寻找写作的真相】目录

小说结构

可能有一些朋友不太明白小说结构是什么,小说结构可以简单理解为讲故事的方式。我先列举几个关键字,大家可能就知道小说结构大概关于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关键字包括:故事线,时间线,人物线,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顺叙,倒叙,插叙,故事明线,故事暗线。

不少朋友有这样的苦恼,他们已经想好了故事的关键情节,细节上也想得差不多,但是他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起。具体来说,不知道如何将那些复杂的人物和故事串起来——哪怕是东拼西凑,也要讲得流畅自然,这怎么也需要一些方法吧。小说结构就是这方面的研究,怎样把故事讲述得更有条理性,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些讲故事的技巧。

故事不一定要从头讲起,可以从半途开始说起。如果一个故事规模太大,人物太多,甚至可以将这个大故事拆分成几条故事线,让这几条故事线同步发展,然后在某个时候将它们汇合在一起。如果有需要,还可以把故事按时间点切成两部分,前面的时间线作为一个故事,后面的时间线作为一个故事,两个故事同步发展,所有的悬念冲突都在那个中间时间点爆发。小说的人称视角有哪些,各自有什么优缺点,该怎样选用合适的视角……今天探讨的内容就是这些关于讲故事方式。

故事线

关于小说结构,我们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是故事线。

大家看小说或者看影视作品可能已经见过多条故事线的情况。这一类作品在初期似乎讲述着不同的故事,然后到了某个时候这些故事才融合在一起。这个融合的点不一定是故事里面的人物相遇,也许是某种规律浮现出来。

在这里举了一个例子,有一部电影叫《云图》,这部电影里面讲述了六段故事。从过去到未来,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发生了六个故事,由于时间上完全没有交集,这六个故事是时空上没有交汇点,里面出现的人物也不会相遇。电影进展过程中,观众慢慢发现一个规律,每个故事都以相似的节奏发展,而且人物的命运和他们抗争都是相似的。到了电影后期,观众还发现了一点,如果按时间发生顺序给六个故事排下序号,第一个故事会作为第二个故事的一个传奇,影响第二个故事的人物的信念;第二个故事会作为第三个故事的传奇,影响第三个故事人物的信念。以此类推,这些故事线的交汇点就是精神信念上的传承。电影《无问西东》也是类似的处理手法,这部电影是四条故事线。

《云图》这个例子有点极端,一般来说,故事线不是越多越好,超过三条线就容易引起混乱,两条故事的情况比较多见。划分故事线一般会有明显的标志,比如每条故事线单独一章,几条故事线轮流推进。这是最常用的方式,清楚告诉读者这是多条故事线并行的手法。在双线的作品中,常见的处理手法是男主角一条线,女主角一条线。两条故事线在开头一般没有空间环境上的交集,两个故事似乎是独立发展。当故事发展到一定阶段,两条故事线就会出现交汇点。有时候双线并行可能会贯穿作品始末,成为小说的一种基本结构。村上春树的作品《1Q84》前两册是双线并行,第三册是三线并行。留意下图每一章的标题,“青豆”“天吾”是男女主的名字,这样可以明确切换故事线。

双线结构有两种常见的情况,一种是双主线,也就是两条线都是主要的,情节上的分布也比较平均。第二种是主线配一条副线,这种情况下,主线占了大部分的情节,而副线的情节明显不如主线,它的作用在于补充说明,交待一些主线上欠缺的内容。举一个例子,小说的主线是主人公三十岁之后的经历,讲述他从一个杀手向大侠转变的故事。小说的副线是主人公二十岁过后的经历,讲述他为什么走上杀手这条路。这些用于补充的内容,我们其实也可以用叙述的语言交待信息,但在展现上力度不够,不利于表现人物的变化,也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人物弧光。专门设置一条故事线交代人物的变化,还可以起到前后对比的作用,在人物刻画上效果更好。

一部小说之所以要划分成多条故事线,在我看来主要有这么几种原因:第一种原因是增强悬念,这种情况经常以主线和副线的形式出现,主线负责讲故事,副线负责补充说明。这个过程其实相当于把一些关键的信息逐步透露,这样可以勾起读者的兴趣。在处理主线副线这个问题上,有经验的作者还会刻意制造出一定的“同步性”,在主线制造出一些让读者困惑的情节,然后在副线里面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相当于一问一答。

我们用回上面杀手转大侠的例子来分析,假设有这样一个情节:杀手接到了一个刺杀某人的任务,他明明有能力做到,但是在最后关头他没有下手,甚至还救了那个人。他因此得罪自己的组织,遭到同伙的追杀。看到这里读者会感到好奇,杀手为什么要救这个人。然后作者在副线中揭开谜底,多年前杀手在落难之际曾被那个人所救。这种“主线提问,副线解答”的处理方式,比起直接用叙述性语言作出解释,更有小说的味道,也可以理解为代入感更强。

划分故事线第二个原因:突出人物。男女主角分别一条故事线主要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每一条故事线中,可以加大力度对人物进行刻画,能够让读者对这个人物加深印象。读者对主人公的关注总会多于其他角色,用独立故事线的方式将人物塑造成主人公,读者自然更加关注这个角色,并且会把自己代入到主人公身上。从主人公的视角去经历故事,在阅读体验上会有更丰富的感受。

划分故事线的第三个原因:故事之间有共通(规律)性。用不同的故事线同步推进,可以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这种共通性。一般运用这种方式是为了主题服务,几条故事线都是为了突出同一个主题。甚至可以一条线从正面写,另一条线从反面写,通过正反的对比让读者对主题领悟得更加深刻。

在这里举一个一正一反的示例,继续用回我们上面这个杀手和大侠的例子。正面是十几年前,他还怀着大侠梦却被奸人欺骗,他所在的组织被团灭。反面是十几年后,他成为了顶尖的杀手,他带了一伙人也把对方的组织团灭。两条故事线都写出杀戮和仇恨的残酷,这样通过一正一反的对比,读者更容易理解主人公的心路转变,也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人物弧光。在这个例子中,如果要进一步点题和升华,还可以在故事中加入一个场景,让他明白杀戮无意义,只会冤冤相报无穷无尽。到最后他亲手阻止了一场大屠杀阴谋,从而也完成了个人的救赎。

划分故事性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要给故事线一个交汇点。这几条故事线要么在时空中有交集,要么在主题上有交集。如果完全没有交汇点,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故事,强行混合在一起读者看了会觉得很奇怪。不同的故事线一般会同步推进,比如故事A讲了一段,然后接上故事B的一段,接着又讲回故事A。如果你喜欢先把一个故事讲完,再接上另一个故事,我建议每个故事之间可以有某种很明显的联系,比方说上一个主人公最后死亡,然后这个过程被第二个主人公所见证,接着展开第二个主人公的故事。

时间线

大家已经知道故事线是怎么一回事,接着再讨论时间线就容易理解了。故事线是划分成不同的故事同步推进,时间线就是把故事按时间点划分,然后同步推进。

时间线一般会有两种处理手法,一种是时间间隔基本上是固定的,比如一条线是十年前,一条线是现在,两条线同步推过的过程中,这个时间间隔始终是十年,这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就是这一种类型。

还有一种方式是时间间隔不断缩小,可以简单理解为一条线从开始正向叙述,另一条线从结局倒过来反向叙述,两条线的时间点不断往中间靠拢。电影《记忆碎片》就是采用这种手法。这种手法不太常用,因为不好驾驭,打乱时间线本来就已经增加阅读难度,而时间点不断倒退也增加读者的记忆成本。

人物线

人物线只是我自己取的一个名字,它还有一个专业的名词:人物视点写作手法,英文名字缩写是POV(Point of View)。这种方式具体是这样处理的:选取一些重要的角色当成视点人物,情节的发展就是由这几个视点人物带动起来,轮流讲述他们的故事。每一次说到那个人物的故事,他就是那个故事场景中的主角。视点人物的方式也可以理解为多个主角轮流上演他们的故事。人物视点的方式,最经典的代表性作品就是《冰与火之歌》,每一章都以一个人物的名字来命名,并且把这个人物当作主角展开他的故事。

我把这种方式简称为人物线,采用人物线最大的好处就是对人物细腻展现,作者可以对每一个关键人物进行深挖。对每个关键人物的展现程度都可以达到“自我”的层次,也就是把他们当成主人公来写。如果作者打算重点表现人物形象的深刻和丰富,那么可以尝试采用人物线的方式来实现。

人物线的缺点是情节推进比较慢,读者需要花一些耐性才能看下去。故事推进和细节展现是一对矛盾体,如果要故事快速推进,那么细节展现就要少一些;如果想细节表现多一些,那情节必定要放慢节奏,细细刻画。如果作者的写作风格习惯于快速推进故事,对人物的展现也不算细致,那我认为没有必要使用人物线。

说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疑惑,人物线跟故事线好像挺相似的,也是把一个大故事拆分成更小的单位来表现。我认为人物线和故事线最大的不同在于故事的独立性。在多条故事线的方式中,几个主角上演着不同的故事,人物没有交集,也可能是发生在完全不同的地点,在故事初期甚至不知道对方的存在。

而人物线中的人物是可以有交集的,在同一个场景中,可能关键人物A和B都在场,但当时的视点人物是A,就主要从A的视角展现当时的情景,而把B当成一个配角来处理。到了下一章,以B的视角来讲故事,把B当成主角来处理,并且展现他的内心世界。这个时候如果A在场,就是一个配角,不刻意展现他。

其实故事线或者人物线,我认为也不用刻意去区分得很清楚,而且有时候它们两者之间有模糊的地带,你说是故事线也行,你说是人物线也行,如果过度去纠结找它们的区别并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只需要知道这两种结构手法各自的偏重,故事线偏重于增强悬念,重点表现情节的吸引力;人物线偏重于人物展现,重点表现出角色的魅力。

结构小结

介绍完这几种小说结构之后,我们来进行一下小结。这几种小说结构都有一个共通点:拆解成多线。要么将故事分成几条独立故事线,要么将故事的发生时间打乱整合,要么是塑造多个看起来都像是主角的人物。

关于多线处理,不同阶段的朋友可以有不同的关注点。对于小说初学者以及第一阶段“自我表达期”的朋友,如果你们觉得多线处理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听完讲解之后就想尝试,那么我建议你们尽量去尝试,去体验这种写作上的新奇感受。写作的新鲜感非常重要,对新人来说,能在写作的过程感到有趣就已经很不错。

一般来说,第一次写小说的新人很难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如果一开始就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造成过大的压力,反而不利于后面的坚持。对第一阶段的朋友来说,多线的结构方式是一种有趣的玩具,你可以通过这种尝试感受乐趣。这种乐趣在于,你不仅仅在创造故事,你还在创造规则。相比构思故事,创建有趣的故事规则也许更能带来成就感。所以说,在写作初期尽量做到有趣,让自己爱上写作的感觉,这样自然更容易坚持,也走得更远。

对于第二阶段的朋友,你们的作品需要满足读者的期待,在多线处理上需要慎重对待。多线操作会带来额外的复杂性,处理得好能够增加阅读的乐趣,处理得不好反而会增加阅读的难度。故事线和时间线不建议开得太多,容易造成混乱,设置两条线就差不多了。

读者对作品的熟悉程度肯定不如作者,作者在构思作品的时候可以对故事全局性把握,重要的伏笔和悬念他已经心中有数,但是读者需要在阅读过程中一点一点地吸收这些信息,甚至有些人看得太快还会跳过一些关键的内容。如果多线处理显得太混乱,到了后面某些地方他们会看不明白。有的作者可能比较乐观,认为读者看第二次的时候肯定就能看懂。事实上,如果一个读者认为一部作品又复杂又不好看,他们可能半途弃书,更不会去看第二遍。

大家在决定要不要采用多线结构之前,先想想有没有必要。如果你的故事规模宏大,用多线手法可以增强条理性,方便读者理解,又或者用了多线手法可以让作品悬念更强,更容易吸引读者看下去,那么可以用适合的多线手法。如果明明没有必要用多线结构,作者却勉强去使用,读者会觉得那是故弄玄虚。

采用多线结构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换线的时机要把握好,不要显得太零散,越是零散就越容易造成混乱。比如说每隔一千几百字就换线,读者根本还没有读出足够的信息,这时候他们连主要的人物和故事都没有记住。换线没有字数标准,主要还是看感觉,一般是以情节、场景、事件为单位,交待完一个完整的情节事件之后再换线,读者就不会觉得混乱,至少他们能够读出故事的味道。

上面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小说结构,并不是说小说的结构就只有这几种。事实上,小说结构就是一种讲故事的规则,每个作者都可以创造出他喜欢的规则。比如《水浒传》的小说结构是关键人物一个接一个出现,从一个英雄好汗的故事引出下一个英雄的故事,这种人物故事接龙的方式就是这部作品独特的结构。又比如《西游记》这部作品,开头和结尾的连贯性比较高,中间过程的连贯性就不太高,似乎每一章都独立成一个小故事,随便两章的顺序调换过来关系都不大。在现代小说中这种处理方式不算多,但在儿童故事当中这样的处理还是挺赏常见的。在情景喜剧类的电视剧中也经常见到这种处理方式。


【寻找写作的真相】目录

点赞赚钻最高日赚数百元

赞 (123)
一鸣
谢谢你
2 人已赞赏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