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信芳:书到用时方嫌少

 cxag 2019-04-17

我有空的时候喜欢买点书,然而没有勇气称之为业余爱好。因为照我的理解,对某样事情的感情到了爱好的程度,便不简单,含有钻研的意味了。我爱好京戏,也钻研京戏,这我是敢于承认的。但是买书,虽然也有不少年的历史,却始终徘徊门外,未窥堂奥。我演戏了,朋友们愿意来做座上客,对我指教一番,我是竭诚欢迎的。假若有谁要来参观我的“藏书”,就无异是在开我的玩笑。我这一点小小的积聚怎么好见人呢?说得圆滑一些,比平常不买一本的人我算是有了几架子的书;可是比起真正的藏书家来,我又只好自惭浅陋,如小巫之见大巫。

      买书总有个目的:有人是为了读;有人是为了藏;更有人是为了丰富家中的摆设。三者我都不是。也许第一种:读,我算是沾着点儿边。家居无俚,我总是泡在书房里与书为伴的。这本翻翻,那本看看,漫无题旨,开卷有益。忽然让我发现了一段与我的表演有关的文字,意外的惊喜,也提高了我读书的兴趣、买书的欲望。是的,我买书是很“功利主义”的,是为了替我的演戏找参考资料我才买的。当然,在书店的柜台面前,无法肯定得那么明确,究竟何有用,何者无用。不过心中有了个底,也就有了选购的范围,基本上是属于文史一类的,八九不离十。有些书买回来,即使不能“立即生效”,可是搁在那里也不碍眼,说不定那天会用得到它。
       比如我这几年买的这套《古本戏曲丛刊》,卷帙浩繁,以我现在的精力,平常是难得逐本浏览的。但最近我演《一捧雪》,觉得老本子那一场戚继光巡更的情节不合理,一个堂堂的八台总兵,不见得肯为家奴如莫成者这样熬夜吃苦,便把这场戏删去了。有人提出异议,大有责怪我不尊重传统之意。我连忙回家从这套丛书中找出《一捧雪》来一查,不尊重传统的帽子戴不上了。
       我也买过不少曲本,虽然平日我并不拍曲子。似乎这些书只好徒快蠹鱼之朵颐了,也不尽然。记得早年我编演新戏《温如玉》,萧麻子、苗秃子在曲院中唱完了〔寄生草〕之后,女主角金钟儿要唱一支〔桂枝香〕,可是有词没谱,怎么唱呢?这一下可让我的曲本露了脸,这里面就有,唱吧!
      有些戏中有些冷僻的字,一般的字典是查不到的,于是我备了一部《康熙字典》。
      我认为,京戏多是演的历史故事,作为一个京剧演员,历史知识最好能具备一些。因此历史书我也买,从古代史到近代史,都有。我非常珍重那套《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就是《鸦片战争》《中法战争》《辛亥革命》那几部书,真好。我们的京戏大可问鼎于此,编它几个以近代史为题材的新戏出来,试上一试。
       一套《星火燎原》,我买来后放在书架的当中一层,以便随时取阅。这里面的每篇文章都给了我一种力量,加深了我的责任感,使我不知老之已至。
      “书到用时方嫌少”。在我这个幼年失学的人来说,感受就更加深切。补天之术就是尽力而为,有一点多余的钱,有一点多余的时间,我都化在书的上面了。
        因此我是不考究版本的,实在也考究不起。只是岁数慢慢地大了,目力关系,字体要大一些的,纸质要光洁一些的,这是老年人的一种生理要求,附上一笔,算是建议也可,算是本文的结尾也可。

原文1963年10月21日发表于《新民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