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活着到底什么是养生?

 伊河逸人 2019-04-17

      现如今的人们几乎人人都讲养生,个个论养生,并且越来越注重养生。那么,人活着到底什么是养生?养生是锻炼身体养筋骨吗?是吃饱吃好养形态是唱歌跳舞养闲心吗?科学告诉我们,“善养生者,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也就是说,真正的养生,不单单养身,更要滋养我们的心神,荣养我们的心智,涵养我们的生命,要性命双修,身心俱康。养生是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入手,以各种方式来实现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进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人为什么要养生?我认为,人都是贪生的,都是渴望长寿的。总是企盼生活好一点、再好一点。当然,生活好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是身体好,所以,人们都非常注重保养自己,尤其是随着生活条件不要断提升的同时,总会想尽各种办法来改善生活质量,增强身体素质,努力延长寿命。这样就给自己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养生。养生就是保养、调养、颐养我们有限的生命。人生的基本目标,是在我们有限的生存活期间,如何创造条件,把生命延伸到更高的空间去,更长的时间去,有质有量地活好自己的一生。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一个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态。养生,就是为了这一根本目的服务的。

人,在宇宙之中,到目前为止是一种最高级的生物。它是由一百三十万亿个近万种不同特质的生命构成的生命组合体。平均来讲,一个人从出生至一百岁,肌体中每分钟有近两万五千个生命死亡,死亡的生命越多,我们这个生命组合体就越弱、越不灵动,肌体死亡的生命达到一定数量时,其心脏将再无力跳动,大脑再无法思维,整个生命的组合体就再也无法有效运行。随之,肌体其他生命由于得不到能量补充,几天之内将大规模死亡,有几种特质的生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死亡。还有几种特质的生命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能死亡,除非这个生命体被火化,或进行了化学处理。

人肌体上死亡的生命起初仍然留在体内,逐渐被其他活的生命挤出体外,当体内活着的生命挤不掉已死亡的生命时,死亡生命聚集的部位就开始发麻、肿胀、疼痛、变色、干瘦,当留在某部位死亡生命的数达到一定量时,该部位首先是觉得无力、麻木、不舒服、偶尔隐隐作痛,若不及时进行理疗,此部位就成了隐患、病根,其活动能力已受到局限,稍有不慎,将会导致该部位更多生命的死亡,从而影响我们整个肌体的活力。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生命息息相关,心头上千头万绪便是千生万死,生死只在一念之间。气死、笑死、羞死是常有的事情。绪对身体的损伤是显而易见的,但大多数心理活动对身体的损伤难以察觉,很难被忽视。我们只知道人咽了气是死亡,不知随着我们每时每刻情绪的波动,有许多生命细胞也随之死亡。知道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从来没有把这个道理应用到自己身体的保养上,司空见惯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却忽略了瓜熟水到的这个过程。

为了活出质量,活的长寿,养生就应该成为我们的长期习惯。养生的宗旨是保健康,得长寿。养生主要是养护我们的精、气、神。善养生者,治未病之病;善养生者,藏身于身而不出,藏人于人而不见。养生,第一先除无名烦恼,第二不贪恋酒色财气。少言语,养内气;戒心性,养神气;薄滋味,养血气;戒嗔怒,养肺气;节饮食,养胃气;少思虑,养肝气;寡嗜欲,养心气;寡色欲,养精气。子欲修其身,先须静其意。无散乱、无烦恼、无起著、无妄想、无贪爱、无放逸。内安其神、外去其欲。饮食不止身不轻,声色不止神不清,思虑不止心不宁。心若太费则竭,形若太劳则怯,神若太伤则虚,气若太损则绝。戒思虑、神全;戒言语,气全;戒色欲,精全。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静则气生。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内不劳心,外不劳形。怵惕思虑者伤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嗔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平易恬淡,则忧患不入,邪气不袭。导筋骨形全、剪情欲神全、靖言语福全。目不欲视不正之色;耳不欲听丑秽之言;鼻不欲向膻腥之气;口不欲向毒刺之味;心不欲谋欺诈之事。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凡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多睡浊神,频醉散气,多汗损血,力困伤形。奔走车马气乱而神惊,望高登峻魄散而魂飞。不欲远唾以损气、不欲疾步以损筋、不欲极视而昏精。宠辱不惊,肝木自宁;动静以敬,心火自定;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恬淡无欲,肾水自足。未饥先食,未饱先止。大饱伤脾饥伤胃,太渴伤血多伤气;饥餐渴饮莫太过,免致膨胀伤心肺。怒伤气,气弱病来侵;思损神,神疲心易役。勿使悲欢极,常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心不妄念。清心寡欲,恬淡虚无,予静于动中,安心养肾,清闲度岁月。肝精不固,目眩无光;肺精不固,肌肉瘦弱;肾精不固,神气减少;脾精不固,齿发浮落。凡有动作,不可过劳,过劳则损气;不可不动,不动则气血凝滞。运动产生活力,生命来自运动。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八不居住:脏乱之地不居住,噪音之地不居住,是非之地不居住,繁华之地不居住,凸起之地不居住,阴暗潮湿不居住,空气不畅不居住,墓穴寺庙之旁不居住。

食肉者重(昏)、食菜者轻(清)、食谷者智、食气者神。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依天行。此养神之道。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重生则轻利。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剂,不如独卧。远思强记伤人,忧喜悲哀伤人,喜恐过差,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人,阴阳不顺伤人。勿汲汲于所欲,勿狷狷之怀忿恨,皆损寿命。若不能犯者,可长生。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吃申后饭。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水之有源,其流必远;木之有根,其叶必茂;屋之有基,其柱必正;人之有精,其命必长。枕不可过高,高令肝缩,过低又令肺缩。目之泪肝漏,鼻之涕肺漏,口之唾肾漏,外汗心漏,盗汗小肠漏,寝而涎脑漏,梦与鬼交神漏,淫欲者身漏。神满不思睡;气满不思食;精满不思欲。春季少酸宜食甘,冬季宜苦不宜咸,夏季增辛宜减苦,秋来辛减略加酸。一年之忌,不可过劳、大怒;一月之忌,不可大醉;一日之忌,不可过饱;终生之忌,清晨不可常受气。守一、处和、除心计、废思虑。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大食气脉闭,大饮膀胱急,大寒伤肌肉,寒食生病结,咳唾失肌汁,久视令目瞑,久听聪明闭,久泣神悲戚,卒呼惊魂魄,内念志恍惚,喜怒神不乐。心定则生,心乱则死。绝名弃利,忘情去欲,则心虚。心虚则气住,气住则神清。

阴阳有合,接御有度,可以延年;入房有术,对景能忘,可以延年;毋溺少艾,毋困青童,可以延年;外色莫贪,自心莫乱,可以延年;勿作妄想,勿致梦交,可以延年;少不贪欢,老能知戒,可以延年;避色如仇,对欲知禁,可以延年。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密室避风隙,高床免鬼吹。藏精自有益,保气命无亏。喜怒情须戢,利名心可隳。生冷硬须慎,酸咸辛不宜。陈臭物有损,死生秽无裨。切记寅时怒,损肺又伤肝。夏月宜早起,冬天迟迟眠,春棉渐渐减,秋夹徐徐添。九点半睡,五点半起,天地阴阳顺时序;勿熬夜,勿作功,肌体宇宙有序行。持之以恒无病起,健康快乐朝朝喜。优哉游哉,不欲不营。行于是,止于是,造次于是,逍遥于是。

养生之道在于静心。具体的就是精气神的保养。养生是以人为本。我们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是不同的,所以不要人云亦云,别人好的不一定适合自己。首先要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养生之道首要养心,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都忙于生计,疲于奔命,很少会放慢脚步,关注一下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浮躁的内心渐渐归于平静,在静中来感受这个世界。在传统养生学里最重要的是人的精气神。 精满,气足,神旺是健康的标志。

什么是精?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从广义上说,精包括精、血、津液,一般所说的精是指人体的真阴(又称元阴),不但具有生殖功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而且能够抵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影响而免于发生疾病。因此阴精充盛不仅生长发育正常,而且抗病能力也强。什么是气?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有两个含义,既是运行于体内微小难见的物质,又是人体各脏腑器官活动的能力。因此中医所说的气,既是物质,又是功能。人体的呼吸吐纳,水谷代谢,营养敷布.血液运行,津流濡润,抵御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化功能来维持。什么是神 神是精神、意志、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它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够体现人的健康情况。

精、气、神三者之间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密切。从中医学讲,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的动力是“气”,而生命的体现就是“神”的活动。所以说精充气就足,气足神就旺;精亏气就虚,气虚神也就少。反过来说.神旺说明气足,气足说明精充。中医评定一个人的健康情况,或是疾病的顺逆,都是从这三方面考虑的。因此.古人称精、气、神为人身“三宝”。古人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死”的说法,以此也不难看出“精、气、神”三者是人生命存亡的根本。现在,大多数人心理空虚,德行缺失,没有一天不是在欲望、贪婪、计较之中求生存。求存活的质量。心不静身能静吗?意动气就动,这就违背了自然之道。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才是养生中的核心和重点。

如何养生?养生就是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如今人们绝大多数都在紧张忙碌,压力很大,无暇顾及自己的身心健康。往往当一个人功成名就之时,他的神智也耗散了,健康也就失去了。那么,如何滋养自己的神智,让自己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呢?主要是要向道家学习。按照道家的观点,道,是宇宙的根本。道家养生,最关键的就是“天人合一。”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既规律,规律有大小之分。一定时空下的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指宇宙中的这个大规律,这种大规律是无始无终,小至精微,大到无穷。我们看不见她,但是我们又无时无刻的在体验着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寒来暑往。养生,若能懂得顺其自然,也就真正开始接近天地万物,也才能够慢慢做到天人合一。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各有自身的独到之处,而每个人又都或多或少的接受着来自自然和大宇宙的信息和灵感。当人体的小宇宙与自然的大宇宙十分的吻合,毫无偏差的时候,也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现在很多人讲养生,还只是停留在健康的基础上,认为吃的好一点,运动适当一点,就能够健康一点,生活质量会随之提高一点。实际上,养生更重要的是能够活的长久,活的自在。当然,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谓限度,是指自然寿命可以活到的年龄,中医学称之为“天年”。那么,究竟人应该活到多少岁数呢?《黄帝内经》认为是一百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礼记》称百岁为“期颐”。《尚书》又提出“一曰寿,百二十岁也”,即活到120岁,才能叫做活到了应该活到的岁数。大哲学家王充提出:“百岁之寿,盖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晋代著名养生家嵇康认为,“上寿可达百二十,古今所同”。人的寿命应该是100-120岁左右。但社会的现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的人达不到自然寿命的。

  为什么不能享尽“天年”?根本原因是做不到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要想顺应自然,我们首先要认识自然。其实自然就在我们的周围的方方面面。我们看动物世界,冬天了,有的动物会冬眠,有的会换上厚厚的皮毛过冬。春天地时候,大地回暖,动物开始觅食;夏季是所有生灵最活跃的季节;秋季是忙碌储存食物的时候;冬天了,有的动物会冬眠,有的会换上厚厚的皮毛过冬。动物比人更懂得顺应自然的生活,它们是天生的养生家。科学研究表明,动物的实际寿命往往比它们的“天年”要长久。所以,我们应该向动物学习。古人其实也是一直在和动物学习养生的。比如《五禽戏》《八锦缎》以及一些武术,都是模仿动物的基础上创立的。

现如今的人们,整日想的是名利,整日做的是竞争,家庭、社会、等等诸多的繁杂琐事,影响着人们的心神。神不能聚,健康也就付诸东流了。其实顺应自然的养生很简单,每日看到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就起床;每天看到太阳落下去的时候就休息。应酬少一点儿,健康也就多一点儿,生命也会长久一点儿。简单的说,就是“跟着太阳走”。因为万物都是顺乎太阳的。太阳是热的,发光的,明亮的,温暖的,运动的,就好比中医里讲的人体的阳气。太阳就是万物的阳气。只有我们顺从太阳的时间,人体的阳气才能充盈。人体的阳气充盈了,也就自然健康长寿了。天人合一,最根本的就是在时间和规律上,做到与自然完美的结合。顺则昌,逆则亡。我们每日早睡早起,就是顺;每日夜里不睡,早晨不起,就是逆。这其实做起来并不难,晚上少一点儿应酬,多一点儿休息。少一点兴奋,多一点安静。这样,慢慢的心神就会安宁,身体自然与天地同步。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身体,了解道家养生的观念,做到防微杜渐。“壮则知养,老则久长。”

四季养生,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早有记载。“春者,天气以生,地道初萌。当夜卧早起,踏青徐步,松形深纳,缓气徐行,养乎阳道,以资志意也。”就是说,春天多风,专龚头项。懒惰,不运动则会阴郁,阳不能生发。所以人应该早起,散布,深吸浅呼。松散衣发,漫步以养阳气。

  “夏者,天地交化,品物华实。早卧早起,迎日缓行,清心养神,使华毓秀,浊滞清宣,通乎腠理也。”夏天所湿,多病胸肋,湿热生痰。积郁胸肋。为什么呢?因为夏天是天地交化,阴阳各半的时候。万物茂盛。本应早睡早起,迎着朝阳散布,清心养神,让刚刚挂上的果实更加漂亮俊美。这时正是浊音下降,清阳上升的时候。你若违背,自身的小宇宙就会阴阳失调。阴不能降,阳不能升。所以就会郁积中焦。最好的办法就是运动,出汗,让毛孔皮肤通透。不要整日呆在空调房里。

  “秋者,风气大动。地气显明。早卧早起,与鸡同兴。平心静气,内守神思,静立庭外,以缓秋刑。”我们都知道,古时处决死囚,都是在秋后。因为古人比较讲究顺应自然。秋天,尤其是秋后,正是肃杀之气正重的时候。这时候杀人也算是顺应天意嘛。秋风凛冽,阳气难收而阴气显盛。这时夏季的暑湿未散,又有燥风来袭。风客邪于肺,肩背就容易受病。要想避免,就要和鸡一样的作息。心平气和,不能乱发脾气。这样才能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

  “冬者,万物闭藏,水冰地坼。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伏匿,内守勿离,去寒就温,缓步于庭,动无劳骨,勿泄乎阳。”自然界的许多动物都要冬眠。因为冬天是万物休养生息的季节。我们这时候尤其要注意。身体和心神都不要太过劳累。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太阳出来后再散布运动。运动也不能过量,以身上微热不出汗为宜。应为冬季大汗,无异于泄了阳气。四季养生的要领,结合中医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更能让人活得健康。有句话说:春天的艾灸,夏天的针,秋天的拔罐儿,冬天的排打,这也符合了四季的规律。春天初暖,需要传统的艾灸来驱除一冬的寒邪,同时温煦阳气。夏天阳气在表,用针刺来疏泄腠理皮毛。秋天风大,易感风邪,拔罐儿就是最好的应对方法。冬天易滞,排打到全身发热,是最好的保健。

生命在于动静之间。《内经》里说的四季养生里有一静一动。静,是指心神要保持平静。不管是什么季节。心神都要静。神不能乱,志不能移。暴怒,过喜过忧都是不对的。动,绝不是现在的快跑,而都是缓步、慢行。也就是散步似的,绝不是强体力的运动。很多人想减肥,每天拼命的跑步健身。但效果并不好。过量的强度运动等于消耗自身的阳气。只有舒缓的运动才是养生保健所需要的。顺应天时,顺应自然。这是天时,还缺少“地利”和“人合”。

何谓地利?简单说就是顺应地理的变化,顺天应地。应该顺应地方特色去生活,而不能逆之违之。人要注意和自己的生活环境相结合。顺应各地方人的生活方式。所谓“地利”就是顺应地理。南方人不要北方的生活习惯,北方人也不要学南方。各守其本。保持自己本土的生活习惯,是最好的养生。

天时地利,还需人合。何为人合?就是在于心是否合和。会保养,懂养生,但整日费尽心思争名夺利,处处因为得失与人算计,或者勾心斗角,明争暗斗,那么懂得再多也是白搭。心静才能气匀,气匀才能神聚,神聚才能精充。精充人就才能长寿。都说要用心,用心不是说让心动,而是说让心静。只有静中求动,方能达到心神饱和。不用心,做出来的事都是没有生机的,用了心,再难的事都容易完成。只有用心才会创造出自己积极快乐的人生。这里说的用心不是动心眼,耍心计,而是真心对人,真心做事。

命在我不由天,身心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道家说“我命在我不由天”。相信人的生死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强调了个人主动不懈地修养以臻长寿,而否定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这种生死观看似“反乎自然”,实质上是最高层次的“顺应自然”。这也是道家养生的重要思想基础。应当看到,道家养生学作为一门极具生命活力的古老科学,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点。事实上,道家养生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便达到却病延年的养生目的。也就是不信命,信自己。就算说我五更死,我也要“添油续命”。通过自身主观的努力和修为,达到健康、长寿,尽享天年的目的。

有一句说的好:人生,0岁出场,10岁快乐成长,20岁为情彷徨,30岁基本定向,40岁拼命打闯,50岁回头望望,60岁告老还乡,70岁搓搓麻将,80岁晒晒太阳,90岁躺在床上,100岁挂在墙上。人啊,生的伟大,死得凄凉。所以,该吃吃,该喝喝,遇事别往心里搁,洗着澡,看着表,舒服一秒是一秒。”如果不想这样庸庸碌碌的了此一生,那么从现在起,开始学习讲究养生方法,为自己的人生添油续命,尽享天年。惟愿我们都能健康长寿,快乐幸福,身心俱安,颐享天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