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 林如海真的疼爱黛玉吗事实正好相反!

 江山携手 2019-04-17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黛玉是个非常缺乏安全感的女孩,所以总是用哭闹来辖制宝玉,希望能把宝玉捆绑在自己身边,并把各方面都比自己优秀的宝钗认定为夺爱的敌人。

粗读红楼时,一直对黛玉安全感缺乏的原因不得其解。通常来说,孩子如果在原生家庭得到父母的疼爱,就不会出现安全感缺失这样的心理问题。再加上从小读书,在精神上得到滋养,应该会长成一个自信乐观的大家闺秀,而不至于有刻薄小性的性情。

在反复精读时,我从文本细节中找到了答案:原来,黛玉从未得到父亲林如海真正的疼爱。

第一个描写,在第二回,通过叙述贾雨村的现状,引出了黛玉。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细看这段文字,林如海三岁儿子没有说明是否贾敏所生,只强调了黛玉是嫡妻贾敏生的。夫妻俩对黛玉“爱如珍宝”是有前提的,“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一个“故”字说明了一切,因为没有儿子,所以才对唯一的女儿爱如珍宝。

作者用词历来考究,这样写来一定有他的道理,那就是林如海把对儿子的爱转移到了女儿身上。

然后作者还进行了强调:“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聪明清秀可堪读书,林如海就把黛玉当儿子养了,以安慰自己的失子之痛。

作者藏在细节里的深意,不细究真是读不出来。林如海明明就是重男轻女,对黛玉本来没有多少疼爱,只因失子才把黛玉当成儿子来爱了。

这是黛玉安全感缺失的根本原因,也是养成她拔尖性格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在才情上表现突出,她随时可能失去父亲的爱。她必须努力把自己活成父亲希望的样子,才能保住这份来之不易的珍爱。

林如海把黛玉当儿子养,还体现在一个细节。

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遂又将辞馆别图。林如海意欲令女守制读书,故又将他留下。

贾雨村主动辞职,因为看到黛玉小小年纪“侍汤奉药,守丧尽哀”,实在没精力读书,但林如海却“令女守制读书”,也就是再忙再累也不要荒废了学业。这不是慈父之心,而是严父,这种心思,是望子成龙的严父才会有的,是贾政待贾珠的心思。

那个时代的女孩,并不需要去经历十年寒窗苦,读书也只是像李纨这样读些女书学会如何做贤妻即可。所以贾府对女孩的教育都不是特别严厉。

林如海明显没能从丧子之痛中缓过来,真把黛玉当儿子了。

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以别人的身份活着,完全失去了自我。黛玉便是如此,从她弟弟死去那一天开始,她就不再是她自己,而是弟弟的替身。

林如海并不真心疼爱黛玉的第三处表现,在于把黛玉送进贾府时的说辞。

贾敏仙逝,贾母急速地派人来接黛玉,林如海便也顺水推舟把黛玉送走了。

初读时,很容易理解为林如海是为女儿着想,深究之下,才发现林如海其实是出于自私。

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我在《黛玉之父林如海做了两大恶事,助推了贾府的败亡》一文中分析过,把黛玉送入贾府,并非林如海的最佳选择,因为他已经知道贾母把宝玉宠成了“顽劣异常、极恶读书、又爱在内帷厮混”的“无人敢管”的纨绔。把黛玉送入贾府,势必会和宝玉厮混在一起,这会有损黛玉作为女孩的名节。

可是,林如海想的是什么呢?“再无续室之意”、“减我顾盼之忧”,我无心再娶,也没心思管教你了,所以你去吧,外祖母家可以“依傍”。

“依傍”一词就给黛玉在贾府定了位:以弱趋强的依靠、寄养,从物质到精神都是。

林如海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把黛玉像甩包袱一样给甩了,并没有考虑黛玉进入贾府会长成什么样。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林如海又为黛玉谋划了什么呢?接下来看他的安排,感觉黛玉在他心中还不如贾雨村重要。

对贾雨村,他安排得非常周到。

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

“已预为筹画至此”,你只管去,一切都安排好,该说清楚的事情,都写在了信里,连需要打点的钱都在信里说明了。你什么都不需要付出,到了就有好结果。

对黛玉又是怎么安排的呢?还在病中的幼女长途跋涉,他却只给她安排了“一团孩子气”的雪雁和“极老”的王嬷嬷,“皆不遂心省力的”。

古语有云:儿行千里母担忧。即使知道黛玉到了贾府能得到优待,但这一路上的饮食起居是不是需要贴心照顾?贾府派来的都是没打过交道的陌生人,黛玉又如何能习惯?稍微疼爱孩子的父亲,都会考虑到这一点,并尽量派得力之人一路照顾。

林家世代侯爵,又是书香门第,好几代人的经营,就派不出一两个有用之人?哪怕落魄了,只有这一个独女,倾家荡产也要给黛玉身边安放一个有用之人啊。

只能说明,林如海并未真心为黛玉着想,他想得更多的是要占贾府的便宜,得力之人要留在林府,留在自己身边,反正到了贾府不愁贾母不会善待黛玉。如果不是这样,那也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林家的经济状况实在是到了不容他做过多支出的地步,他不得不为自己留后手。

那么,把黛玉送进贾府,是不是林如海的唯一选择呢?林家家族之中是不是无人可托付?

第十二回有一个细节对此做了说明。

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贾母听了,未免又加忧闷,只得忙忙的打点黛玉起身.宝玉大不自在,争奈父女之情,也不好拦劝.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一应土仪盘缠,不消烦说,自然要妥贴。

“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第一次去接黛玉时,贾府并未派贾琏去,也没派别的主子去,只是派了些仆人。这次却“定要贾琏送他去”,而且“仍叫带回来”,前后差别为什么这么大?

这里应该体现了两点:一是贾母疼爱黛玉远远甚过了林如海。第一次接黛玉时,她没想到林如海那么草率,一个得力之人都没派出来。这次黛玉年纪长了几岁,贾母却对她不放心,派出了贾府最得力的贾琏,以保障黛玉整个行程的安稳。二是黛玉此一去,很可能被家族留下了,毕竟她是林家人,林家族人有义务收养,所以才会有“仍叫带回来”。如果黛玉无处可去,用得着“仍叫带回来”吗?以贾府的地位,以贾琏的办事能力,哪怕有些收养上的纷争,贾琏也能办得妥帖。

从这次把黛玉带回开始,黛玉的编制才正式属于贾府了。

这便是黛玉安全感严重缺失的原因,也是她想拼命抓住贾母和宝玉对她关爱的原因:父亲林如海带给她的,是强烈的被遗弃感。

相关阅读:

《红楼梦》| 谁还记得,那个初进贾府极具教养惹人怜爱的林姑娘?

《红楼梦》| 看似清正的林如海和贾政,其实是葫芦案的两大帮凶

《红楼梦》| 从谨小慎微到目无下尘,被捧杀的林妹妹

《红楼梦》| 送宫花引金玉初聚,黛玉亲手把宝玉推向了宝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