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阿里、百度、华为,三大巨头“围攻”智能城市
2019-04-17 | 阅:  转:  |  分享 
  
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对城市的进化有过这样的思考:“人类用了5000多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变过程有了一个局部的认识,也许要更长
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2019年博鳌亚洲论坛的“未来的乡村未来的城市”分论坛上,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仍在继续。全世界有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向城市迁移的潮流远未结束,但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又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能源枯竭、
公共安全隐患等一系列困扰管理者的“大城市病”。这样的背景下,未来的城市会是什么样的形态?有人在理论层面做出了可行性研究,而在实践层
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巨头开始向这一方向布局,阿里、百度、华为依托于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已经在“智能城市”的赛道上率先突围。两
点共识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带动下,中国已经有超过83%的城市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能城市”,不管是大大小小的房地
产商,还是各个赛道里的科技公司,几乎都在为“智能城市”建言献策。可目标是明确的,道路却是曲折的。概念模糊、各自为政、脱离实际、安全
隐患成了智能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四个误区,以至于多年来都停留在概念和测试阶段。也并非毫无建树,至少在多年的讨论中对“智能城市”逐渐
形成了两点共识:一是高效和绿色。当前大中型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正是环境的恶化,如果再深究的话,和无节制的能源消耗痛痒相关。于是在新型
智能城市的使命上逐渐达成了共识,即节能减排、高效绿色是必须要达成的目标。即便城市的每个角落里都是智能化的终端,但如果城市本身依然是
不堪负荷的“机器”,俨然也不是城市智能化的方向。二是互联与互通。交通拥堵是所有大型城市的致命问题,“通勤”也正从一个外来词汇被赋予
更多贬义,互联与互通也就成了智能城市势必要跨过去的一道门槛。进一步拆解的话,“互联”的前提是城市的信息化,智慧政务里“最多跑一次”
的口号就是如此;“互通”要解决的是城市的拥堵问题,动辄堵车一两个小时显然不应该是未来城市的常态。借用百度副总裁王路在博鳌亚洲论坛上
的说法:从全球视野观察智能城市建设中遇到的各类机会与挑战,以中国市场进行切入分析,或可得到较为实用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
任何一个场景、任何一个地方的规模都是相当大的,人也是很多的。当我们有足够多的场景,有足够多的数据,有足够多的人才,有足够发达的基础
设施的时候,很多创新就会在中国首先出现。事实却也如此,在智能城市的探索者中,中国市场早已出现一批领头羊。三大流派只是弥合了共识的问
题,在智能城市的实现路径上仍然存在“分歧”。毕竟不同的参与者有着不同的基因、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优势,给出的方案自然会有所不同。就目
前市场上的践行情况来看,已然出现了三大流派。1、以阿里为代表的操作系统派。电商起家的阿里在智能城市中的方案类似于操作系统,阿里将其
包装为“城市大脑”。在阿里云发布的《城市大脑探索“数字孪生城市”》中,给“城市大脑”有着这样的描述: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汇聚城市的
全量数据,对数据和视频进行实时分析,并在感知、理解、决策、搜索、预测和干预全流程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阿里的切入点是城市治理,过去20
年里的城市治理多半从单一硬件入手,没有清晰地认识到一个城市最具战略价值的应是数据,城市治理的本质是网络协同,因此也就无法解决数据多
但效果少、单点强但全局弱、科技新但落地少的桎梏。其中的逻辑在于先帮助城市建立一个数据中心,然后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智能化的应用,
进而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扩展,属于典型的电商式思维。或许可以用“操作系统”来形容城市大脑扮演的角色,每个城市都像是一台超大型的计算机,
阿里的“城市大脑”就好比是计算机中的Windows,智能交通、智能规划、智能能源可以类比为office等垂类应用,物理世界杯全面数
字化,最终将改变城市的治理方式以及管理者的思维。倘若这样的模型可以建成,对城市管理者的吸引力不言而喻。2、以百度为代表的AI派。从
AI底层技术,到对话式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再到智能城市,百度人工智能近几年完美演绎了“中国速度”,可以说是智能城市中人工智能派的C
位担当。百度智能城市“ACE王牌计划”就是一个例子,基于百度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Apollo、百度云、百度大脑等技术和能力,打造城市
级平台生态,以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智能城市为发展脉络,让AI走进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其中在交通出行和城市综合治理两个领域的表现尤为亮
眼。针对交通拥堵治理,被提出最多的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即以数据抽样的方式预测拥堵概率、车流量等,一般认为可以降低10%—15%
的拥堵时间。百度的解决方案是“AI思维”下的新型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基于路口视频、路侧传感器数据等优化红绿灯信号灯时长,经过测算可以
降低30%到40%的拥堵时间。在城市综合治理方面,百度和海淀区西北旺镇联合打造了智能城市的“样本间”,涉及交通、环保、教育、农业、
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比如在智慧管理方面,百度利用自身擅长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挖掘、分析、深度整合利用西北旺镇的互联网
数据与政务数据资源,为政府决策提供运行分析、人口大数据分析、预警分析等服务。智能城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海量信息如何快速、合法的汇聚
并进行人工智能决策,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性”业已成为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从芯片到深度学习框架、平台、生态进行AI全栈技术布局的百度,
已经与北京、上海、长沙、海南、长春、合肥、宁波、天津等十余个省市地区达成战略合作。3、以华为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派。在通向“智能城市”
的道路上,华为又有所不同。华为EBG中国区智慧城市总裁张延德在媒体采访时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最大的挑战是需要所有参与者都应摒弃急于
求成、一蹴而就的想法,要有扎扎实实的投入,要有战略的耐心,要有把智慧城市作为长期的用数字信息技术去解决城市存在的问题,并且引领城市
向未来发展的长期过程。”相比于存在急于求进嫌疑的“操作系统”,华为的实现路径是“神经系统”,并分成三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建设“
一云、二网、三平台”,即物联网和城市通讯网,业务使能平台、大数据平台和城市运营管理平台。第二阶段,打造城市神经系统,包括城市本身的
周边系统,实现城市的万物互联,信息由下向上可达,一些指挥和指令由上到下进行传递。第三阶段,发布城市智能体,诸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
智能、移动互联网、信息化等相关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与互联网玩家相比,华为擅长的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和系统集成,利用传感器等方式让物
理世界信息化,然后再赋予其智能化。选择这一思路,可以说是最符合华为现状的结果,诸如浪潮等同样背景的企业也有着相似的做法。一个标准亚
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快乐”。正如王路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观点:“我们帮助城市管理者提高
效率和水平,解决’不幸福’,最终让每一个居住在城市里面的人获益,满足幸福感。”人们的幸福感,大抵就是衡量智能城市建设正确与否的核心
标准。虽然智能城市的建设已经出现了三强及各自代表的三个流派,阿里的重心在于运营操作系统,百度聚焦于用AI去解决智能城市的顽疾,华为
想要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但“幸福感”或将影响三种方案的接受度和演变趋势。一方面,三大流派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只是
选择了不一样的出发点。比如百度与青岛市政府共同打造的“青岛城市大脑”,同样是从基础设施的维度推荐城市智能化。只不过就现阶段而言,百
度首先找到了人工智能在城市中落地的可行性,尤其是在交通方面,已经有着可观的应用前景,成为撬开城市智能化的支点。阿里的操作系统、华为
的基础设施也都是基于自身视角的判断。另一方面,三大流派在实际探索中,已然达成了一些统一的思路。比如在智能驾驶领域,百度在2018年
提出了“智能的车”+“智能的路”,在Apollo发力自动驾驶技术的同时,也在推进车路协同、智能停车及自动泊车、智能车辆管理与调度等
,输出最全面综合的解决方案来打破“数据孤岛”。而随后,阿里云、华为也提出了车路协同的战略。诚然,城市的智能化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而是
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三大流派最终将殊途同归。正如王路所说:“建设智能城市的过程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并不急于对这场竞争下结论,如同百度副总裁王路所说的:“与其满足每一个人完全不同的幸福感,不如我们先解决大家共有的一些不幸福的感觉。”在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的使命中,看点在于能否找到绝佳的着力点。从这一点来说,阿里、百度、华为都已经找到了各自的致胜点,智能城市的三强或已率先锁定。
献花(0)
+1
(本文系八爪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