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梁祝》,吕思清竟“被迫”成了老师,外国乐队:这俩人咋就变成蝴蝶了?

 公司总裁 2019-04-17
民歌中国

提起中国音乐史上的瑰宝——《梁祝》,相信大家已经很熟悉了。这首曲子由何占豪陈钢共同创作,以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主题,被媒体誉为“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小提琴曲”。我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就十分喜爱这首曲子,常常将其带到国外演奏。可是,每当在国外演奏《梁祝》时,吕思清总会被一个问题折腾得焦头烂额。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视频:吕思清与巫漪丽合奏《梁祝》

原来,外国许多的伴奏团队都是“看曲谱、奏曲子”,并不太关注乐曲的“精神内核”。但若想达到《梁祝》最完美的演出效果,为吕思清伴奏的交响乐团是必须真正了解其内核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凄美传说

只有这样,演奏出的乐曲才能算得上“有了灵魂”。由于伴奏的乐团每一次都不一样,吕思清只能反复费尽口舌:在每一次演出前,他都会将所有乐团人员喊至一处,为他们完整地、生动地讲述一遍“梁祝”的故事。

翻来覆去几十遍地说,有时连吕思清也招架不住。为了“省事”,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类比。每当要演奏《梁祝》,吕思清就会对伴奏的交响乐团说:“这首曲子讲的就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乐团人员听到这句话后便恍然大悟。

可是,一个新的疑问又在他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到二人为爱殉情就结束了,怎么《梁祝》的最后却让二人变成了蝴蝶呢?

视频:吕思清与李云迪合奏《梁祝》

这个问题刚刚“扔出来”,吕思清就明白了,这是由于中西双方的审美差异造成的。西方人在抒发情感时,大多会采用一种强烈、直观的表现手法,正像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以殉情为高潮一样,悲剧就是悲剧;而中国人在抒发情感时,则会采用一种含蓄、暗示的表现手法,正像是《梁祝》以“化蝶”为高潮一样,传达出一种对自由、对爱情的追求。

资料图片:《梁祝》剧照

从那以后,每当吕思清要在国外演奏《梁祝》时,他都会为乐队着重分析《化蝶》这一乐章,为乐队成员们“详细分析”一遍中外爱情观的差异。就这样,由“讲故事”变成了“讲道理”,“吕老师”的工作量进一步加大了。看来,若想演奏出最完美的《梁祝》,还是不能“偷懒”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