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有脉络可寻,可以是时间,可以是事件,可以是地理,也可以是人物。如果想把历史中的种种关系厘清,尽量还原历史真实的那一面,我们就必须抽丝剥茧。 既然要说鲜卑,那就得说东胡,要说东胡,就必须得说燕国,要说燕国,就必须得说秦开,因为正是秦开让东胡向北退却向西发展,这才遭遇匈奴,并被匈奴打的一哄而散。而在东胡消亡之后,鲜卑才有机会走上历史前台。 (沈阳 秦开塑像) 身为人质的秦开,一边与东胡人把酒言欢,称兄道弟,一边细心观察,暗中留意,将东胡人的虚实以及军事上的弱点一一记在心上。 公元前290年,在一次贩马途中,蓄谋已久的秦开出逃,与燕国边境巡逻队会和,返回燕国,觐见燕昭王,并将自己谋划已久的攻打东胡的作战计划和盘托出。此时,踌躇满志、睥睨天下的燕昭王即刻任命秦开为大将,率军进攻东胡。东胡猝不及防,虽奋力抵抗,却仍无法阻挡燕军凌厉的攻势,只得一路退却,退到了一千多里外的今西辽河上游。 东胡战败,一方面是军事上的失败,一方面也是心理上的失败。一个被东胡人视为“好朋友”的秦开,居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骗子,一个处心积虑的阴谋家,估计,得知真相的东胡人肠子都悔青了。 可被燕国打败的东胡,并没有卷土重来,一雪前耻的打算,因为他们在西北方向发现了一块儿更好的地方,那就是一望无际的蒙古草原,这里地势开阔,水草丰美,绝对是游牧经济发展的风水宝地。而且在与燕国的交往中,东胡人发现,这些中原人不实在,更不厚道,天天和这些人耍心眼儿,太累。所以,尽管秦开在燕北边地,效法赵国建起了长达2000多公里的燕国北长城,并陆续设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可东胡却远走他乡,不跟你玩了! 讲到这儿,就得说说农民和牧民对于土地所持有的完全不同的认识与理解。对于农业经济,一块土地意味着种植、收获,再种植再收获,只要始终拥有这块土地,就有世代活下去的资本,所以,农民是被捆绑在土地上的,他离不开土地,那么,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是炽热的,你要是敢来抢我的土地,我就跟你拼命!这也正是大多数封建王朝走向终结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减少,农民失去土地,忍饥挨饿,朝廷税收不足,再加上贪污腐败,于是,官逼民反,一个新的王朝诞生。 而游牧经济不是这样,一块草场的牧草被牛羊吃完了,就再找一块儿新的草场继续放牧,那牧草不是牧民种的,而是大自然赋予的。所谓“游牧”,就是“逐水草而居”,不需要固定在一个地方世代依附于同一片土地,这也正是东胡人选择蒙古草原生存繁衍,而不再与燕国刀兵相向的主要原因。 李牧 东胡再败于中原,是在数十年之后,赵国大将李牧备边代地、燕门,与匈奴对垒,李牧施计示敌以弱,引诱匈奴来攻,而后布下奇兵,两翼包抄反击匈奴,匈奴大败,单于逃跑,兵马被杀者十余万。在李牧大破匈奴的同时,还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也就是说,这次东胡败于赵国李牧,并不是自己惹事儿,而是被匈奴给连累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天下,志得意满的秦始皇英雄寂寞之余,最大的梦想就是长生不老。所谓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一位名叫卢生的方士对秦始皇说:海上有一座蓬莱仙山,山中有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大喜,派卢生驾船出海去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可卢生转了一圈,长生不老药没找到,却给秦始皇带回来一本仙书,书上写着一则谶语:“亡秦者,胡也。”秦始皇看后,认为谶语中的“胡”是指匈奴,就命令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以绝亡秦之患。蒙恬果然大将,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甚至收回了河套地区,但消灭匈奴,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匈奴只不过是被驱赶的更远了一些,进入了蒙古草原。若不然,蒙恬后来修筑万里长城做什么用呢?还不是防备匈奴等胡人南侵。 有意思的是:秦始皇死后,李斯、赵高等人擅改遗诏,拥立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秦二世暴虐无道,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应验了“亡秦者胡”的谶言。不过这个“胡”并非是秦始皇所想的“胡”族(匈奴),而是其子“胡”亥。 所谓“谶言”,也就是所谓预言,常常是后世的人根据已经发生的事情编出来的,实不足信。可蒙恬北伐匈奴的事情,却是真实发生的。经此一战,匈奴势力大不如前,而当年曾被燕国和赵国打败的东胡却在秦末逐渐强大起来。于是也就上演了东胡王与匈奴冒顿单于之间的一段精彩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