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仰心理疗法:心中竖起灯塔,生活就有了希望

 gm63 2019-04-17
信仰心理疗法(Faiih Healing)是指在康复人员、治疗家的影响下,借助信仰或信念的影响力以使心理疾病康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应该承认,人类早期的治疗只有顺势治疗和信仰治疗两种方式,只是那时的信仰治疗没有现在这么理论化罢了。
      信仰治疗与宗教的影响密不可分,在某种程度上讲,信仰疗法若不是从宗教中汲取精神资源和智慧,就不能算是信仰疗法。英国瓦伊金出版公司出版的权威工具书《心理学词典》一书的编著者阿瑟·S.雷伯教授认为,在绝大多数心理治疗所取得的积极结果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信仰或信念的影响取得的。可见,这位心理学大师给了信仰疗法多么高的评价。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医生是圣器的守护者”,“是替上帝工作的人”。这充分说明无论是心理治疗还是躯体治疗都具有信仰渗透的作用,具有影响人灵性的特征。
      提到宗教,无信仰的民族总会有许多不正确甚至是浅薄无知的看法。无论你是否有宗教信仰,但有一点你必须承认,宗教对人类历史及人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力要比政治、军事、哲学大得多。
      那么,信仰到底是通过什么途径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呢?借助信仰的影响力又是怎样起到治疗心理疾病的作用呢?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当中都有极为丰富的智慧资源和伦理资源,这些丰富的智慧资源和伦理资源可以给人的心灵以巨大的启迪,唤起人的善行,提高人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减少和避免人际冲突。其次,信仰总能从超世俗的境界看待问题,这样,借助信仰的影响力,我们就可以做到精神上的登高远眺,从而避免受世俗的功名利禄、邪情私欲、得失背逆的影响,保持心灵的高度宁静。另外,宗教信仰都解决了终极问题,给生命以彻底的答案,所以,通过信仰的影响力,我们便能懂得人生的络极目标,人生也就有了真正的期待和盼望。
      在谈到信仰的作用时,英国著名学者詹姆土·里德(lames Reid)认为,信仰可以给人三样东西:一、可以给人的生活一个永恒的总目标,从而凝聚起人的所有力量,实现人的内在统一;二、可以唤起人真正的爱心,使人实现从爱自己向爱别人转变,三、给人解决困难以超世俗的能力。
      近几年来,一些神经科学家开始着手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提示信仰对人心理影响的内在生理机制。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乔恩-卡尔·苏维塔教授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受信仰影响的人进行脑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的研究者,他在研究中发现,人在受正确的信仰影响后,脑功能会发生奇妙的变成,脑的整体代谢水平比没有信仰之前会明显增高。苏维塔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受信仰影响之后而怀着热情与希望的人脑内释放内啡肽(天然的安慰剂)总量明显高于一般人,而且释放内啡肽的脑区更多——包括涉及高层次认知的脑区前扣带回、前额叶。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迪恩·哈欺教授在《上帝的基因》一书中认为,控制信念的神经传导物质与控制情绪的神经传导物质是相同的,例如,一种叫VMAT2的基因变种可能与巨大的热情有关联。VMAT2似乎控制着大脑中一元胺(一元胺包括5-HT和DA)的活动。由此可见,信仰对人的影响是多么的复杂和深远,它不但影响着人的精神,影响着人的心理,也影响着人的脑生物特性。苏维塔与哈默等人的研究报告刊登在英国的《新科学家》周刊2006年1月28日第一期上。他们的研究在神经科学界和神学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信仰疗法的治疗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一、系统评估案主心理疾病是否与错误的人生信念有直接关联。假如有,则可以介入信仰治疗;假如没有,则不宜生硬地介入信仰治疗。
      二、充分了解案主原有的信念系统(Belief Systems)形成的过程以及它是如何影响案主的行为的。
      三、进行新的信仰导入,以纠正案主的错误信念。这一阶段主要是给案主指明人生的终极方向,或给案主以信心、以盼望。
      四、评估疗效,调整治疗策略或方法。
信仰治疗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治疗者在实施治疗时切不可操之过急,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另外,在进行信仰导八时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在真诚和爱心中将正确的对人生育积极意义的信仰有针对性地导入患者的内心。
治疗案例
      孙女士是广东肇庆市一家银行的职员,三年前她被诊断患有情感型精神分裂症。经过一年多的治疗之后,孙女士的情感分裂症的症状基本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她的症状缓解之后,她便开始抱怨自己的母亲,甚至仇视自己的母亲。孙女士顽固地认为,自己婚姻的失败是自己的个性造成的,而自己的个性缺陷是母亲造成的,是母亲的完美主义制造了她的完美主义。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孙女士天天在家里折腾她母亲,她一会儿辱骂母亲,一会儿要母亲向她道歉,一会儿又要母亲给她买不该买的东西。她母亲被她折腾得死去活来。在这种情况下,孙女士的姐姐为她请来心理医生,希望医生能将她妹妹从病态的仇恨中解救出来。
      医生在详细了解了孙女士的情况后认为,孙女士的仇恨是从她的绝望心理发出来的,婚姻的失败、事业的不顺,人际关系的不和,加上自己患精神病住精神病院的痛苦经历,这一切都毁灭了她对生活的希望,加重了她的绝望情绪。所以,医生打算对她实施信仰治疗,重新唤起她对生活的希望。
      医生在对孙女士的首次治疗中向她询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假如她想得到真正的幸福,她觉得自己首先应该拥有哪些东西?孙女士回答说,她最需要拥有的东西是很多很多钱、很多很多人的羡慕和一个永远能够忠于自己的丈夫。医生又问孙女士,她何时才能拥有这些她想拥有的东西?孙女士回答说她不知道。医生据此了解到,孙女士的价值体系是彻头彻尾世俗化了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的核心就是“对能见界的占有”。
      医生了解了孙女士的价值体系后,开始对她进行信仰导入。医生先给孙女士讲述了诺贝尔奖得主特蕾莎修女的故事,通过特蕾莎修女的故事告诉她这么一个道理:人在没有金钱、没有别人羡慕和没有忠诚的丈夫的前提下也会拥有真正的幸福,幸福的前提是内心要有爱,是向更多的人付出爱而不是向更多的人索取爱。孙女士听了特蕾莎修女的故事之后向医生表示,自己不可能当修女,也成不了特蕾莎,所以特蕾莎的修女的故事对她毫无借鉴意义。针对这种情况,医生又给她讲了洛克菲勒的故事,告诉她人有了巨大的财富,有了众人的羡慕,有了忠诚于自己的爱人,再加上有爱,有信仰,就更加完美了。孙女士对洛克菲勒的故事非常感兴趣。医生抓住这一机会,将一本中文译本《洛克菲勒传》借给孙女士,并建议她认真阅读这本有价值的书,一个月之后,孙女士读完这本书.并向医生汇报她的读后感。她对医生说,洛克菲勒完全不同于她以前所知道的一切商人和名人,洛克菲勒不仅是巨富,是名人,更是一个充满慈爱和博大胸怀的人。医生问孙女士,说洛克菲勒巨大的财富和影响力是他通过奋斗得来的,但他的慈爱与博大胸怀又是从何而来?孙女士说这是因为他是犹太人。医生抓住这一时机,向孙女士讲述了世界上最独特的民族,被称为“圣经民族”的犹太民族的历史,以及他们与信仰的关系。孙女士听了眼界大开,她开始对宗教信仰有了新的认识。孙女士虽然觉得医生说的有道理,但她对信仰存在的根据始终持怀疑态度。针对孙女士对信仰存在根据的疑虑,医生对她进行了长达六次的交谈,医生的谈话在围绕一个中心——“信仰的根据只有在信仰的过程中方能显露出来,正像爱的根据只有在相爱的过程中显现一样。”经过反复不断地信仰导入,孙女士开始对信仰有了热情。此时,医生引导她尝试着原谅她的母亲,用行动爱她的母亲。孙女士在履行医生的建议时发现,她越是能原谅自己的母亲,她的情绪状态就越好。她由对母亲的宽恕中看到了爱的神奇力量。后来,孙女士和母亲的矛盾完全化解了。她如今已是一个有信仰的能够充分感受幸福的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