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人物 |女儿眼中的戏剧大师黄佐临 :“不工作,活着干什么?”

 街心舞苑 2019-04-17

【纪实】黄佐临 大师

黄佐临(1906.10.241994.6.1) ,祖籍广东番禺,生于天津。我国著名的戏剧,电影艺术家,导演。在近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共导演了话剧、电影百余部;创造性地提出了“写意戏剧观”,倡导创立中国当代的、民族的、科学的演剧体系;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格鲁托夫斯基等戏剧流派介绍给中国戏剧工作者,培养了大批戏剧、电影工作者;参与创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先后担任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长达四十四年。1988年获中国话剧研究所颁发的振兴话剧导演奖(终身奖)。

黄佐临

黄佐临,19061024日生于天津一个洋行职员家庭。1917年进天津新学书院,1925年毕业后留学英国。在进伯明翰大学商科学习期间,参加了宣讲“五卅”运动的社会活动。1926年他导演了自编的幽默短剧《东一西》和《中国茶》,在晚会上演出后,引起强烈反响,有人说有些萧伯纳的味道,建议把剧本寄给萧伯纳一阅。萧伯纳回信热情地鼓励黄佐临“必须依赖本人的自我生命,独创一格”。从此开始涉足戏剧。

1929年回国后,黄佐临曾任天津亚细亚火油公司高级职员。同时在天津新书学院、南开大学任教,开设了“萧伯纳研究黄佐临”和“狄更斯小说”两门课程,并在国内一些中英文报刊上发表文章和译作。

1935年再次赴英国留学,在剑桥大学研究莎士比亚。同时在伦敦戏剧学馆学习导演。这一时期,黄佐临接触了问世未久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读到布莱希特的推崇中国戏曲的文章《中国戏曲中的陌生化效果》,影响了其后对戏剧的求新探索,成为了他的话剧民族化的动力。

1937年抗战爆发,黄佐临回国。在重庆国立戏剧学校任教,排练课选了田汉改编的《阿Q正传》,这是他在国内导演的第一个戏。1940年,黄佐临来到上海,参加了进步剧团上海剧艺社,导演了《小城故事》、《圆谎记》和《边城故事》。1942年,以“齐心合力,埋头苦干”为信约,与黄宗江、石挥等人创办了“苦干剧团”,后改为“苦干戏剧修养学院”,导演了《梁上君子》、《夜店》、《金小玉》、《林冲》等不同风格的话剧。1946年,黄佐临为复社后的上海剧艺社导演了陈白尘的《升官图》,获得成功。演出采取闹剧样式,演员造型漫画化,全剧以泼辣的夸张,多变的节奏,表现了当时统治者的丑恶群像。

1946年,黄佐临参与创建文华影片公司,之后作为电影编导,开始涉足电影领域。他执导第一部影片是讽刺喜剧片《假凤虚凰》,用浓烈的喜剧表现手法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盛行欺骗风气。他还将该片译成英语,制成中国第一部英语拷贝,输出国外。后又导演《夜店》、《腐蚀》等影片。

1949年,黄佐临改编并导演了影片《表》,该片一改以往传统的表现手法,别具一格。在演员的选用上,使用了非职业演员和没有名气的演员,其中还有孤儿院的孤儿,街头流浪儿,这在当时的中国电影界都可称得上是首屈一指。该片被法国电影史学家萨杜尔列为世界电影通史中为数不多的中国名片之一。

1950年,黄佐临调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先后担任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兼上海电影局顾问,同时从事戏剧、电影导演。他导演的影片有《布谷鸟又叫了》、《黄浦江的故事》等。1980年他曾将话剧《陈毅市长》搬上银幕,任总导演。该片创意新颖,节秦流畅,尤其是对陈毅的塑造,到位准确并有亲切感。此片获文化部1981年优秀影片奖。

上海解放前夕,他积极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剧影协会。他关注时代需求,关心人民生活,是一位以排演优秀现代戏而著称的艺术家,又是一位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师,是善于变革舞台样式的一位高手。黄佐临不仅在艺术上卓有成绩,理论上他也很有研究。他在1962年发表的《漫谈〈戏剧观〉》一文,对中国戏剧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倡导的“写意戏剧观”,汲取了以“梅、史、布”三位大师代表的戏剧精髓,力求创造能具有中国气派、民族风格的戏剧样式。

黄佐临在近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格鲁托夫斯基等戏剧流派介绍给中国戏剧工作者,共导演了话剧、电影百余部,并培养了大批戏剧、电影工作者。

做人要做得很真实

2016年是我国著名戏剧艺术家、电影艺术家、导演黄佐临先生的110周年诞辰。作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创始人之一,黄佐临为上海乃至全国的话剧事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黄海芹记得,黄佐临暮年排练《家》,“他那时很老了,从剧院走回我们家蛮近的,他有时候都走不回来,要到路边上歇一歇,是过路的老百姓把他送回来。我们不理解,‘爸爸,您不是小青年了,干嘛这样拼?’他常常不理我们,然后轻轻嘀咕一句,‘不工作,活着干什么?’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态度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经常有人问黄海芹,“你们在家谈戏剧吗?”黄海芹坦言,“我真是很为难,我们家没有怎么谈戏剧,只是大家看了以后说,‘我喜欢这个’‘我不喜欢那个’,爸爸培养我们最重要的一点——做人要做得很真实。他对我们没有任何限制,根据孩子的个性自由去发展。每个周六是大家最怀念的时候,因为我们五个孩子可以从不同角度,说自己想说的话,爸爸就笑咪咪地在旁边听。小时候,我说喜欢心理学,第二天我的桌子上就会出现巴甫洛夫的书。我妹妹小时候功课跟不上,爸爸从来没有责备她,还请家庭教师教她学钢琴。他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来引导。18岁,我考上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爸爸对我说过一句话,‘你学学气功’,18岁的我不懂学气功干什么。到了50多岁,我忽然想起这句话,泪流满面。过了50岁的我懂了,艺术这条路非常难走,不学点气功,根本坚持不下来。”

《导演的话》 黄佐临 著

创新与传承兼收并举

早在1962年,黄佐临就提出写意戏剧观的主张,他拒绝把西方文艺理论和理念当成艺术圣经,试图找到斯坦尼斯夫斯基、布莱希特和梅兰芳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探索其互相融合的可能,并在1963年编导《急流勇进》,1979年导演了《伽利略传》,1987年导演了《中国梦》,对写意戏剧观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实践。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吕凉表示,“在文艺创作不断强调创新,呼唤对本民族文化进行传承的当下,我们同样希望能以不断打破自我,不断兼容并蓄的态度,来继承黄老院长在艺术创作上的这种精神。”

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看来,“把黄佐临作品《急流勇进》《陈毅市长》《中国梦》以及到生命最后时候排的《闹钟》串联起来,他的戏剧活动始终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并一直孜孜不倦追求戏剧样式的创新,这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黄佐临曾说过,文艺工作者必须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运用自己的敏锐感觉反映大众生活,以启示人生和社会的正确关系,尽力避免知识分子的优越感、教条感。朴素的,自然的,明确的,健康的,有血有肉的,健康的,带泥土信息的才是真正的文艺工作者。这段话给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艺术总监陈雨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排戏或是拍电影,黄佐临先生自觉地以人民大众为中心进行创作,我们要继承佐临先生老一辈艺术家不求名、不求利的传统,做真正献身于话剧的艺术工作者,创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我们这个城市的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