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城子:时间虽短,却是一个历史时刻 | 鉴碟

 lylla 2019-04-17






换言之,这是一张非常杰出的唱片。杰出的根本,就是它的价值远远跃出通常“一张唱片”的范畴之外。《江城子》是一部真正的杰作,也是一部真正感人的作品,NCPA Classics差不多在第一时间将它带到听者面前,且以高品质呈现,乐迷实在应当加以重视。同样因此,我们也当忽略其他的一些“问题”,譬如依照通常的标准,这张唱片的性价比不高。整套唱片都围绕《江城子》这部新作,而作品的演奏时间只有20多分钟。除了全曲的演奏(现场录音)之外,我们还能听到作曲家示范演唱其中部分段落的音频;以及在CD的部分之外,另有一张DVD记录演出的实况,作曲家在首演之前的讲话也收入其中。如果我们希望从这款录音收获一份“陈其钢作品选集”,那将是无法实现的,确实只有《江城子》一首。可围绕这首新作,如此“大动干戈”又绝对是值得的。


差不多每个时代的人,都会希望有当代杰出的艺术创作问世。但同样,无论在哪个时代,此类作品都相当罕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陆陆续续看到有人讨论,时下无论严肃音乐,还是新编戏曲的创作,都常常陷入一个仿佛“初演即终演”的困局。纵然不是那样绝对,可平心而论,作为受众的我们听过一部新作之后,通常会有几分期望和它再相见?单纯归因于听众的接受程度低,恐怕是违背事实的。京剧名家裴艳玲曾一针见血地提出:你家哪个孩子要学戏,你是用某新版《游园惊梦》给她开蒙,还是用梅兰芳的版本给她开蒙?艺术规律是不容违背的,这样的规律在传统之中体现。因此创新的分寸,作曲家们实在需要谨慎地把握。


陈其钢的风格通常被认为是偏向传统,作曲家本人却表示,不必划分什么保守与当代,民族与西方,他仅仅是在创作中本色地体现他自己。从结果来看,这样的本色也完完全全回到了艺术创作的某种规律和本质之中。《江城子》是以苏轼著名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为文本创作的。陈其钢一方面并不局限于原词的意境,而是抓住作品兴发感动的力量,乘古人之风遨游于自己的一片创作天地;另一方面,作曲家又极深地探索了原作提出之生死、离别的主题,其勇气之壮大、表现力之深刻,都使之成为一部真正极为感人的作品。陈其钢有他自己的风格,和人们可能想象的对于古诗词的“吟诵”,或依照某种唱腔(如昆曲的唱腔)的歌咏式的表达,都截然不同。作曲家有很多了不起的笔墨,但在我看来最顶尖之处在于两点:其一,他不滥用民族风,却真正深谙戏曲的很多精髓,再将其化入自己的创作;其二,音乐风格始终表现为高度的简洁和自然,千锤百炼而无任何故弄玄虚之处。


《江城子》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视频


由作品之精彩出发,就不能不大赞演绎阵容的精彩表现。《江城子》的简洁在于音乐形象的锤炼与不蔓不枝,可就演绎难度而言,独唱、合唱与乐队都面临很高的挑战。这方面,国家大剧院乐团与合唱团的表现都非常优秀,用伯恩斯坦的话说,其杰出是因为出色地刻画出作品的精神。技巧的高难度并未构成一种缠累,合唱部分面对极为繁复的技巧的同时,其真挚的音乐表现总会让人难忘。对一部新作而言,“首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针对原作看似简练,实则不同部分盘根错节的结构特质,指挥吕嘉、合唱指挥焦淼各自表现的控制力,乐队与合唱团的素质与敬业精神,可说是不显山露水,却让人回味不尽。《江城子》确实是国际化的创作而不局限于中国风,但如此精致地处理中文唱词部分,又非西方著名合唱团所能达到。至于独唱者孟萌,她是作曲家的御用女高音,种种耳提面命不在话下。


日后,《江城子》当会不断地活在舞台和录音室中,但这次的首录版本,总是未来演绎者们重要的参照吧。于是整套唱片都围绕该作,不添加其他作品推高性价比的做法,也是由于新作本身当之无愧,此时(问世之际)就是需要成为完全的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