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之间看了《司马懿》受益颇深,提炼几段算是分享。 “聪明不是错,但是处处表现得比别人聪明,就显得有点愚蠢。” 司马懿是个天才,和大部分天才一样,都有傲娇的品质,不过貌似傲娇很不受待见,比如唐伯虎(最后裸奔了),比如左宗棠(见人就骂曾国藩),比如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反正我的理解,有才的人傲娇了不好(没才的更不用说了)。所以司马懿傲娇好不好呢?答案肯定不好,不过司马懿很幸运,在他幼年的时候,就被傲娇的锋芒毕露,来了当头一棒。由于司马懿太跩了,同学周某想弄死他(你没听错,原话就是:我要弄死他),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夜,周某拿着一把菜刀奔着司马懿的宿舍去了,万幸的是司马懿的老师拦住了周某,好说歹说,这事儿就算过去了。后来司马懿知道了这事,让它明白:锋芒毕露不是好事,人要学会低调。 “论演员的修养”。 如果当时有奥斯卡小金人的话,必须得给司马懿颁发一个,因为其为了拒绝曹操的招募,竟然装病。对于一个"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的人来说,最痛恨的就是被骗,司马懿为了骗过曹操,装了7年的病,你说他不当影帝谁当?可见想成为一个大人物,演点戏是必修课啊。顺便提一句曹丕也是当时的影帝,曹丕逼汉献帝禅位靠的就是演技,当然司马懿是靠努力的演技,曹丕是靠天赋的演技。 "只劝一次原则"。 曹操在世的时候司马懿劝谏过,但是他秉承着好坏不说第二遍的原则,我只劝一次,爱听不听,此时的司马懿势单力薄,人微言轻,加上他也没打算说动曹操,只是表现出我还该说的都说了,您别以后出事了怪我就行。曹丕执政的时候,司马懿依然如此,曹叡执政也不变。不管是否出于衷心,司马懿该说的都说,不该说的绝口不提,孔子说:谨言慎行。司马懿做到了极致。劝谏是门艺术,对于聪明人来说劝一次就够了,对于愚蠢人来说,劝几次他也不会听,不如学学司马懿。有人说我多劝几次还能死人不成?那你就搜搜“霍性是怎么死的”。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别小看这句话,司马懿用这句话打败了那个时代所有的对手。耗死了曹操、曹丕、曹叡(变成了四朝元老),耗死了荀彧、荀攸、贾谊(老一辈智囊团),耗死了曹真、曹休(曹丕那界军事大佬),耗死了诸葛亮(诸葛亮都能败给司马懿),最终封顶。如果司马懿身体不好,早早见阎王,估计就没有后面的晋朝。话说曹操是病死的,他不让华佗给他治病,曹丕曹叡是身体被掏空,曹真曹正打败仗回家气死了,荀彧荀攸跟曹操对着干被赐死了,诸葛亮操劳过度被耗死了。可见身体好的前提是心胸要豁达,别被一点小事把自己整的跟世界都欠你似的,诸葛亮要不是为了统一大业,殚精竭虑,多培养一些蜀国的精锐力量,未来还真说不准。 “打不过就跑,跑不动就守,守不动接着跑。” 司马懿这辈子没吃过败仗(败给他老婆除外),即使对手是诸葛亮。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司马懿知道自己的短处,绝对不拿短处和别人比长处。诸葛亮五次出征,被司马懿五次防守耗死了。不管诸葛亮在外面怎么骂阵,司马懿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坚守不出,诸葛亮久攻不下,长途跋涉、背井离乡、弹药不足、粮食短缺,每次不得以都退兵。当然诸葛亮最后一次是准备最充足的一次,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寿命,死在征途的路上。哦,我的寿命也是我的长处,我吃嘛嘛香,身体倍棒,您老人家殚精竭虑,任劳任怨的,我十分佩服,可结果不还是挂了? “不懂政治学的人,做不了大佬”。 不光司马懿会政治,诸葛亮也会,而且以死人的代价来换取政治资本,这两个人都不是善茬。先说说诸葛亮,刘备死后托孤两人:诸葛亮、李严,李严有个朋友叫孟达在魏国任职,本打算投敌给蜀国,因为他觉得不得志,于是送信给诸葛亮和李严,李严非常开心因为有了孟达的加入,自己的队伍会逐渐壮大,而诸葛亮不希望自己的权利被分流,于是使用诡计将孟达投敌的信息透露给了司马懿,司马懿多么聪明的人,能看不出来是诸葛亮故意泄露的么?可是司马懿也必须被诸葛亮利用,于是孟达被杀,李严势力被削弱,最终导致其灭亡,诸葛亮最后权利至上。诸葛亮成功使用了一个技:借刀杀人。 再来说说司马懿,司马懿刚开始主管军队的时候,张郃不服,处处跟他作对。再一次把诸葛亮逼退后,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诸葛亮队伍。诸葛亮说过:“善胜者不败,善败者不亡”,所以诸葛亮退兵并不是败兵,谁追击诸葛亮的退兵必死无疑,因为诸葛亮会设下埋伏,并且伏兵有诸葛连弩的配备,正好克对方的骑兵(一般追击都是骑兵)。司马懿自然是知道张郃此去必死无疑,但是仍然派张郃追击,目的就是为了扫清一切障碍。为了手里的权利,却让他人送死,政治真的不好玩。可见,政治是本厚黑学,不值得大家学习,但是要成为一个历史人物,坐上历史大人物的一个位置,估计也是必修课。 “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 杨修之死,大家应该都听过,把曹操的心思捕捉的滴水不漏,竟然都能猜出来曹操下一步会干什么,聪明吧?结果呢?死了,被曹操杀了,罪名:擅自揣摩魏王心意者死,这个罪名足够了。试问这历史上哪个大臣不揣摩圣意?为什么杨修得死?关键在于其他人看透不说透,没人知道你看透。而杨修竟然大大咧咧的出来对曹操说:看吧~你想什么我都知道,我聪明吧!这不是聪明,这是智商低的严重表现。司马懿也能看透,人家不说,不说就没人知道你是否看透,也就是看不透喽! “三国是三个人玩的游戏” 关羽水淹七军,跟曹操结下了梁子,曹操想报复,结果司马懿出来说:“大王别忘了东南部还有个东吴”,当时孙权把刘备恨得牙痒痒,这个时候曹操和孙权联合出击,最终关羽败走麦城,死于孙权的刀下。所以,关羽的死也有司马懿的一份功劳。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敌人,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既然是多人游戏,就要学会利用游戏的规则。 “如果有一堆人想死别拦着,如果一堆人死了一个,其他人就不用你拦了” 司马懿刚开始接受军队大权和诸葛亮干上了,司马懿选择龟缩不出,诸葛亮天天在门口破口大骂,祖宗十八代的都是小事儿,于是魏国的将军和士兵不乐意了,人家都骂到祖宗头上了,你还不出去跟诸葛亮干一仗?司马懿深知平原阵地战不是诸葛亮的对手,更何况诸葛亮还有出神入化的八卦阵,但是大家都被逼急了,不出站貌似是镇不住场了,怎么办?于是,在大家劝谏的时候,司马懿说:出战。大家都以为听错了,再次确认,结果还是“出战”,这司马懿前后180大转弯,葫芦里是卖的什么药呢?最终魏军大败,退回城内,继续龟缩不出,不管诸葛亮怎么骂阵,再没人请战了。总结一句话:“不撞南墙不回头”,司马懿等的就是你回头。 “如果对手是个疯子,你不需要跟他计较” 曹叡死后,汉少帝被托付给司马懿和曹爽,曹爽人如其名,怎么爽怎么来,觉得自己是宗亲又是托孤大臣,可以为所欲为,司马懿这时选择了低调隐忍。结果没了司马懿牵制的曹爽,几近疯狂,把皇宫当自己家,把皇宫的乐器搬回来,乐师请回家,舞女带回家,甚至连曹叡的妃子也抱到怀里。大臣们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此时大家躲曹爽都跟躲瘟疫似的。最终司马懿装病一段时间后,趁着曹爽一干人等出游,把曹爽灭了,自此司马懿走上了顶峰,为后来自己孙子登基铺平了道路。 通过司马懿的隐忍,我们看到了他的可怕,通过司马懿的战术,我们看到了他的狡猾,通过司马懿的一击必杀,我们看到了他的残酷。他就像一个猎手,在等待机会的期间默默无闻,在猎物出现的时候一击必杀。司马懿并不是天生谋反的心,谋反也是被逼的,司马懿告诉我们:“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礼让三分,人再犯我,我还一针,人还犯我,斩草除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