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到底是几进城? 说薛宝钗十四五岁才来到京城荣国府,绝对是个天大的笑话。 薛宝钗进京干什么?最堂皇的理由是去参加竞选,成为才人或者赞善,成为公主或郡主入学的陪侍。 问题也就来了,公主郡主小小年纪读书,要这么大年龄的陪侍干什么?而这陪侍应当就是伴读之人了,在年龄上不一定要说是差不多一样大小,但是这个伴读之人的年龄也不能太大吧。又不是陪嫁。看宝玉的陪侍茗烟,也就跟他年龄差不多吧。薛宝钗十四五岁,竟也报名要去宫当那些个小小主的伴读,也就真的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所以,说宝钗十岁左右进的京城,似乎才是较为科学的说法。 如果这还只是建立在推理上的空中楼阁,那么《红楼梦》第三回的倒数一二段,则就说明了宝钗进京的时间与黛玉进京的时间,实则相差不了多少时日。估计顶多也就相差个半年左右吧。 第三回那最后一段开头二字,写上的分明是“次早”一词,也就是承接上一段大家叙了一晚这个时间段。对于如此之关键字眼,我们怎么能够置若罔闻呢?为什么要主观臆断地说是有错讹呢?这也实则是滑天下之大稽。 这天一早,大家起床省过贾母,到王夫人房间里,就得知了宝钗要进京的消息。但是这个时候黛玉并不知道宝钗是谁?不知原委。假设黛玉已经在贾府住了个四五年,薛府来信了,黛玉还不知道薛宝钗,还不知道薛家与贾府的原委,她也就真的是个白痴了。林黛玉是白痴吗?显然不是。这此早一词就不是虚指。 林黛玉进贾府第二天就收到信,闻得薛府上下一干人要来,加上行程得时日,加上薛蟠胡作非为的影响,宝钗到达贾府也就顶多比黛玉迟半年。这也就是宝钗紧随黛玉进京的硬证据了。 宝钗来得如此迅速,也正是王夫人的安排,作者良苦用心地交代,我们真的不能置若罔闻,更不能怀疑其文字的真实性。 因为这一细节更有利表现出宝黛钗三人之间感情纠葛的主题,及其贾府为之而产生的争斗。贾母让林黛玉来了,王夫人又怎会不立马修书一封让薛宝钗来。这一点我上文已经交代过。 而持“黛玉早宝钗四五年进京”这一观点人士的硬的证据是:宝玉说:“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宝钗)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 但是这能够成为证据吗?此话中最有力的一句话也就是“他是才来的”。但是宝玉这话科学吗?薛宝钗真的是才来的吗? 秦可卿病、死之前,薛宝钗就来了;贾元春省亲之前,薛宝钗就来了。而这两件事情发生所持续的时间差不多也有一年吧。这还是最保守的算法,有人估计秦可卿从病到死,就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宝玉说他(宝钗)是才来的,也就真的是睁眼说瞎话了。 那么宝玉为何要如此瞎说,显然是为了安慰林黛玉。贾宝玉有意缩短其与宝钗结识的时间,也就更加能够宽慰黛玉。在爱情面前,美丽的谎言从来屡试不爽。 最后说一下具体年龄,大家似乎公认黛玉6岁左右进贾府,且宝玉大黛玉一两岁,而宝钗也大宝玉两三岁的样子,所以我的推测是,薛宝钗10岁左右就进了京城。 宝钗进京,醉翁之意不在酒 黛玉前脚踏进贾府,后脚还没有站稳,就闻得宝钗进京,跟随得如此紧密,也真是醉了。
由此观之,不由得人不大胆揣测一下:这是薛府的阴谋,有意而为之。因为他薛府怕什么呢?那“护官符”可是早就在民间流传,薛府干坏事,有底气。 薛蟠此番话语,除了道明了薛姨妈对他早有交代与暗示之外,更道明了他们自开始进京来一切行动的根本。
也不是说王夫人一开始就是想宝钗嫁给宝玉,但是二大美女不分先后,都来到贾府,也就不会使得某位近水楼台先得月而占尽先机。通过考察,林黛玉在王夫人那里很快就被淘汰出局。林如海都死了,王夫人还要林黛玉有何用,何况贾敏当初在家的大小姐气派,也可能是王夫人的心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