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城头山古城遗址,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徒步者的收藏 2019-04-17
一激动就去了趟城头山遗址,这个遗址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澧阳平原上,我知道澧县,是因为首先知道这里有个超过6000年的古城遗址,堪称迄今为止考古发现中国古代最早的、带有城墙和护城河防御性城池。自从我学习考古学五年来,一直梦想看看城头山,没想到真的变成了现实。
从城头山古城遗址,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这是城头山遗址正式考古发掘前的航拍照片,清晰的护城河和城池内的现代稻田和房子等小型建筑,这里需要说一句,即便是不懂考古的人看了这张照片,也会认为这里头肯定不简单、肯定有故事。

实际上,城头山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刚刚被发现时,护城河并没有这么完整,大部分护城河都被掩埋了,只有一小段还有水,根本看不到护城河的形状,包括发现者澧县文物部门曹传松同志在内的考古学家,起初没有认为它是一个古城,而推测可能是一个楚国大墓。直到红箭头所示的探沟横切了古城墙,才认为可能是一座古城,然后发现并清理出了护城河,才有了这样的航拍图。

从城头山古城遗址,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城头山博物馆外墙很有特色,土黄色的外墙刻画有水流冲刷的痕迹,一眼看去就知道她在诉说一个古城的沧桑历史,右上角的15颗稻米印痕,表明了这里是人工栽培稻米的发源地之一。

说到野生稻和人工栽培稻,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野生稻是自然脱粒,不宜采摘,想必甚至2万多年前的古人在经历了几千年的野生稻采摘过程中,慢慢发现了有些野生稻的稻米颗粒不是很容易脱落,可以拔起拿回去慢慢的手工脱粒,说不定又经过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古人慢慢的发现这种不宜脱粒的稻谷再长出来的稻米还是不宜脱粒,于是人们就慢慢的学会了有意识、主动的去种植这样的稻米,农作物“育种”就这么在朦胧之中就算开始了,经过考古学家的考古认定,这个过程发生在距今12000年左右甚至更早一些,这比从前考古学界认为印度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历史恨不能早了至少8000年。

到现在我们早已经知道,人工栽培稻颗粒大、需要人工脱粒、产量高,当然从严肃的考古学角度看,研究这东西历史的,不仅仅感官这么简单,还有碳十四年代测定,那么如果年代太久,稻米严重碳化甚至完全不存在了,还怎么测定年代呢,科学还有办法,就是散落在泥土中的植硅体呢。


从城头山古城遗址,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博物馆内的城头山古城模型,近似于圆形的城墙有三个城门,南门是陆路通道、东门是走船的、北门是取水的,各有分工。一个古代文化遗址,可能需要我们后人研究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随便说一件事,就够考古学家琢磨狠多年,比如城头山这个古城,为什么没有西门呢,是古人觉得没有必要?还是当时的地理气候环境不允许?还是来自于西边的强敌或者竞争部落比较强大?
从城头山古城遗址,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这是一段城墙刨面,最右侧的是第一期工程,那时候的城墙只有2-3米宽,不到2米高,距今6300年前后,随后的大约1000年时间里,城墙向左(城内方向),分为四期不断的加高、加厚,说明了或许是澧阳平原人口不断增多,部落之间争斗与日俱增、或许是防止水患的需要。

那么问题又来了,扩建城墙为什么向内,而不是向外呢?或许早挖了护城河,把自己的地盘给限制住了,或者这个部落的族人比较gentleman、比较绅士,不愿跟其他的部落去竞争、去争斗?也或许争斗了,但是斗不过人家,只能筑城而居了...,远古没有文字真麻烦,让我们后人挠破头皮,有些事也想不明白。
从城头山古城遗址,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在第一期城墙的下面,考古学家还清理出了一块因为城墙修建而保留下来的古代远古稻田,从地层的迭压关系上,我们不懂考古学的人也知道,稻田的历史肯定比城墙建设要早,而且我们还能想到,在城墙修建以前,城头山古人的稻田面积是比较的大的,后来为什么舍弃了一部分稻田要修建城池呢?

从城头山古城遗址,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这是一个保留下来的考古工地,我们仔细数了一下,红框内是一个很不错的六室两厅的豪华住所,白线是城里的两条道路,目测一条道路至少3米宽、另一条也有2米多宽,无论是房子布局还是道路布局,都非常的规整、相交的都是直角,坐南朝北,这时候我灵机一动,对电力的朋友们讲:瞧,城头山在6000年那时候,就有发策部建设部了,大家伙一阵哈哈...。

还留下一个问题,那时候的古人为什么要规划和建设3米宽的道路呢?

从城头山古城遗址,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我这么喜欢玉器的人,当然不会放过欣赏城头山玉器的这个机会,右上角的玉玦,看上去更像和田玉,这个作为耳饰的玉玦,虽然没有比城头山遗址还要早2000年、距今8000年的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玉玦做工更规整、更漂亮,但是出土于长江流域,也算是奇迹了。

从城头山古城遗址,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这是一个陶器的盖子,目测直径有25厘米多,这么漂亮、周边这么圆,我觉得那时候应该是用轮盘做的了,但是没有看到有轮盘工具的出土。

在博物馆我还亲眼目睹了,在城头山遗址的1000年延续期间,城头山古人在陶器方面的进展,非常的明显,早期的陶器,淘沙比较粗、烧制温度也低一些;后期的陶器,明显有白陶的特征、更加的漂亮、陶体表面更加的细腻、纹饰也更加的艺术性,甚至看到了一件小陶器,已经接近于比城头山遗址晚了一些的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著名的蛋壳陶了。

从城头山古城遗址,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已经出现了文字性刻符,这是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更多阅读...


综合城头山遗址的考察,使我对中国考古学界达成共识的一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句话是: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