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唯我英才 2019-04-17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北京人孩子最喜欢的糖葫芦,被小贩摆出很诱人的造型。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卖大力丸的人。醋钵一般大的拳头,门板一样宽厚的胸膛,大声吆喝,唾沫星子飞舞,“嗨嗨嗨”运气连连,无非最终是要推销自己的大力丸。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纺棉花。纺花是旧事女性必备的技能。纺车转动, 一根细细的线,就从女人手中的花布鸡子吐了出来。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富隆寺鸟市,一位老人在逗鸟。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古玩店里的学徒们在跟掌柜学习字画鉴定。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迎亲的队伍,场面不大,是个普通人家。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剪纸店。到了春节,老北京家家都有贴窗花的风俗。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街头剃头摊。从前的剃头担子一边是板凳与工具箱,一边是烧热水的火炉,因此就有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说法。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老艺人在教小孩子剪纸技术。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两个年轻人在专注地下象棋,他们都戴着时兴的瓜皮帽。《 竹枝词》有云:“瓜皮小帽趁时新,金锦镶边窄又匀。”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琉璃厂的一家古书店的年轻掌柜正在临帖。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琉璃厂的字画摊。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卖挂拉枣的老人。深秋时节,把摘下的枣子,用铁钎子从枣蒂部将枣核顶出去, 再用绳子从孔中穿过,一挂一挂地吊在屋檐下晾干。所以得名“挂拉枣”。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卖鸡毛掸子的年轻人。鸡毛掸子既是打扫灰尘的神器,也是小孩子的克星。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卖烧酒的老人。从前的人家很少买得起瓶装酒,基本上都买这种散装的老烧酒。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卖杂粮的小店。那时的粮食都是纯天然无污染的。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盲人乐者,走街串巷,靠卖曲为生。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木偶戏不单小孩喜欢,大人也看得津津有味。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拉洋车的年轻车夫,靠一双铁脚板讨生活。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捏面人的手艺人。有首儿歌这样唱:捏面人老爷爷本领大, 捏出的面人顶呱呱。捏一个猪八戒吃西瓜, 捏一个唐僧骑大马, 捏一个沙和尚挑着箩, 捏个孙猴子把金箍棒儿耍。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齐白石先生的全家福。他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前门的小胡同,商铺林立,店门前挂着各式各样的招幌招揽生意。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清早遛鸟的老人,走累了,就坐在树下歇息片刻,还不忘看着自己心爱的小鸟。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清真王记小吃摊。单看炉灶就知道是家有些年头的老字号。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全聚德的师傅在炭火上烤鸭子。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在街头一边看书,一边等生意的算命先生。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耍耗子的手艺似乎已经失传了。 小白鼠在主人的调遣下,表演蹬轮子的, 挑担子, 钻圈儿各种绝活。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天安门前卖水果的小贩。那时候的天安门前,绿树成荫。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天桥边卖古董的小商人。他的货里面一定有现在很值钱的东西吧。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天桥卖艺人在表演顶碗杂耍。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挑选商品的先生,穿着缎子的马褂,家庭条件一定很不错。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铜匠铺里,铜匠一阵敲敲打打,一件精美的铜件就在手中神奇出现。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文员在整理编写图书目录。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戏园子里正在唱着京剧。听戏是很多老北京人的爱好,听到高兴处,会忍不住叫一声“好!”台上的演员就会更加卖力地演唱。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小孩子跟着师傅学武术套路,一招一式挺像回事。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小院幽深,笛声悠扬。一位中年男子在自家小院里悠闲吹着笛子,时光从他指间缓缓流淌。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工匠们在给瓷器点彩,让瓷器看着更加美观。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一支丧葬队伍,纸钱漫天飞。脚下是有轨电车的路轨。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小贩在用拨浪鼓招揽生意。都是些针头线脑,可以钱买,也可以用头发或牙膏皮换。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几个小孩子正围着小吃摊吃东西,看见摄影师,禁不住好奇地张望。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扎纸风筝的人在等买主。风筝在咱们国家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宋人李增伯有诗云:“竹君为骨楮君身,学得飞鸢羽样轻。”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这种乐器叫阮,同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篆刻大师刻章时,讲究刀锋精细而熟练,手指能在刀锋和石头之间快速灵动地飞舞。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白云观里的小贩,,卖一些小女孩喜欢的手编小玩意儿。

京华烟云:1930年代北平形形色色的行业面孔

最后,我们要特别感谢她——德国摄影家赫达·哈默尔。是她,用手里的相机为我们留下这一切的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