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士奇传

 p0oouuu 2019-04-18

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早年丧父,随母改嫁罗氏,不久复宗。家境非常贫寒。他致力于学问,靠教授生徒来自给。多次游历于湖、湘之间,以馆居江夏的时间最长。建文初年,皇上召集儒生修撰《太祖实录》,士奇已经被推荐为教授参加编修,王叔英又以士奇有史才而推荐他。士奇于是被召入翰林院,任编纂官。不久皇上命吏部考核史馆的儒生。尚书张..得到士奇的策论,说:“这不是读经书生的言论。”把他上奏为第一名。士奇被授予吴王府审理副官,仍担任史馆职务。成祖即位后改任编修官。不久,被选进内阁,主管枢机事务,数月后升为侍讲。

  永乐二年(1404)选拔内宫臣僚,任命士奇为左中允。五年升任左谕德。士奇奉职非常谨严,居家时从不谈论公事,即使是至亲好友也不让他们知道。在皇帝面前,他举止恭敬谨慎,善于应对,所谈论的事情常能切中要害。别人有小过,常为他们掩盖。广东布政使徐奇运来岭南的土特产馈赠给廷巨,有人得到送礼清单,上呈给皇上。皇上见上面没有士奇的名字,便将他召来询问。士奇回答说“:徐奇赴广东时,群臣作诗文为他送行,臣当时正患病,没有参加,所以唯独我没有赶上。现在我是否得到礼物还不知道,况且礼物很轻,应当没有别的意思。”皇上于是命人将名单烧掉。

  六年(1408),皇上北巡,命士奇与蹇义、黄淮留下辅佐太子。太子喜欢文学辞章,赞誉王汝玉以诗法谋取进身之阶。士奇说“:殿下应当留心读《六经》,闲暇时间则看看两汉的诏令。诗是小技,不足以治国安邦。”太子称善。

  当初,皇上起兵时,汉王多次力战有功。皇上允诺事成之后将他立为太子。但后来汉王没有得立,便产生怨望情绪。皇上又可怜赵王年少,对他特别宠爱。于是这两位王爷联合离间太子,皇上颇为心动。九年(1411)皇上回南京,召见士奇询问太子监国的情况。士奇说他很孝敬,并且说:“殿下天资很高,即使有了过失也一定要弄清楚,然后加以改正。他存心爱人,决不辜负陛下的重托。”皇上高兴。十一年元旦,有日食。礼部尚书吕震请不要罢朝贺。侍郎仪智说不可。士奇也引宋仁宗故事极力主张不可朝贺。于是罢朝贺。第二年,皇上北征。士奇仍辅佐太子留守。这时汉王更急迫地诬陷太子。皇上回京时,以迎驾迟缓的罪名,将黄淮等东宫属官全部投进监狱。士奇后到,得到皇上宽宥。皇上召问有关太子的事情。士奇叩头说道“:太子与当初一样孝敬,所有迎驾拖沓迟缓的过失,都是臣等的罪过。”皇上的怒意才消除。行在所的大臣一起上书弹劾士奇,说不该唯独宽宥他。于是将士奇投入锦衣卫监狱,不久获释。

  十四年(1416),皇上回京师,听到有关汉王阴谋夺嫡以及其他不轨行为的一些传闻,便问蹇义。蹇义不答,于是问士奇。士奇回答说“:臣与蹇义都在东宫侍奉太子,外人都不敢对我们两人说及汉王的事。但汉王两次被遣到他的藩国去,他都不肯去。现在他知道陛下将要迁都,总是请求留守南京。望陛下好好考虑他的用意。”皇上默然不语,起身回宫。几天后,皇上全部获知了汉王所做的事情,便削夺了他的两个护卫,把他安置在乐安。第二年进升士奇为翰林学士,兼任原职。十九年改任左春坊大学士,仍兼学士。第二年又犯辅导有误的过失,被投进锦衣卫监狱,十天后获释。

  仁宗即位后,被提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皇上御临便殿,蹇义、夏原吉奏完事还没有退下。皇上望见士奇,对两人说:“新华盖殿大学士来了,他肯定有正直的言论,让我们来听听。”士奇上前说道“:圣恩减少岁供的诏令才下两天,惜薪司便传出圣旨要征收八十万斤枣子,这与前日的诏令不符。”皇上立即命令减去半数。按制度丧服要穿二十七日,期满后吕震请换上吉服。士奇说不行。吕震厉声呵斥他。蹇义将这两种意见进呈给皇上。第二天,皇上头戴白帽,身穿麻衣,腰系麻带来视朝。廷臣中只有士奇和英国公张辅与皇上一样着丧服。罢朝后,皇上对左右的人说:“先帝梓宫还停殡待葬,改易服装岂是做臣子的所忍心说的?士奇做得对。”士奇进位少保,与同官杨荣、金幼孜一起得到皇上赐给的“绳愆纠缪”银章,可以将奏章密封后再上呈谈论政事。不久升为少傅。

  当时布政使、郡守县令来朝见,尚书李庆建议把军队多余的马匹发给有关官员,然后国家每年向他们征收马驹。士奇说“:朝廷选拔贤才授予官职,现在让他们去牧马,这是贵畜生而贱士啊。怎么向天下后世交待呢?”皇上允诺发中旨取消这一做法,但过后便寂然无闻了。士奇又极力建言,但不见回音。不久,皇上御临思善门,召见士奇,对他说“:我先前哪能是真的忘了这件事?听说吕震、李庆这帮人都不喜欢你,朕念你孤身一人,恐怕被他们伤害,所以不想因为你的反对而停罢这件事。现在有辞了。”于是拿出陕西按察使陈智写的《养马不便疏》,让士奇起草敕令颁行。士奇叩头称谢。群臣练习朝贺元旦的礼仪,吕震请求用音乐,士奇与黄淮上疏请停止不用。没见答复。士奇再奏,在殿庭中一直等到夜漏十刻。答复说:“可。”过了一天,皇上召士奇,对他说:“吕震每事都要误我,要不是有爱卿等人的争辩,真是后悔不及。”命士奇兼兵部尚书,并享受三职俸禄。士奇辞掉了尚书的俸禄。

  皇上监国时,不满意御史舒仲成,这时想加罪于他。士奇说:“陛下即位后,曾下诏宽宥原先所有忤逆圣旨的人。现在如果将仲成治罪,则诏书就会失去信用,害怕的人就多了。您就像汉景帝对待卫绾一样,难道不可以吗?”皇上便放弃将仲成治罪。有人说大理寺卿虞谦谈论事情时不注意保密。皇上大怒,将他降官一级。士奇为他辩白,虞谦得以复职。又大理寺少卿弋谦因上书言事而得罪。士奇说“:弋谦响应诏书陈述自己的观点,如果加罪给他,则群臣从此以后将不敢说话了。”皇上马上升弋谦为副都御史,并下敕令承认错误。

  当时有人上书歌颂太平,皇上拿给大臣们看,他们都以为然。唯独士奇说:“陛下虽然恩泽广布于天下,但还有流离失所的人,天下的疮痍还没有愈合,人民生活还很艰难。还要休养生息几年,才可望看到天下太平。”皇上说“:对。”随即对蹇义等人说“:我以满腔至诚对待各位爱卿,望你们匡正辅佐。但士奇曾五次上书,而你们皆没有一言。难道说朝廷真的没有失政,天下太平了吗?”诸位大臣惭愧而退。这年四月,皇上赐给士奇玺书说“:以前我肩负监国使命,爱卿你侍候于左右,我们同心同德,一起献身国事,公而忘私,多次经历艰难,意志不曾动摇。自我即位以来,你进献佳计,期望我治好国家,忠贞不二,这些我都记在心里。兹创制‘杨贞一印’赐给爱卿。尚望努力修身,以成就英明贤良之美誉。”不久修纂《太宗实录》,士奇与黄淮、金幼孜、杨溥都充任总裁官。不久,皇上病危,将士奇和蹇义、黄淮、杨荣召到思善门,命令士奇写敕令将太子从南京召回。

  宣宗即位后,编修《仁宗实录》,士奇仍充任总裁官。宣德元年(1426),汉王高煦造反。皇上亲自出征,平定了叛乱。回师途中,经过献县单家桥时,侍郎陈山前来拜见,说汉王、赵王实是同心合谋,请求乘势袭击彰德,擒拿赵王。杨荣极力赞成。士奇说:“论事应当有事实根据,天地鬼神难道可以欺骗吗?”杨荣厉声说道“:你想阻挠大计吗?现在逆党都说赵王实是参与了计划,怎能说没有根据?”士奇说:“太宗皇帝有三个儿子,所以当今皇上只有两个叔父。有罪的当然不可赦免,而无罪的应当好好地对待他。如果对他有怀疑的话,加以防范,不使产生祸患就行了,何必急于动武,而伤害了皇祖在天之意呢?”当时只有杨溥与士奇意见一致。士奇将去谏阻皇上,而杨荣已先进去了,士奇想跟着进去,但被守门卫士挡住了。一会儿皇上召蹇义、夏原吉进去。两人把士奇的话告诉了皇上。皇上开始本就没有加罪于赵王的意思,移师讨伐赵王的事终于得以止息。等到回京后,皇上思考士奇的话,对他说“:现在人们多在议论赵王的事,怎么办?”士奇说“:赵王是您最亲的人,陛下应该保全他,不要被群臣的议论所迷惑。”皇上说“:我想将群臣的奏章封好,送给赵王看,让他自己处理,你看怎么样?”士奇说“:好,如再得一封玺书更好。”于是皇上派使者将玺书送到赵国。赵王得到书信后大喜,哭着说:“我可以活下去了。”马上上表称谢,并且献出护卫。人们的议论这才停息。皇上对待赵王日益亲近,而陈山则受到了冷遇。皇上对士奇说“:赵王能够得以保全,全仗了爱卿之力。”赐给士奇金币。

  当时交趾多次反叛。朝廷屡次派大军征讨,都失败了。交趾黎利派人伪请封立陈氏的后代。皇上也厌兵了,想准许他的请求。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以下的人,都说许给他没有理由,这样做只能是向天下示弱。皇上召见士奇、杨荣来商议。两人坚持说“:陛下体恤人民的生命,对边远地区采取安抚政策,不能说没有理由。汉朝放弃珠崖,前代史家把它作为美谈,而不认为是示弱。准许交趾人的请求为便。”不久命令挑选出使交趾的使者。蹇义推荐伏伯安能言善辩。士奇说“:如果言语不忠不信,即使到蛮貊民族地区也行不通。伏伯安是个小人,出使交趾只会让国家蒙受耻辱。”皇上同意他的意见,另外派遣了使者。于是放弃交趾,罢兵,每年省下的军费达数万。

  五年(1430)春,皇上陪同皇太后拜祭陵墓,召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和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到行殿朝见皇太后。太后慰劳了他们。皇上又对士奇说“:太后曾对朕说,先帝在青宫时,只有你不怕触犯先帝,而先帝也能听从你的劝谏,所以才不会把事情弄糟。太后还教诲我应当接受梗直的言论。”士奇答道“:这都是皇太后盛德之言,愿陛下好好体会。”不久皇上敕令鸿胪寺,说士奇老而有病,趋朝如果落后了,不要照章论奏。皇上曾微服出行,晚上幸临士奇家。士奇仓皇出来迎接,叩头说道:“陛下一身的安危关系到宗庙国家,奈何不自加珍重?”皇上说:“想与你谈一谈,所以就来了。”过了几天,抓到两个强盗,发现他们有特别的阴谋。皇上召见士奇,把这事告诉了他,然后说:“现在才知道你对朕的爱护。”

  皇上因四方屡有水旱灾害,便召见士奇,讨论下诏宽恤百姓,免除受灾严重地区的租税,承养官马因受灾而导致亏损的也免以课税。士奇趁机请求免除拖欠的赋税、薪炭钱和牧草钱,减少官田租额,审理滞留的冤案,停止工程建设,以广布爱民之德。百姓非常高兴。过了两年,皇上对士奇说:“体恤人民的诏书已经下了很久了,现在还有要抚恤的吗?”士奇说“:先前的诏书说要减少官田的租率,但户部仍照旧额征收。”皇上不高兴地说“:现在首先推行这一政策,不执行的依法论罪。”士奇又请安抚逃亡的百姓,考察贪官污吏,选举长于文学和有勇武的人才,令被判了极刑的人的子孙都可以进入仕途为官。又请让三品以上的廷臣和布政司、按察司长官,各自推荐所了解的人才,以备各部门和地方郡守选用。答复都说可行。当时,皇上励精图治,士奇等人齐心辅佐,海内称颂为国家大治、天下太平。皇上于是仿效古代君臣游玩的故事,每年春节,给百官放假十天。皇上车驾也时常到西苑万岁山游玩,学士们一路相随,互相赋诗唱和,从容地询问民间疾苦。大臣有什么论谏疏奏,皇上都虚心地听从和采纳。

  皇上刚即位时,内阁大臣有七人。其中陈山、张瑛是皇上做东宫太子时的旧恩,但因不称职,已经出任别官。黄淮因病退休。金幼孜已去世。内阁中只剩下士奇、杨荣、杨溥三人。杨荣豪放开朗,果断刚毅,办事敢作敢为。他曾多次跟随成祖北征,对守边将领贤明与否,边防要塞的险易远近,敌情的顺逆,都有了解。但他也颇通馈赠之道,守边将领每年常有良马送给他。皇上对此颇有了解,便问士奇。士奇极力辩解说:“杨荣精通边防事务,这一点臣等都不如他。不应该因这点小缺点而对他产生介意。”皇上笑着说“:杨荣曾经揭你和夏原吉的短,你难道反而要为他说话吗?”士奇说:“愿陛下就像宽容臣的过错一样宽容杨荣。”皇上这才消除了介意。后来,这些话渐渐传开了,杨荣为此觉得愧对士奇,两人相处得更好了。皇上对他也更加亲善,先后赐给的珍贵果品、牛羊美酒、锦衣金币、书籍器用无数。

  宣宗逝世,继位的英宗年方九岁,军国大政都禀报太皇太后。太后放心任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有事情便派中宫使者到内阁商议,然后做出决定。三人也很自信,从容地理政。士奇首先请训练士兵,加强边防,设南京参赞机务大臣,分派文武官员镇抚江西、湖广、河南、山东,罢设侦事校尉。又请逐步减免租税,慎重执法量刑,严格考核百官。太后都允许推行。正统初年,朝政清明,可以说是士奇等人的功劳。三年(1438),《宣宗实录》修成,士奇升为少师。四年请求退休。皇上不允许,敕令回家扫墓。不久,回京。

  这时宦官王振为皇上所宠爱,逐渐干预外朝的事务,教导皇上用严刑对待大臣,大臣往往被投入狱中。靖江王佐敬私下送金给杨荣。杨荣当时回家扫墓,回来后不知道这事。王振想借此排挤杨荣,士奇极力调解,才得以无事。杨荣不久去世,士奇、杨溥更加孤立了。第二年于是发大军征讨麓川,国库钱财大量耗费,士卒战马以及物质损失达数万。又过了一年,太皇太后去世,王振的势力更盛,他大作威福,百官稍有触犯,马上逮捕入狱。廷臣人人震恐,士奇也无法制止他。

  士奇既已年老,儿子杨稷非常傲慢,曾经侵凌弱者,犯下杀人之罪。言官纷纷弹劾杨稷。朝廷商议不马上对他绳之以法,先把他的罪状拿给士奇看。又有人揭发杨稷残暴施虐的数十件事,于是杨稷受到审判。年老有病的士奇受到控告,皇上怕他身心受到伤害,便下诏安慰劝勉。士奇感动而泣,从此忧愤不能起。九年(1444)三月去世,终年八十岁。赠太师,谥文贞。有关官员于是依法诛杀杨稷。

  当初,正统初年,士奇说瓦剌逐渐强盛,将成为边防的祸患,而边防军缺少马匹,恐怕不能抵御。请让他们于附近的太仆寺领取马匹,另外西番的贡马也全部拨给他们。士奇死后不久,也先果然入侵,遂发生了土木堡之难。有识之士还在怀念他的话。士奇还很善于知人,好推荐贫寒之士,所推荐的还有些是开始不认识的。像于谦、周忱、况钟等人,都是得到士奇的推荐,当了一二十年的官。他们的廉洁和才能冠绝于天下,成为当代的名臣。              

杨士奇 

杨士奇(1366-1444),名寓,字士奇,号东里,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吉安市泰和县澄江镇)人。明代宰相,著名学者。

少时丧父,游学四方。建文帝修撰《明太祖实录》,进入官场,累官礼部侍郎,拜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先后历经五朝,身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一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一生见证了明朝由盛转衰,后因子致仕,忧虑不起。

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赠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贞。                              

人物生平

折叠早年经历

杨士奇一岁时丧父,其母改嫁当时任德安同知罗性,杨士奇于是改姓罗。 后来有一次罗家祭祖,年幼的杨士奇自做土像祭祀杨氏祖先,被罗性发现并赞扬他的志气,恢复其宗姓。 随后,罗性因得罪权贵戍边陕西去杨士奇画像杨士奇画像世,杨士奇与母回到德安,他一边教学一边侍母。他游走于湖北、湖南进行教学,其间居住江夏的时间最长。

建文年间,明惠帝召集文臣修撰《明太祖实录》,王叔英以史之才推荐杨士奇。之后,他进入翰林,充当编纂官。随后,吏部对进入史馆的文臣进行考试,吏部尚书张紞看到杨士奇的答卷后说:"这不是一个编经人的言论。"于是奏请为第一名。该授吴王府副审理,仍然供其编纂馆职位。

明成祖即位后,改杨士奇为翰林院编修。不久,进入内阁,参与负责机务。数月后,晋升为侍讲。 永乐二年,选拔宫僚,杨士奇为左中允,三年后再升为左谕德。杨士奇为官非常谨慎,回家时从不言公事,即使是至亲都不得听闻。他在明成祖前,举止恭慎,善于对答,谈事有灼见。他人有过失,杨士奇都为之。当时广东布政使徐奇统领西南时,赠当地特产与内廷官员,有人得到馈赠名单呈上皇帝。明成祖看后其中无杨士奇名字,于是召见询问。他回答道:"徐奇当时奔赴广东的时候,群臣作诗文赠行,当时恰逢我得病未有参与,所以唯独没有我的名字。如果我当时无病,是否有我的名字也未知。况且赠礼都是小东西,应当没有其他意思。"明成祖于是命令烧毁了那份名单。

折叠身处宫斗

永乐六年,明成祖北巡,命杨士奇与蹇义、黄淮一同留守辅佐太子监国。太子朱高炽喜欢文学,赞赏王汝玉,让他以诗法进讲。杨士奇则称:"陛下应当留意学习《六经》,空暇时候则阅读两汉时期的诏令。诗歌乃雕虫小技,不足为学。"太子表示赞同。 当初朱棣起兵时候,汉王朱高煦力战有功。朱棣许诺成功后立其为太子。靖难之役结束后,却未曾立他,朱高煦于是很怨恨。朱棣又怜悯年幼的赵王朱高燧,并异常宠爱他。于是汉王、赵王联合离间太子,朱棣颇为心痛。永乐九年,明成祖回到南京,召问杨士奇太子监国的情况。他称太子孝敬,并说:"太子天资高,有过错必知,然后必改。其存有爱人之心,绝对不会辜负陛下重托。"朱棣听后大悦。 永乐十一年遇到日食,礼部尚书吕震请求不要罢免朝贺,礼部侍郎仪智则持相反观点。杨士奇则引用宋仁宗故事力劝,明成祖听后遂罢免。 次年,朱棣北征,杨士奇仍留任辅佐太子监国,当时朱高煦开始不断谮言太子。当朱棣北征归还后,太子迎驾迟缓,朱棣气急下把大量东宫大臣黄淮等人下狱问罪。杨士奇之后赶到,被宥免罪。之后召问太子这件事,杨士奇顿首道:"太子仍然和以前一样孝敬。凡是这些迟迎的事情,都是臣等的罪过。"朱棣听后稍微平缓。而其他重臣仍然不断上疏弹劾杨士奇不应当独宥,朱棣遂命其下锦衣卫诏狱,之后释放。

永乐十四年,朱棣返回京师,稍微听闻了汉王夺嫡的打算以及其他不轨行径,于是问蹇义这些事情。蹇义没有回答,于是问杨士奇。他对答道:"臣与蹇义都是侍奉东宫的,其他外人不敢对我俩谈论汉王的事情。但是皇帝两次派遣其就藩,都不肯赴任。现在知道陛下要迁都,马上就请留守南京。这些请陛下仔细考察他的本意。"朱棣听闻后默然不语,之后起身还宫。过了几天之后,朱棣了解了所有事情,于是削汉王的两个护卫营,并安置其到乐安

永乐十五年,晋升他为翰林学士,兼任旧职。永乐十七年,改为左春坊大学士,兼任翰林学士。永乐十八年,因为辅导太子有失职被连坐,下锦衣卫狱,十天后即被释放。

折叠仁宣之治

参见:仁宣之治

明仁宗即位后,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当时明仁宗在内阁时,蹇义、夏原吉奏事未退,老远望见杨士奇,于是对两人说:"新上任的华盖殿大学士来了,必定有正直之言,我们不妨都听下。"杨士奇进言道:"皇上两日前刚下诏减免岁供,可惜薪司又征枣八十万斤,这与前诏相矛盾吧。"明仁宗于是马上下令减免一半。 当时朱棣刚驾崩,明仁宗服制二十七日期满,大臣吕震上疏请穿吉服。杨士奇则称不可,吕震随即高声厉叱杨士奇,蹇义见此,兼顾两人观点进言。次日,朱高炽仍然戴素冠穿麻衣上朝,而廷臣中只有杨士奇与英国公张辅仍然服制如初。罢朝后,明仁宗对两旁人说:"(父亲)棺木仍然在停柩,我又怎能忍心易服,杨士奇所做的是对的。"之后,晋升杨士奇为少保,与杨荣、金幼孜共赐"绳愆纠缪"银章。之后晋升少傅

当时籓司守令进朝,尚书李庆建议发军伍余马给有关部门,然后每年课征马驹。杨士奇反对道:"朝廷选拔贤能授官,却用来牧马,这是重视牲畜而轻视士族,怎么能够示于后人?"仁宗则批准李庆建议,当时朝廷寂然。杨士奇再次上言力劝,仍不批准。随后,皇帝驾临思善门后,召见杨士奇说:"我怎么会真这样呢?只是听闻吕震、李庆等人不喜欢你,我担心你被孤立会被他们中伤,所以不欲因为你的话而罢此事。现在我找到方法了。"于是拿出陕西按察使陈智称"养马不便"的上疏,命其草敕执行。杨士奇随后顿首称谢。 当时群臣正在朝上商议元旦事宜,吕震请求用乐,杨士奇与黄淮上疏劝阻,仁宗不听劝阻。后杨士奇再次上奏,在庭中等至晚上十点,明仁宗最后同意。一天以后,明仁宗召对杨士奇道:"吕震每次误我,如果不是你等人的进言,我早追悔莫及了。"于是下命杨士奇兼任兵部尚书,同食三份俸禄(内阁、翰林院、兵部)。杨士奇则辞去兵部尚书的俸禄。

明仁宗还在太子监国之时,即仇恨御史舒仲成,即位后欲治其罪。杨士奇说:"陛下即位后,曾下诏忤旨的人都得免罪。如果要治舒仲成的罪,则当时的诏书则无信,众多大臣会因此恐惧。皇上为何不能效仿汉景帝对待卫绾呢?"仁宗于是打消此念头。当时有人称大理寺寺卿虞谦言事不密,明仁宗大怒降其一级。杨士奇为他鸣白,虞谦得以恢复原籍。之后大理寺少卿弋谦因言得罪。杨士奇称:"弋谦是应诏而陈言。如果要加其罪行,恐怕群臣自此都不再说话了。"明仁宗因此立升弋谦为副都御史,且下敕引过自咎。

当时有大臣上书歌颂太平盛世,明仁宗把其示与各位大臣,群臣皆以为然。唯独杨士奇称:"陛下虽然泽被天下,但是靖难所牵连的流徙尚未归乡,战争所导致的疮痍尚未恢复,百姓仍然为温饱担忧。应当继续休养生息数年,太平盛世才可期至。"明仁宗表示赞同,并称:"我对你们至诚,是希望匡正辅佐、纠正错误。但只有杨士奇曾经五次上书,你们等人均无一言。果真朝廷政事毫无错误?天下太平了么?"群臣听后惭愧道歉。 同年四月,明仁宗赐杨士奇玺书以表彰其贤德忠贞。此后,命修《明太宗实录》,杨士奇与黄淮、金幼孜、杨溥俱充总裁官。

不久,明仁宗病重,召杨士奇与蹇义、黄淮、杨荣到思善门,命杨士奇书写遗敕召太子朱瞻基到南京。

折叠谏免兵戈

明宣宗即位后,杨士奇担任总裁修撰《明仁宗实录》。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起兵谋反。明宣宗亲征平定叛乱。部队归还抵达献县单家桥时,户部侍郎陈山迎谒,并上言汉、赵二王沆瀣一气,请明宣宗乘势袭彰德(今河南安阳)逮捕赵王朱高燧。杨荣支持陈山的主张,但遭到杨士奇的反对。杨士奇称:"事情应当如实,怎么可以欺骗天地鬼神么?"杨荣厉声喊道:"你是要阻挡大计!现在逆党(朱高煦)都称赵王相谋为实,怎么说没有理杨士奇像杨士奇像由?"杨士奇说:"太宗(朱棣)有三个儿子,当今皇上只有两个叔父。有罪的不可赦免,但无罪的应当厚待,怀疑的话则防范,使其没有预谋而已。何必动辄加兵相战,伤皇祖的在天之意呢?"当时只有杨溥赞同杨士奇看法。于是杨荣率先入谏,杨士奇随后,明宣宗命皇宫侍卫不与两人入宫。之后明宣宗召见蹇义夏原吉,两人均赞同杨士奇看法。 明宣宗于是无意加罪于赵王,部队直接回京。抵达京师后,明宣宗召见杨士奇,并问其:"现在很多人都在上奏赵王事,怎么办?"他回答道:"赵王是您最亲的亲人,陛下应当保全他,不要被群臣言论所迷惑。"明宣宗称:"我想把群臣的奏折都拿给赵王看,另其自己处理如何?"他对答道:"甚好,如果能够赐一玺书更好。"于是朝廷发送玺书奏折给赵王。赵王看后大喜,哭着说:"吾生矣。"随即上书表示感谢,且献出护卫部队,言论从此停息。明宣宗从此待赵王日益亲切而轻待陈山,此外还对杨士奇说:"赵王之所以得以保全,都是您的功劳啊。"并赐金币给他。

自明成祖攻占交址(现越南)并设置交址布政使司后,该地区屡次叛变。明朝屡次发兵征讨均战败。交址黎利派人伪请立陈氏后人。明宣宗也厌恶兵战,预备答应其请求。英国公张辅、户部尚书蹇义等大臣以下数人都称,赐其无名,反而只会示弱于天下。 明宣宗于是召见杨士奇、杨荣商议,两人力言称:"陛下体恤百姓,不是无名之举;汉朝放弃珠崖郡,史书都以此为美谈,不是示弱。请许其方便。"于是明宣宗下令命选择使者出使交址,蹇义推荐善于口辩的伏伯安。杨士奇则表示:"善于言辞的人不忠信,虽然交址是蛮貊之邦也不可派遣。伏伯安是小人,去的话只会辱国。"明宣宗赞同其言,改派他人。从此,明朝放弃交址并罢兵,每年省出军费上亿两。

折叠体恤百姓

宣德五年,明宣宗奉皇太后谒陵,召见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在行殿中张太后朝见并慰劳众臣。明宣宗又对杨士奇说:"太后对我说,先帝当时在青宫,只有您敢于直言不忌,先帝能够听从,所以诸事得以不败。她又叮嘱我应当接受直言。"杨士奇对曰:"这是皇太后的盛德之言,希望陛下能够记住它。"

当时杨士奇已老有疾,上朝均迟,无法论奏。明宣宗曾微服私访,某夜访问杨士奇家。杨士奇仓猝迎接,并顿首道:"陛下怎么能以社稷宗庙之身而自轻?"明宣宗答道:"我只想和您商量事情,所以来拜访。"几日后,宫中捉获两盗且有异谋。明宣宗于是召见士奇,并称"今而后知卿之爱朕也。" 当时明朝屡遭水旱灾害,明宣宗召见杨士奇讨论下诏宽恤免灾租税等事。杨士奇于是请奏免除百姓所欠的薪鱼钱、减官田租赋、免除粮税、清理冤假积案、裁汰工役等建议,使百姓获益。过了两年后,明宣宗对杨士奇说:"体恤百姓的诏书已经下很久了,现在还有什么要体恤的呢?"他则称:"此前下诏减官田租,但户部仍然征收如旧。"明宣宗不悦称:"那现在必须执行,不遵守者依法处理。"他还请求招抚逃民,严惩贪污官吏,提举有文学、武勇才能的杨士奇杨士奇人,命曾经被判极刑的犯人子孙也有从官资格。此外,他还请廷臣三品以上及二司官各自举荐人才(于谦、周忱、况钟等人即此时被举荐)。这些建议均得到明宣宗批准。

那个时候,明宣宗励精图治,杨士奇等内阁廷臣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明宣宗还模仿古代君臣豫游,每到年初,均赐百官十日假期。到西苑万岁山郊游时,诸位学士均跟从,进行赋诗赓和,明宣宗并问民间疾苦。朝议中的论奏,明宣宗均虚心倾听采纳。此外,朝廷上内阁大臣相处融洽、风气为正。明宣宗即位时,内阁臣七人中陈山、张瑛被改为其他职位,黄淮以疾致仕,内阁中只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杨荣为人果毅敢为,且屡次跟随明成祖北征,熟知边疆将领与敌情事务,但颇爱接受馈遗,当时边将每年都送良马与杨荣。明宣宗知道后,问杨士奇。他则称:"杨荣通晓边疆事务,我等人不及,陛下不宜以此小错而介意。"明宣宗笑道:"杨荣曾经揭你和夏原吉的短,你为何还替他说好话?"他对答道:"希望陛下能够像容我一样容杨荣。"明宣宗于是同意。此后,话语传到杨荣,杨荣则以此愧对杨士奇,于是两人相处甚欢。明宣宗也因此对其更亲厚,前后所赐的珍果、牢醴、金绮衣、币、书器多不胜数。

折叠由盛转衰

明宣宗驾崩后,明英宗即位,年仅九岁。军政均由张太皇太后负责,太皇太后又命所有部门议案均先经过内阁三杨的咨议后再进行裁决。三人当时亦很自信,杨士奇首推训练士卒坚守边疆,并设置南京参赞机务大臣,分遣三杨画像三杨画像文武镇抚江西、湖广、河南、山东等地,并罢免侦事校尉。又请求减免租税,并慎刑牢狱,此外严格官员考核机制。这些均得到太皇太后的批准并执行。正统初年,朝政清明均为三杨等人的功劳。正统三年,《明宣宗实录》制成,杨士奇晋少师。次年,乞求致仕,不予批准。之后明英宗下敕归省墓,不久批准归还。

当时,中官王振受宠于明英宗,渐渐干预到外廷政事,并诱导明英宗乱对大臣加罪。靖江王佐敬偷偷赠杨荣黄金,杨荣当初正在省墓,归后不知此事。王振却欲弹劾杨荣,此时杨士奇出面力解。但杨荣不久即去世,杨士奇、杨溥日益孤立。次年,明英宗大兴兵马征讨麓川,藏帑金数万。再一年,太皇太后去世,王振势力越大并作威作福,百官若有不满均被逮捕。廷臣中人人自危,杨士奇也无法制止。

此时,杨士奇之子杨稷为人傲横,曾经因施暴杀人。之后,各位御史相继弹劾杨稷,朝廷商议不予加法,但把罪状给了杨士奇。随后有人再次告发杨稷横虐的数十件事情,杨士奇只能以老疾告辞。明英宗恐怕伤害杨士奇,下诏安慰。杨士奇感恩哭泣,不久忧虑不起。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追赠太师,谥号文贞。

个人作品

折叠诗作选摘

《刘伯川席上作》

发淮安

《杨白花》

《巫山高》

《入蓟州界》

《宣德丙午谒二陵(二首)》

《清明有感》

《题少保杨澹庵江乡归趣图》

《江上早行》

三十六湾

折叠文学著作

明成祖即位后改编修,主修《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明代名臣杨士奇撰写的铭文明代名臣杨士奇撰写的铭文

正统六年(1441年),杨士奇与马愉、曹鼎等人编成《文渊阁书目》。旧本不分卷(《四库全书》定为4卷)。著录图书7297部。大多不著撰著人姓氏。书分39类,编20号,每号分数橱,以千字文排次。

另著有《三朝圣谕录》三卷、《奏对录》、《历代名臣奏议》、《周易直指》十卷、《西巡扈从纪行录》一卷,《北京纪行录》二卷,《东里集》二十五卷,诗三卷。

历史评价

明人王世贞对其诗评论说:"少师韵语妥协,声度和平,如潦倒书生,虽复酬作驯雅,无复生气。"

《明史》:成祖时,士奇、荣与解缙等同直内阁,溥亦同为仁宗宫僚,而三人逮事四朝,为时耆硕。溥入阁虽后,德望相亚,是以明称贤相,必首三杨。均能原本儒术,通达事几,协力相资,靖共匪懈。史称房、杜持众美效之君,辅赞弥缝而藏诸用。又称姚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宋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三杨其庶几乎。

亲属成员

子:杨稷,因从小骄纵,犯下许多坏事,杀害数十条人命。以致其父声望大为受损。只能以老疾辞官。

次子:杨道,凭借父亲的缘故补尚宝丞。成化中,进官太常少卿,负责农事。

杨士奇墓

参见:杨士奇墓

吉安杨士奇之墓在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城澄江镇杏岭村北山坡上是为纪念明代名臣,四朝内阁首辅,著名政杨士奇墓杨士奇墓治家、诗人杨士奇。赣粤高速公路泰和互通口下9公里可达。距吉安市区约42公里。墓座西朝东,占地约7.5亩,封土高2.5米,直径10米;墓前两边立有石俑、石马、石羊、石狮、石旗杆,石像前有石牌坊,牌坊前有华表,华表前有碑亭,亭内有明英宗御祭文;墓后竖有"望碑",正面楷书:"呜呼!太师杨文贞之墓。"背面为其生平简介。在杨士奇墓右侧竖着一块两米高的墓碑,记录着他由一介寒士升迁至当朝宰相的一生。四柱牌坊上"与国咸休"四字清晰可见,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