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茂而斧斤至焉。”这个“斧”字本为形声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右边是“斤(斧头)”,表形;左为“父”,表声。②是金文的形体。③是小篆的形体,变为上声下形的形声字。④为楷书的写法。 《说文》:“斧,斫也。”许慎认为“斧”字的本义为“斫”。这不妥。“斫”为动词,只能是“斧”的引申义。“斧”字的本义应为名词“斧头”,如《诗经·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大意是:要砍柴呀怎么办?不用斧子就不能办成。古代的兵器亦用大斧,如《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道荣轮大斧来迎,战不数合,气力不加,拨马便走。”“斧”由名词引申为动词,当“砍”讲,如曹操《苦寒行》:“斧冰持作糜。”这是说:砍下的冰块用来煮粥。 请注意:“斧正”,是请人修改文章的敬词,如陈《与邓彰甫书》:“万祈斧正。”意思是:特别盼望给予修改。后世也有人将“斧正”写作“斧政”、“削正”等,均可。 ——左民安《细说汉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