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向军: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也谈高中的学习

 三驾马车1966 2019-04-18

刘向军

在整个高中学习过程中,常见这样的现象:某个学生高二年级的成绩不如高一年级,高三年级不如高二年级,高三年级第二轮复习成绩不如第一轮,第三轮复习成绩不如第二轮,高考成绩不如第三轮。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三个字:基础差!

何谓基础?

就文化课学习而言,各学科点点滴滴、千千万万的固定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中一个字的读音、一个词的写法是基础,数学学科中一个概念的理解、一个公式的记忆是基础,英语学科中一个单词的词义、一个短语的运用是基础,等等;不只如此,建立在上述基础知识上的各学科的一般能力也是基础,语文学科中快速阅读的能力、概括要点的能力、书写整齐的能力、连贯表述的能力是基础,数学学科中读题审题的能力、精准计算的能力、思维迁移的能力是基础,英语学科中阅读的能力、分析的能力、写作的能力是基础;又不只如此,当我们从更长的时期来看待基础时,比如从一个学年或整个高中三年来看待基础时,基础就不再是一个个零星的点,而一定是一条条的线甚至是一个个的面和体,它们之间内在的、深刻的事理逻辑,让它们成为一个浑然不可分割的基础整体,而这也正是学科知识本来的面貌。

基础是怎么变差的?

那些在文化课的学习上每况愈下者,根源在于没有真正掌握当下的每一个基础知识和能力,而是在每一个基础点上都有所欠缺。这些欠缺,对于当下某个章节、某个单元、某个专题的学习来说似乎影响不大,优秀生掌握到100%,有欠缺的学生掌握到80%,二者差距似乎并不大。但关键的问题在于,如果某个学科的多个章节、单元、专题基础都有欠缺的话,那就构成了整个学科的基础薄弱;如果多个学科的多个章节、单元、专题基础都有欠缺的话,那就构成了文化课整体上的基础薄弱。这样的学生最终可能只掌握了基础的60%40%,他们在未来的学习进程中只能是举步维艰,难以提升。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学生乃至教师对于学科基础的严重忽视,违背了循序渐进、稳打稳扎的基本学习原理。

怎样防止基础变差?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要始终自主围绕各个学科的基础做三样功夫:理解记忆,联想运用,概括归纳。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即在各个学科的各个章节、单元、专题的过程性学习中,无一例外地这样做。始终,即学习本质上是一个反复“学”又反复“习”的过程,不能忽冷忽热。“自主,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如此,在离开教师的督促时更应自觉地如此的学习行为习惯。理解记忆,即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重点落脚于记忆,只有有了足够多的基础记忆,才有能力的产生和前进的原动力。“联想运用”,即在学科基础广泛的类比、关联、思考中运用学科基础,又在学科基础的反复运用中形成学科内甚至学科间更为深广的类联。“概括归纳”,即在对学科基础不断的学习中,在不同时期、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对学科基础进行反复的概括和归纳,从而创造性地、个性化地构建和优化学科知识。

理解记忆,联想运用,概括归纳,这三者构成学习的本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自觉地、反复地推动此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螺旋式前进。理解到位记得全、记得准、记得久,广泛联想用得活、用得巧、用得精,反复概括归纳化繁为简、化厚为薄、化外为内,如此,基础就不会差,基础就会与日俱增地发挥决定性的威力。

那些在高三年级的复习中或在重新来过的复读中成功逆袭者,并非成功在最后一个月的拼命刷题中,更非成功在高考场上所谓的超常发挥中,根本上是成功于在过程性学习中始终对基础的自主自愿自觉的高度重视。

正是在上述意义上,我们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打牢,节节攀高!

2017.5.3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