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干的世界》第03章 历代中兴 第5节 道不尽的武丁大帝

 比干星空下 2019-04-18

武丁(?-公元前1192年),子姓,名昭,商王盘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殷商第二十三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武丁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250-公元前1192年。民间史学界另有人把殷商亡国的时间定在公元前1192年,似是把帝辛时期和武丁时期混淆了。此说有争议。

武丁在位时期,勤于政事,重典治乱,兼备先祖成汤的宽厚仁德之风,不唯文凭、学历,不论出身贵贱,破格录用刑徒出身的傅说、甘盘、祖己等民间贤能之士辅政,在成汤政令和盘庚法度的框架内实行根本性的改革,励精图治,使殷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领域得到全面发展,史称“武丁盛世”。公元前1192年,武丁去世,庙号高宗,死后由其子祖庚继位。

相传,武丁少年时期遵父命“行役于外”,扎根基层,艰苦锻炼,与平民和奴隶同吃同住,一起参加生产劳动,了解民众疾苦和稼穑艰辛,接近最底层民众,对当世的社会弊端有切身体会。武丁在位前,“旧劳于外,爱暨小人”,拥有丰富的基层和偏远地区工作经验,这应是父亲小乙的有意安排,意在磨炼他,不使他沾染那些“官二代”、“帝二代”的毛病,以便在同龄人中间树立威信,远离首都的各种山头、帮派、小圈子,逐步稳步接班,史载“小乙使行役,有所劳苦于外,与小人从事,知小人艰难劳苦。”

武丁继位后,一心使殷商复兴,但没有得力的大臣辅佐,身边那些整天拍马溜须的大臣们他一个都瞧不上眼。武丁因此三年不说话,将具体的政事杂务交由冢宰(即太宰,六卿之首,原为掌管王家财务及宫内事务的官)处理,自己潜心读书学习,下基层搞田野调查研究,观察国民风气,思考国家未来。

有一次,武丁自称夜晚做梦遇到一个圣人,名叫说。武丁按梦中见到的形貌观察群臣百官,发现都不是在梦中所见之人。武丁就派百官赴各处寻找,在一个叫傅险的地方找到说。当时这家伙正在服刑,在傅险筑路,拿着最低生活保障的日工资,貌不出众,哪有一丁点圣人的味道。忐忑不安的手下人把这位邋里邋遢的农民工朋友带来见武丁,武丁却说:“正是他。”武丁与他的农民工朋友一番谈话后,认定他就是梦中遇到的那位圣人,便任命他为宰相。

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这位跑江湖的朋友甫一上任,就辅佐武丁将殷商治理得风生水起,蒸蒸日上,让那些怀疑观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贵族精英们不服不行。武丁就用傅险作为他的姓,称做傅说。傅说也被视为中华百家姓傅姓的开基始祖。

武丁一方面利用“梦帝赉予良弼”的策略提高傅说的宗教地位和政治地位,另一方面极力加强傅说在行政系统中的地位,使之成为权力系统中的关键人物。武丁的这招“不拘一格降人才”借鉴了成汤、太戊等列祖列宗的做法,因为他清楚地知道,终日围在他身边的那些王公大臣们早已是行尸走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一点都指望不上了。

武丁利用傅说强化王权的同时,也在理论上和制度上采取了集中王权的措施。集中王权的方法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强调“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乂”的君臣秩序;二是改革用人制度,规定君王对官员的最高人事权,排除神权及其代表阶层的干扰,维护任人唯能、任人唯贤的规章制度,颠覆了盘庚“惟图任旧人共政”的用人模式,取得了对各级官吏的绝对任免权。这是殷商一朝王权对神权的一次压倒性胜利。

武丁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的核心是对旧贵族、神权势力在任职特权和政治待遇上的否定,大大扩充了商王选拔官员的自由度,对加强集权、集中力量办大事具有先声夺人的意义。

武丁痛下重手的改革举措是啃掉祭祀制度这块硬骨头,把数百年来独立于王权的神权也掌握在商王手中,骄横无度的神权最终匍匐在世俗王权的脚下,也将殷商社会迷信鬼神的风气扫除大半。

殷商前期与王权对立的贵族依靠相对独立的神权来制约王权,那些位高权重的大臣如伊尹、仲虺、伊陟、巫咸等人皆自称是“格于上帝”的巫师,神权构成对王权的主要威胁。神权和王权虽然有时候相安无事,更多时候却是针尖对麦芒,势不两立,如伊尹放逐太甲虽出于良好的动机,但是其废黜一国之君的行为本身便是一种僭越,是对王权的践踏。

殷商朝的神权集中在祭祀权。武丁前期的祭祀权非常分散,随便一个小贵族就可以主持祭祀,地下出土的卜辞都有胡乱祭祀祖先的记录,有的还祭祀商王的远祖和远亲,目的却是拿祖先说事儿,借祖先的威名约束当下的王权,也就是抬死人压活人,抬祖宗压君王。对此潜规则心知肚明的武丁针对性地提出“黩予祭祀时谓弗钦。礼烦则乱,事神则难”,这句话翻译成大白话,意思就是“以后老子就是祖先的最高代表,谁也不许再代表祖先跟老子传话了,祖先有什么话要吩咐就通过老子,你们都听老子的。”武丁由此对殷商混乱的祭祀进行抄家式改革。

内政整顿完了,雄才大略的武丁腾出手来专注于外事和军事,对长年骚扰殷商边境、友邦、远地盟国的敌对势力发动了一系列忍无可忍的自卫反击战争。通过对土方、舌方和羌人等方国部落的一系列边境战争和跨边境战争,消除了边患,有利于边疆的开拓和发展,在战争中掠夺了大量财物和奴隶,从而强有力促进了殷商奴隶制社会经济的发展。

“武丁盛世”的余荫惠及后世的几代商王,末代的帝辛视对武丁大帝为终身偶像,在周武王姬发的大军攻进朝歌那一刻还不忘打扮成武丁大帝的样子,穿戴整齐,在鹿台点火自焚,其中或许也有项羽式无颜见江东父老的一丝愧悔在心头。

武丁时期,对新征服的领土,或直接封给征伐的将领,如象雀就被封为“雀侯”;或封当地臣服的氏族方国首领为侯伯,如犬侯、祝伯等,只是名字取得有点随意,凸显武丁不墨守成规的个性。甲骨文中被封的侯有五十余个,伯有近四十个,数量不少,这也说明被武丁大帝征服的氏族方国何其多。此外,臣服于殷商的氏族方国对殷商王朝不仅有纳贡义务,还必须奉命征伐,比如仓侯虎曾奉王命伐免方,侯告奉王命伐夷方等。凡是那些破坏地区和平、以劫掠邻国为生的野蛮人部落,武丁大帝都派军队去征服,将其土地和人民、财产收归殷商所有,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统一教育归化,使之过上殷商特色的文明生活。

武丁对外征伐的同时还有跨国联姻的手段,甲骨文中常能见到商王族与氏族、方国联姻的事。一般是商王先通过征伐使之臣服,然后再联姻,或娶诸侯之女为妃,或将王室之女嫁于侯伯等,恩威并施,这一手软一手硬的手段对于巩固殷商与诸侯的关系颇有成效。

武丁重视巩固军事外交成果,在征服的地方建筑城邑,再武装移民,甲骨文中常有“在麓北东作邑于之”此类的记载,这是对统治新的疆域最直接的管辖措施。当时,殷商四周的氏族方国不少还处于野蛮原始的游牧生活阶段,武丁此举在这些地区播撒下文明的种子,帮助他们早日摆脱贫困落后的家乡面貌,走上通往世俗幸福的康庄大道。

武丁鉴于朔方、土方经常越境侵扰殷商边地和属国、友邦、远地盟国,有时还联合起来威胁殷商西北边陲的安全,决定采取各个击破之策,多次遣将发兵进攻,又亲自统兵出征,终将朔方、土方征服。

武丁用长达三年时间平定鬼方,发重兵击败羌方,俘获大批羌人充当奴隶,后又统兵南征,深入荆楚之地,击败荆楚军,俘获甚多,出兵征伐夷方、巴方、蜀、虎方以及其他有些史学家也叫不出名字的荒远之邦。这些针对周边方国、部族的大规模或零星战争拓展了殷商版图和势力范围,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周边部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殷商成为西起甘肃,东至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流域,包含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殷商的疆域继盘庚大帝之后跃升到巅峰。

羌方是殷商西部的一个部落,主要活动在今陕西西部及甘肃一带,地广人众,人种也混杂,加上西北方蛮族融入,综合实力一时强于殷商,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部落北羌和马羌与殷商多年来和战不定。卜辞记载,武丁对羌方的战争,一次就曾调动一万三千人,殷商人俘获的羌方人只有很少一部分成为生产者,上至方伯,下至一般的羌民的绝大多数,都在商王频繁地祭祀中充当敬献给神灵的牺牲(人牲)品。

卜辞记载有一次土方曾入侵殷商北部附属小国沚,沚君抵挡不住,只好派人向武丁求救,五日之内快马连续报告好几次,可见当时情况之危急。与土方的战争以殷商的胜利而结束,在武丁以后的卜辞中已不见土方的名字,应是被作风强悍的武丁大帝剿灭了。

鬼方是比土方更偏北的一个游牧民族,是后来的匈奴民族祖先。武丁时期对鬼方的战争特别激烈,持续时间也长,最后以殷商完胜而收官。不过,从文献记载匈奴民族的活动来看,武丁只是暂时将鬼方驱赶到远方而解除它对殷商北部的威胁,并没有将其彻底击溃,后来的匈奴在别的地界发展壮大了,回过头来屡次侵扰中原帝国好几百年,直到自生自灭。

公元前1192年,武丁去世,庙号高宗,由其子祖庚继位。善于以战争制止战争,以战争缔造和平的武丁大帝永远活在殷商子民的心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