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嘲鸟”行动:黑暗舆论战,从不择手段到一根筋、偏执狂

 轻风无意 2019-04-18
“嘲鸟”行动:黑暗舆论战,从不择手段到一根筋、偏执狂

【代号名称】“嘲鸟”行动

【英文名称】Operation Mockingbird

【密级】机密

【发起者】美国中央情报局政策协调办公室主任弗兰克·威斯纳

【运作进程】1953年

【目的】通过收买以及安插记者间谍,向美国及境外媒体施加影响

“嘲鸟”行动:黑暗舆论战,从不择手段到一根筋、偏执狂

【背景】

冷战初期,苏联和美国政府都极力利用媒体公司影响国际舆论。这本来属于自然而然的事。

但是,美国对于媒体的利用,达到了令人无语的程度,可谓是为了冷战已经全然不顾廉耻的程度。这个程度的最典型代表,就是“嘲鸟”行动。

据作家黛博拉·戴维斯称,“嘲鸟”行动招募了美国主要记者进入一个宣传网络,并监督前线组织的行动。在1967年《堡垒》杂志的一篇文章报道说,美国国家学生协会收到了中央情报局的资助后,中央情报局对前线组织的支持暴露了出来。在20世纪70年代,国会的调查和报告还揭示了机构与记者和公民团体的联系。然而,这些报告都没有提到一个名义上协调或支持这些活动的模拟鸟行动。

中情局《传家宝报告》中提到了一个“嘲鸟”行动,该报告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编撰。根据2007年发布的该报告的解密版本,“嘲鸟”行动涉及20世纪60年代初两名美国记者的窃听长达数月之久。

“嘲鸟”行动:黑暗舆论战,从不择手段到一根筋、偏执狂

《中情局传家宝报告》,其中提到了一个“嘲鸟”行动

【行动经过】

“嘲鸟”行动的具体实施时间,由于保密原因,尚未到解密之时,因此对于此行动的情况暴露出来的信息非常少。所以,今天可以展现出来的,都是很多美国记者行业内的资深人士爆料出来的,“嘲鸟”行动的整体面貌恐怕一时半会还无法正常摆在桌面。

“嘲鸟”行动最初被曝光是在1979年,记者黛博拉·戴维斯在其著作《凯瑟琳大帝:凯瑟琳·格雷厄姆和她的华盛顿邮报帝国》中首度提及它。

黛博拉·戴维斯在其1979年的《华盛顿邮报》所有者凯瑟琳·格雷厄姆传记中称,中情局在这段时间内进行了一次“嘲鸟”行动。戴维斯声称,国际记者组织是作为一个共产主义阵线组织成立的,“从莫斯科获得资金并被控制。”在欧洲各大报纸上的记者,传播促进共产主义事业的故事。”[3]戴维斯声称,政策协调办公室(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于1948年成立的一个秘密行动单位)主任弗兰克·威斯纳创建了“嘲鸟”行动,来回应国际机构,从《华盛顿邮报》招募记者菲尔·格雷厄姆(菲利普·莱斯利·格雷厄姆)来管理这个行业内的项目。据戴维斯称,“到20世纪50年代初,威斯纳已经拥有了《纽约时报》、《新闻周刊》、《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其他通讯工具中受人尊敬的成员。”[4]戴维斯声称,科德·迈耶在1951年加入中情局后,他成为了“嘲鸟”行动的“主要行动人员”。

“嘲鸟”行动:黑暗舆论战,从不择手段到一根筋、偏执狂

菲尔·格雷厄姆

在1977年《滚石》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央情报局和媒体》中,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写道,到1953年,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威尔士·杜勒斯负责监督媒体网络,该网络对25家报业巨头和电报机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嘲鸟”行动:黑暗舆论战,从不择手段到一根筋、偏执狂

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威尔士·杜勒斯

“嘲鸟”行动:黑暗舆论战,从不择手段到一根筋、偏执狂

《滚石》杂志记者卡尔·伯恩斯坦

中央情报局通常的做法,是发布由中央情报局提供情报、进行合作或不知情的报告的记者。这些报告将由受访记者重复或引用,然后在整个媒体连线服务中依次引用。这些网络是由具有著名的自由主义但亲美的大企业和反苏观点的人运营的,名单中不乏美国广播公司、全国广播公司、《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路透社、赫斯特报系、斯克里普斯-霍华德新闻社等新闻巨擘的记者,以及诸如威廉·塞缪尔·帕利(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亨利·罗宾逊·卢斯(《时代与生活》)、亚瑟·海斯·苏兹伯格(《纽约时报》)、阿尔弗雷德·弗里德(《华盛顿邮报》总编辑)、杰里·奥利里(《华盛顿之星》)、哈尔·亨德里克斯(《迈阿密新闻》)、乔治·巴里·宾厄姆(《路易斯维尔信使杂志》)、詹姆斯·斯特罗恩·科普利(《科普利新闻社》)和约瑟夫·哈里森(《基督教科学观察报》)等等。

通俗点说,这些名记者都已经成为中央情报局的间谍。

“嘲鸟”行动:黑暗舆论战,从不择手段到一根筋、偏执狂

威廉·塞缪尔·帕利

“嘲鸟”行动:黑暗舆论战,从不择手段到一根筋、偏执狂

亨利·罗宾逊·卢斯

【后续】

在1972-1974年“水门事件”之后,美国国会开始担心中情局可能被总统滥用。当记者西摩·赫什在1975年发表了一篇关于中情局国内监视的报道时,这种担忧达到了顶点。在这些调查中,中情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包括中情局与记者和许多私人志愿组织的关系。然而,所有生成的报告都没有提到“嘲鸟”行动。

关于中情局与新闻媒体关系的最广泛讨论,来自于1976年4月出版的教会委员会的最终报告。报告涉及中情局与国内外新闻媒体的关系。

对于外国新闻媒体,报告得出结论:

中情局目前在世界各地维持着一个由数百名外国个人组成的网络,他们为中情局提供情报,有时还试图通过秘密宣传来影响舆论。这些个人为中央情报局提供了直接访问大量报纸和期刊、大量新闻服务和新闻机构、广播电视台、商业图书出版商和其他外国媒体的渠道。

对于国内媒体,报告指出:

大约50家[机构]的资产是美国独立记者或美国媒体组织的雇员。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通过了美国媒体机构的“认证”…剩下的人是未经认可的自由撰稿人和国外媒体代表…十多家美国新闻机构和商业出版社曾为中情局海外特工提供过掩护。其中一些组织不知道他们提供了这个封面。

在教会报告发布之前,中情局已经开始限制记者的使用。根据该报告,中情局前局长威廉·科尔比告诉委员会,1973年,他曾发出指示,“作为一项总体政策,中情局不会秘密使用对公众舆论有重大影响或影响的美国出版物的工作人员。”

1976年2月,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宣布了一项更为严格的政策:“立即生效,中情局不会与任何美国新闻机构、报纸、期刊、广播或电视网或电台认可的全职或兼职新闻记者建立任何付费或合同关系。”

“嘲鸟”行动:黑暗舆论战,从不择手段到一根筋、偏执狂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

到教会委员会报告完成时,中情局与公认记者的所有联系都已中断。然而,委员会注意到,“经认可的通讯员”意味着禁令仅限于“通过合同正式授权或发布新闻全权证书来代表自己作为通讯员”的个人,不包括未获得新闻全权证书的非合同工,如特约记者或自由职业者。

在1977年《滚石》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央情报局和媒体》中,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声称,教会委员会的报告“掩盖”了中央情报局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并列举了一些与中央情报局合作的记者。然而,伯恩斯坦并没有提到任何“嘲鸟”行动。

2007年,中央情报局的一份报告《传家宝报告》被解密,报告由中央情报局于1973年编撰,涉及一个“嘲鸟”行动,描述了记者的窃听。该报告是应当时的中情局局长詹姆斯·罗德尼·施莱辛格的要求编写的。根据报告:

“嘲鸟”行动:黑暗舆论战,从不择手段到一根筋、偏执狂

中情局局长詹姆斯·罗德尼·施莱辛格

“嘲鸟”行动是一项电话截获活动,于1963年3月12日至1963年6月15日期间开展,目标是两名驻华盛顿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当时正在根据并经常引用本机构和其他机构的机密材料(包括绝密和特别情报)出版新闻文章。

这一窃听是由中情局局长约翰·亚历山大·麦克康内尔授权的,“与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先生)、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先生)和国防情报局局长(约瑟夫·卡罗尔将军)协调。”

“嘲鸟”行动:黑暗舆论战,从不择手段到一根筋、偏执狂

中情局局长约翰·亚历山大·麦克康内尔

根据《信息自由法》的要求,中央情报局首席历史学家大卫·罗巴格发表了一篇关于麦考内的内部传记,指出这两名记者分别是罗伯特·沙龙·艾伦和保罗·斯科特。他们的联合专栏“艾伦·斯科特报告”在其最受欢迎的时候出现在多达300篇论文中。

10月31日 10:38

“嘲鸟”行动:黑暗舆论战,从不择手段到一根筋、偏执狂

罗伯特·沙龙·艾伦

半个世纪后,乌克兰危机暴露出外国媒体的倾向性,没有一家欧洲或是美国刊物注意到俄政府的立场。正如“今日俄罗斯”电视台中东分社负责人保拉·斯利耶指出,俄罗斯媒体所制作的节目内容,总会被西方同行视为宣传造势,究其原因,是对方没有做好接受不同观点的准备。

虽然欧洲媒体基本处于美国控制之下,但中情局仍未放弃“嘲鸟”行动。对俄总统普京从形象到健康状况的种种抹黑便是例证。

不久前,中情局与德国联邦情报局均被曝操纵新闻机构、媒体负责人、顶级新闻记者的报道口径,手段之一便是直接收买。《法兰克福汇报》记者乌多·乌尔夫科特承认,他被迫用自己的名字发表了美国提供的若干文章,倘若拒绝,自己便饭碗不保。内容包括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试图秘密兴建化学武器工厂。

莫斯科大学教授、政治学博士安德烈·马诺伊洛指出,由于欧洲局势复杂、美国的盟友在对待乌克兰危机的态度上出现分歧,中情局近来加强了在新闻方面的动作。他强调:“总的来说,美国人仍然维系着为打击俄罗斯而结成的联盟。然而,他们不相信欧洲国家领导人绝对可靠,担心后者不能彻底贯彻华盛顿的指令。因此,展开特殊心理攻势的问题便被提上首要日程……刻意选择的信息被精心打包,传递给目标受众。”

政治学家奥列格·马特维切夫强调,美国正竭力控制全球所有媒体、大通讯社、电视台及传媒集团,这是不争的事实,华盛顿“一贯非常重视媒体”。

乌克兰局势表明,美国及欧盟公民对俄罗斯仍然深具成见。上述国家通过媒体,将民众对俄的成见进一步深化。

俄罗斯《消息报》2014年10月30日报道称,如今,西方不但不让媒体报道莫斯科的立场,而且还试图禁止俄罗斯记者在当地工作。日前,波兰政府宣布将取消“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驻华沙的记者列昂尼德·斯维里多夫的居留许可,却对原因只字不提。

俄对外情报部门的消息人士指出,这其实是美国中情局所实施的“嘲鸟”行动的延续。该行动显然从未停止,西方媒体对乌克兰危机的片面报道即是明证。

“嘲鸟”行动:黑暗舆论战,从不择手段到一根筋、偏执狂

【关联性】

“嘲鸟”行动属于特种行动,自身没有行动序列,也不从属于任何行动。虽然如此,但“嘲鸟”并不孤独,在中情局的历史中,这种行动并不少见,但基本都处于保密状态。并且,还有很多根本就没有冠以代号,这样更加便于隐藏。

“嘲鸟”行动:黑暗舆论战,从不择手段到一根筋、偏执狂

【影响】

在“嘲鸟”行动的高峰时代,中情局的近3000名在编以及雇佣人员效力于“宣传口”。如此庞大的队伍所能形成的“媒体战斗力”,按照美国媒体所蕴含的影响力,足以搅动世界,改变世界的认知及舆论走向。在微乎其微的资料中,“历史脉动”根本无法获悉其在哪些事件中发挥了作用。

但是,“嘲鸟”行动的所有舆论战中,根据已知信息可想而知,其根本不会有什么有益之事。

“嘲鸟”行动:黑暗舆论战,从不择手段到一根筋、偏执狂

【评论】

如今的情况与彼时差异不大,华盛顿仍向自己在“全球媒体中的代言者慷慨解囊”,后者不仅为华盛顿营造有利于美国的新闻氛围,而且还积极炮制被美国视为敌人的他国领袖的“虚假报道”。

当年,美国以及欧洲的新闻记者曾为获取酬劳,秘密为中情局效力。如今,中情局仍以金钱为诱饵,继续操控媒体。“嘲鸟”行动从未叫停,它一直不遗余力地为美式“民主”摇旗呐喊。

【代号说明】

“嘲鸟”,又名模仿鸟、仿声鸟、嘲鸫,有“雀类语言家”之称。它叫声动听多样,可以模仿多达30种以上的物种声音,它们甚至能模仿机械的声音,并且又能加上自己独特的变调。它身长约20厘米,两翅膀上的亮白色羽毛非常夺目,据闻是驱赶敌人之用。

几种善模仿的鸣禽的统称。产于西半球。喙向下弯曲。北方的小嘲鸫以善于模仿而闻名。体长27公分(10.5吋),色灰,翼和尾色深并均具白斑。分布于美国北部到整个巴西,并已引入夏威夷。小嘲鸫大量生息于城郊,常栖息于高处鸣啭,能奋力保卫其领域,甚至在夜间也鸣叫。其他小嘲鸫属的种,与沼泽生活的黑帽嘲鸫、中美洲的蓝嘲鸫均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至巴塔哥尼亚一带。三斑嘲鸫属在不同的岛屿上有不同的亚种,它们具有与加拉帕戈斯地雀相似的适应辐射,但不那么典型。

嘲鸫长23-25厘米,长着小嘴和尾巴,羽毛呈灰褐色。它是食肉鸟。虽然并不美丽,但它的音乐天赋弥补了外貌上的不足。它的歌声宛如不断变化的、动听的”淙淙”流水。反复唱过一支悦耳的曲子后它会换一支曲子再接着唱。

每首歌里,都有许多音调是从别处模仿来的。如人声,甚至机器发出的声音。有时,其他鸟的叫声也会被它模仿得惟妙惟肖。例如,当夜莺被引入佛罗里达时,当地的嘲鸫就曾一个音一个音地模仿过它的歌声。

但并不是人人都喜欢嘲鸫,因为它们会吃掉各种水果。可是,它们也吃对庄稼有害的昆虫。

嘲鸫居住在郊野的灌木丛和广阔的森林中。它们栖息在树上,以歌声来标明自己的领地。

嘲鸫整年歌唱是为了标明自己的领地。它们精力充沛,除保卫自己外,甚至还会飞到远处袭击狗和人类。

嘲鸟有一个神奇习性——记仇,能在人群中找出厌恶的人攻击。佛罗里达大学生物学教授德格·莱维说:“我们往往会认为所有的嘲鸟都是平等的,但是这种感觉一定不会是相互的,嘲鸟一定不会对人类一视同仁。”

莱维教授的观点,或许能够击中了中情局命名代号的阴暗意图。


“嘲鸟”行动:黑暗舆论战,从不择手段到一根筋、偏执狂

如果感到本文有些意思,请劳动您宝贵的小手指,或关注、或评论、互收藏、或转发,这将成为坚定“历史脉动”为您地提供各类行动计划不竭的强大动力。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