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头上的风景——富平宫里石刻技艺

 xiake172 2019-04-18

石头上的风景——富平宫里石刻技艺

巨碛崔嵬百万层,

唐家中叶起诸陵。

青岭墨玉旋随辟,

篆籀光芒到处征。

清初名儒李因笃的这首《邑里绝句》将富平石刻“甲于天下”的成就表达得淋漓尽致。而文中所提到的“青岭墨玉”指的就是独产于富平的青石。

石头上的风景——富平宫里石刻技艺

青石

富平北陲的乔山山脉支系,横亘100多里,面积360平方公里,石灰石藏量数千亿立方。世代的沿山一带百姓,利用这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制作各种生活和生产工具,进而发展精雕细刻的工艺品种。

石头上的风景——富平宫里石刻技艺

唐中宗李显定陵

宫里镇位于富平县北部,境内有一独立山系,形似凤凰展翅,名凤凰山。唐中宗李显便葬于凤凰山主峰,因其“下宫”修建于镇政府所在地,故名“宫里”。

凤凰山之石,结构紧密,石质细纯,色泽墨青,清脆悦耳,被称为青玉(也称墨玉),是石刻石雕的上乘原料。宫里石刻,其工艺精湛,纯属手工制作,世代石匠都有“拿手活”和“绝活”。宫里石刻工艺是陕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石头上的风景——富平宫里石刻技艺

宫里石刻

石头上的风景——富平宫里石刻技艺

宫里石刻

宫里石刻有2千多年历史,西安碑林博物馆中,属富平宫里石匠所刻的石碑就有40多通。三原县的唐高祖献陵,礼泉县的太宗昭陵、乾县的乾陵、富平县的中宗定陵、代宗元陵、蒲城县的睿宗桥陵、玄宗泰陵、让帝惠陵以及散布各地的《李勋墓》、《李靖墓》等文武大臣和众多太子公主墓,都有富平宫里的石刻文物。

石头上的风景——富平宫里石刻技艺

桥陵石刻

石头上的风景——富平宫里石刻技艺

献陵石刻

宫里石刻的发端可追朔至春秋战国时期,到秦始皇时已具相当高的水平。汉末和魏晋时,又有了很大发展。隋唐时代,京城宫苑的建筑装饰,名人骚客的书画刻制,帝王将相的棺椁石碑碣,又刺激宫里石刻大兴。

元代中期,富平出了一位技艺高超的石匠名叫赵信,曾带200多名石匠进京做活,留下大量名胜业迹。明清以来,宫里石刻走向民间,于是石碑楼、石屏风、石碑、拴马桩、柱顶石、供桌、香炉、石羊、石马等等,真乃石用化了。到民国初年,出现了石刻精品,在石刻界留下高名。

解放后,宫里的石刻艺人们又先后为张思德、刘志丹、杜斌丞等烈士雕刻纪念碑,为韩城司马迁祠、华山玉泉院、临潼华清池等文博单位雕刻和复制石狮等艺术品,深受人们赞誉。改革开放,使石刻这古老的艺术奇葩焕发出更加绚丽的色彩,石狮漂洋过海运往澳大利亚,精雕柱鼎石销往日本。

石头上的风景——富平宫里石刻技艺

宫里石刻工匠

石头上的风景——富平宫里石刻技艺

宫里石刻工匠

凤凰山南麓的南陵、北陵、桥北、三凤、凤西、涧头等10多个村子,世代相传着石刻工艺,许多户为石刻世家。但是,宫里石刻的传承谱系却在清光绪年间方见端倪。王家村的仇智林、南陵村的刘生荣、南陵赵堡的赵智奇、刘来富、杨家林为宫里石刻的“五虎上将”,也是各俱技艺特色的五大谱系,均颇具成就。

石头上的风景——富平宫里石刻技艺

宫里石刻

宫里石刻工艺表现在生产和生活用具上,具有美观、大方、结实的特点。如门墩、柱顶、拴马桩、碾子、碌碡、石槽、臼窝等等,各有造型和图案,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表现在陵墓、桥梁、牌楼、碑碣、造像等专有技术上,具有精湛、逼真、传神的特点,气势恢宏,世代称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