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初风云之“二李反宋”

 昵称535749 2019-04-18

淮南东路安抚使

历史爱好者,宋明清制度与文化爱好者9小时前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而宋朝刚刚建立,天下并不平静,江南未平,强敌在北,新朝内部也矛盾重重,所谓“得国不正”,蠢蠢欲动的大有人在。

500

在这个背景下,宋朝刚建立的第一年,爆发了两场重要的战事,史称“二李反宋”。哪“二李”,一个叫李筠,一个叫李重进,他们都是什么角色,为什么会反宋,最终结局是什么?我们详细道来。

一、李筠不服,说反就反

李筠因功被后周太祖郭威封为昭义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太傅、同平章事、节度使,这是以公爵宰相出任地方诸侯,地位远高于同时期的赵匡胤,甚至连后周世宗柴荣都对他礼让三分,拿他没什么办法。

世宗心不能堪,但诏责而已。

可想而知看,一个当初远不如自己的人如今当了皇帝,如何能服气呢?于是,李筠使人摹画了后周太祖郭威像,带到潞州驻地,逢重要场合或时节即郑重挂起,馨香祷告,真诚敬拜,意思就是,我不服你赵大。

这边赵大自然知道李筠位高权重资格老,已经算是“位列三公”且坐镇一方,还能给他什么殊荣呢?赵大这时候只能是尽可能安抚这位坐镇北境潞州的大佬,而在此之后李筠犯了一系列错误,导致了自己得悲惨结局。

1、面对新朝举止无措

于是赵大派人去潞州通知李筠,“我当皇帝了,后周不存在了,新朝叫大宋”。但此佬并不领情,且表现的极度缺乏政治头脑,在接受新朝的过程中变现的愤怒、犹豫、迟疑、消极,在门人幕府的劝说下,才勉强接受了事实,在为朝廷使臣设宴的过程中,竟然面对郭威画像痛哭流涕,是,郭威可以说是李筠的伯乐,没有郭威就没有李筠的现在,但是此时已经是新朝了,面对着新朝使臣哭念旧朝君主,有良知却无头脑,体现出了极小的格局,这样的人,“其心必异”,赵大如何容得了?

说到这里,有人要问了,李筠的位置有多重要,导致赵大无奈要安抚他,派人把他请回朝不就行了吗?除去李筠在前朝的地位,他所驻节的昭义军可以说对于五代到北宋的安全至关重要。

后周时期,昭义军(潞州,今山西长治)是位于后周和北汉(国都今太原)之间的战略要地,地处太行山脉,是扼守中原地区的重要军镇,正因为昭义军的存在,契丹和北汉才难以真正威胁到中原政权,而中原政权则可以以此地为据点北上。事实上,李筠驻节昭义军期间,多次参与了后周对北汉的用兵,战果颇丰(北汉是太行山北部的一个割据政权,杨家将就是北汉灭国后投降宋朝的),因而李筠可以算是天下头号藩镇。

2、面对北汉犹豫暧昧

此时北汉的国君是刘承钧,刘崇之子,北汉跟后周是世仇。当他知道李筠对大宋新朝的态度后,决定联合李筠反对宋朝。刘承钧派人给李筠送去了一封用蜡丸伪装的秘密函件,书陈各种厉害,欲拉李筠入伙。这封密信让李筠头疼了,是否同意联合北汉反大宋?如果反,有无必胜把握?如果不反,这封密信又该如何处置?

这时候李筠作为一名缺乏政治头脑的武将,他性格上的弱点再次使得他进退失据,频频走错棋。这时候他走了一步很奇怪的棋,他将刘承钧送来的密信又秘密地送给了赵匡胤。

李筠的这波操作是出于什么目的?向赵大抛出橄榄枝,向他低头?还是想借机拖延时间准备反叛?我们不得而知。

李筠在讲密信送往汴京的同时,也在与后汉互动,两边下注?再次体现了李筠此人优柔寡断的性格。单就李筠和刘承钧的私下互动来说,两人并没有建立太高程度的互信,首先李筠代表后周对北汉作战多次,另外,刘承钧也不信任李筠反宋的意志。因此,两人的联合注定是很难成功的。

这边赵大接到这个密信之后,尽管心知李筠已蓄异谋,但还是亲自给他写了封信,说了很多安慰李筠的话头,史称“太祖手诏慰抚之”,赵大此举大概也是想暂时稳住李筠,给自己留够时间应对。

李筠有个儿子名守节,此人与乃父比较,多了一点洞察力。他看出李筠必反,也知道李筠不是新朝的对手,于是多次哭着劝谏李筠不要反,但李筠根本不听。不但不听,还派儿子到汴梁去,名义上是谢恩,实际上是打探虚实。

李守节战战兢兢地到了大宋京师,赵大知道李守节并不赞成父亲反叛,想让他回去传话给李筠。

我未为天子时,任汝自为之,我既为天子,汝独不能小让我耶?——《续资治通鉴长编》

由此可见,赵大实际上已经在像李筠摊牌,而不是装作不知道,“我没当皇帝的时候随便你怎么样,现在我当了皇帝,你以往能效忠后周太祖世宗,为什么就唯独不能效忠我呢?”赵大话都说到这个地步了,李筠怎么想?话都挑明了,赵大认定你必反,你还有选择吗?

话说这李守节回去对李筠传达了赵大的意思,结果是李筠“谋愈甚,遂起兵”,李筠一不做二不休,果然联合北汉起兵反叛了。

今天我们去看这段历史,很多说法认为,赵大此举是在主动逼反李筠。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一方面,作为藩镇势力,赵大早晚是要着手解决的,但也许不是眼下,眼下发生了另一间大事,导致他不得不早做谋划了,什么事?翟守珣在李守节进京前进京了,他向赵大汇报了另外一件比较糟糕的事情,淮南李重进也有反意。

二、李重进怕,无奈而反

李重进,后周时期因功被封检校太尉、淮南节度使。相比李筠,李重进跟后周还有一层特殊关系,他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亲外甥,如假包换的皇亲国戚。李重进长期与赵大作为同事共同在禁军当值。他素知赵大能干,必成大事,此时作为前朝勋贵,又是一方诸侯,赵大当了皇帝还能容他吗?

重进与太祖俱事周室,分掌兵柄,常心惮太祖

重进与太祖俱事周室,分掌兵柄,常心惮太祖。

相比李筠的不服,李重进的想法更多的是怕赵大不能容他,将来很难有善终。因此,在面对新朝,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也陷入了另一种进退失据中,是坐凳赵大收他的兵权然后任人宰割,还是干脆反了富贵险中求呢?

我们先来看看刚登基的赵大是怎么对待李重进的。因李重进镇守淮南扬州地区,那么他原来的马步军都指挥使一职赵大就另找人替代了,之后封了李重进一个“中书令”作为交换,“中书令”就是中书省的头号人物,虽然到宋朝已经是一个比较虚的头衔,但仍然体现了极高的位置(宋朝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赵大希望通过此举稳住昔日的同事兼一方诸侯,至于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是真的想收拾人心,还是缓兵之计早做打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通过赵大对李重进的一系列举措,我们可以看出此太祖心思极为缜密,眼光远大,什么事呢?

前面说到赵大给李重进加官进爵,按理李重进要谢恩,这时候李重进心里也打鼓,他试探性地请求进京谢恩,被赵大给拒绝了,赵大的想法是,怕李重进觉得他会赚李重进进京从此控制他,会让李重进产生一种不被信任的感觉,但理由又要冠冕堂皇一些,这个理由大概是这样的:“你我君臣虽远隔千里,还是同一体。只要我们君臣同心,朝觐谢恩这种繁文缛节,什么时候都行啊,何必这么急着进京来呢,大家都挺忙的”。

但这个理由并没有让李重进放下心来,他从字里行间看出了赵大对他有想法了,似乎已经没有退路了,怎么办,老大已经起了疑心,收拾我是早晚的事,与其等他来收拾我,还不如整军备战,也许义旗一举,万方来应呢(五代十国也是你唱罢来我登场的局面)?李重进开始加筑淮南首府扬州的城防工事,暗地里招兵买马。

这时候的赵大没有闲着,在回复李重进进京朝觐之后,赵大又决定给李重进丹书铁券,再次试探李重进。李重进见到“铁券”后,突然有点心动了,但他的幕府提醒他这可能还是皇帝的试探,丹书铁券可以给也可以收啊,李重进一时犹豫起来,最后,在左右的鼓动下,他还是反了。

李重进知道以他淮南一方的实力,反叛朝廷并没有太大的胜算,于是,他做了两件事。

1、联合南唐

此时的南唐,已经被后周一顿爆锤打的退出淮南,偏安江南,并且去帝号向后周已及送称臣了,况且当时李重进正是当年后周讨伐南唐的大将。南唐中主李璟断然拒绝了李重进,在他眼里,中原的赵宋不是他能惹的起的,李璟将李重进要联合他反宋的情报提供给了汴京的赵大,李重进联合南唐失败。

2、联合昭义军李筠

上文提到,李筠已经准备起兵反宋,与李重进一北一南,正好对中原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任你赵大实力有多强,总是双拳难敌四手,难以两线作战。

二李的想法是合乎情理的,两人久经战阵也知道战略路线正确的重要性。似乎这个时候,赵宋已经到了危若累卵的地步,江山还没坐稳可能就又要再一次改朝换代了。但是李重进派出联合李筠的使者翟守珣(前文提到他在李守节之前觐见了皇帝赵匡胤)并没有去潞州,而是秘密改道去了汴京,他把李重进已经准备联合李筠准备反叛的消息全盘抖给了赵大。

这个翟守珣也是赵大在后周时期的老朋友,在向赵大抖出实情之后,赵大让他回到扬州,想方设法稳住李重进,毕竟,一个李筠反叛,他可以集中兵力解决,但是背后再来个李重进,他的新朝恐怕是真的命运难料了。赵大派翟守珣回去,起码想方设法让李重进延缓起兵反宋,他好腾出手来打一个时间差,先去解决北方离中原更近的李筠,在回来收拾李重进。

后周末起形势图,昭义军在北,淮南道在南

后周末起形势图,昭义军在北,淮南道在南

却说老朋友翟守珣也不负众望翟守珣回到扬州后,告诉李重进,北边李筠不可靠,他联合北汉这帮背信弃义的东西怎么可能成功,另外南唐并不愿意联合反宋,因此不可轻动。李重进听完犹豫了,想要联合的两方都不可靠,能怎么办呢,赵大又知道了自己必然要反,早晚要收拾自己,淮南此时似乎一下子陷入了绝境,就在这举棋不定之间,赵大与李筠的战争开始了。

三、李筠末路

所谓师出要有名,名正才能言顺,这一年四月,李筠找人写了一封檄书,昭告天下,赵宋如何得国不正,悖逆后周,忘恩负义,如此这般,意思就是,我李筠要替天行道了。之后就是如何进军打击新朝的问题了。

赵大着急朝臣商议对付叛军的对策,最终决定把李筠引出易守难攻的太行山脉,离开他的巢穴潞州,这样朝廷的军队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叛军。

这时候的李筠一边,幕府闾丘仲卿认为,窝在太行山老巢被动挨打,终究不是个事,时间长了朝廷集中了兵力和资源,也就是瓮中之鳖了,建议李筠兵出太行,南下占据河洛,把战火引到中原去,这样才有用武之地,就有机会跟赵大一争天下。

而李筠自己并不打算按照这一战略稳扎稳打,他想要兵出险招,出兵东南,直驱汴京,擒贼先擒王,而新朝的将帅们多半都是以前跟自己在后周混的同事和部下,他的兵锋一到,那帮人定会阵前倒戈,很可能会毕其功于一役。

李筠也确实这么做了,他先出兵攻破太行山以南的泽州(今山西晋城),李筠据有此城,作为进攻中原的出发点,再往南就是河洛,就是汴京了,这时的形势对宋朝并不好,李筠据泽州,整个中原都是他威胁的对象,必须不能放他下山进中原。

500

于是赵大调集重兵,御驾亲征,与石守信、高怀德、慕容延钊等前后周时期的同事们领兵围攻泽州。太行山脉山高路险,赵大亲身赴险,率领宋军一路开山进军,出其不意,到达泽州南部 ,与李筠部决战,李筠部力战不支,部下纷纷降宋,最终宋军攻克泽州,李筠自焚。

李筠儿子李守节不战而降。赵大没有治他的罪,释放了他,并给他赏赐。李守节被封为单州(今山东单县)团练使。并且下诏免掉了当年的泽州、潞州租赋,与民休息。如此举措,史称“德音”,于是,三晋速平,民心向宋。

如赵大所愿,李筠反宋被重兵击败,那么赵大就可以腾出手来收拾淮南李重进,李重进会如何应对,结局如何?

四、为反而反,李重进末路

前文我们说到,赵大知道李重进要反,李重进也知道赵大知道他要反。关键是李重进外无援兵,仅靠自己的实力,无异以卵击石,于是他的犹豫给了赵大首先解决潞州李筠的机会,这下赵大腾出手来了,怎么办呢。

我们还是先看赵大先是怎么出招的,赵大下诏“徙原中书令、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为平卢节度使,移镇青州,克日即行”,老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其实有时候人挪了也是死,这就是例子。赵大让李重进去青州驻节,就是让他离开老巢,那就有的是办法收拾他,当然李重进不是傻子,于是断然不从,这一年九月,李重进干脆就反了。

此时的淮南,已经成了孤岛,李重进那什么反抗朝廷?

李重进疑心重,就在大战前,在扬州开始了一场继续血腥的肃清内奸活动。李重进紧锣密鼓准备厮杀的时候,赵大也没有闲着。他综合了各方情报,已经大概摸清楚了李重进的底细。解决李重进时机事实上已经成熟。于是,赵大开始研究南讨李重进的作战方针。

大战在即,时任枢密副使的赵普对即将到来的扬州战事发布了一番宏论,使得赵大基本确立了征讨淮南的方针。

李重进守薛公之下策,昧武侯之远图,凭恃长淮,缮修孤垒。无诸葛诞之恩信,士卒离心;有袁本初之强梁,计谋不用。外绝救援,内乏资粮,急攻亦取,缓攻亦取。兵法尚速,不如速取之。

赵普的话简而言之就是说,淮南此时是完全没有胜算的,李重进早晚要完蛋,但是兵贵神速,朝廷的钱粮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应当争取速胜。

于是赵大决定杀鸡用牛刀,赵大平淮南的部署是: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归德节度使石守信为扬州行营都部署,兼知扬州行府事,殿前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王审琦为副部署,宣徽北院使李处耘为都监,保信节度使宋延渥为都排阵使,率禁军南下,赵大率军亲自压阵。

扬州之战,李重进并没有能够给朝廷的军队造成太大的麻烦,扬州很快城破,李重进和李筠采用了同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自焚。

同平定李筠叛乱之后的举动一样,赵大并没有大肆杀伐,对于李重进的家人,也没用过多牵连,对于淮南,经历战乱之后需要休养生息,赵大下诏淮南百姓免田赋若干年,看起来这位太祖是个仁君,历史上赵匡胤确实是有仁厚之名的。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赵大要开始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平定二李反宋,是宋朝解决藩镇问题的开始,宋太祖赵匡胤通过两场或主动或被动的战争,显示了他解决唐朝以来繁镇割据,尾大不掉问题的决心。

至于赵大为何以相对仁厚的面目示人,这大概也是因为所谓的“得国不正”吧,赵大希望在各方面收拾人心,整合离心近百年的人心,重建一个大一统王朝,大肆杀伐的结果可能五代就不会就此终结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