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写作是心灵的需要

 lirumu 2019-04-18

本文参加了【子女教育】有奖征文活动

前两天听喜马拉雅上面的讲座,里面提到老舍为什么要写小说,意思是因为胆子小,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但又想要发声,就以小说中的人物来曲折地表达心声。

这与我以前读小说感受到的一致,作者对于女儿如何受到母亲虐待压榨剥夺等事件的描述,让人感同身受,对于复仇的畅快淋漓的描述,让我感到这是作者在利用小说这种虚构文学来表达对于母亲的痛恨。毕竟,没有经历过被亲人恶意伤害,特别是在幼小无助之时,世人是不会体谅更不会赞同向母亲复仇这种事的。

我曾看到一个节目,是协调母女关系的,母亲对女儿极其过度的干涉,使拥有博士学位的女儿无法正常的生活和恋爱,沟通无果,女儿不得已求助于媒体。这个节目请了几位嘉宾,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作家,忘记叫什么名了,她非常激动,用了非常激烈的言辞指责这位母亲。我当时看了就感到她一定是受虐的女儿,有一位曾虐待伤害她至深的母亲,她把自己代入了这对母女关系中。她的表现让大家很惊讶。这位女作家后来再没看到过。她的情感,她的委屈,她的愤怒,她的复仇,也许只能放在作品里。我非常理解她,也非常心疼她,哪一个做女儿的不希望幼年时能得到母亲的关爱,有一个可资效法的榜样?然而中国想来少有这样的母亲。,否则为什么《都挺好》引起了那么多人的关注,引起大家强烈的共鸣呢?

她比我还要幸运一点,我小时候也只能将想法写到纸上,但这是不被允许的。我的母亲不爱读书,但爱探听隐私,每天回来,会翻我的书包、衣服的口袋。我就将日记藏在抽屉里,还加了一把锁。这锁可能更加激发了她的好奇心,她将旁边的抽屉取出来,然后拿到了我的日记,她读了,然后不仅让我知道她读了,还在家中来了外人的时候尽情地嘲笑。

我那时候正值初中,正是叛逆的年纪。我当着她和那个外人的面,找了一根火柴,看着她,点燃了日记本,并发誓,不会再写日记。她当时气得直跳脚,可能是因为失去了一个快乐的源泉吧。看到她生气,我很痛快,但更多的是悲哀,因为我从此失去了唯一可以放心倾诉的朋友。我小时就发现对人说的话,就要准备好被公开,被背叛。此后,我只能换一种方式,写毛笔字,把不良情绪通过墨汁倾泻出去,在无意识的涂划中忘却想写的事情和心情,如果有教训,我只牢记教训,忘掉事件;如果有经验,只记住经验,忘掉过程。三十多年,倒是养成了慎言的习惯。

直到如今,有了自己的房子,独自一个人居住,每每想重新开始写日记,却是不敢,那种被窥视的不安全感已经进入血液和骨髓了。我想,若不是我停止了写日记,我也会积累不少写作的素材,没准也会走上专业写手这样的道路。因为我所经历的事情,很与众不同,感受也很深刻,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最重要的,写出心灵的感受,可以减轻重压,心情舒畅。 

我今天写这篇短文,是想重新拾起这件让我快乐的爱好,毕竟我喜欢阅读,也喜欢分享。

前几天换掉了大门的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