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下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他,后来怎么样了

 江山携手 2019-04-18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作为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座右铭,不仅对古代求学士子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是在现代社会有着极高的知名度,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言佳句”。

这句耳熟能详的颂扬读书的诗句出自北宋著名思想家汪洙的《神童诗》,全诗很长,但语句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汪洙不愧为九岁即能作诗的神童。

此外,全诗中还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久旱逢甘雨,他乡遇知音,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等脍炙人口的名言诗句,尤其是最后那句,被古今人士形容为“人生四大喜事”而广为传诵。

如此幼童之年即能作诗,并且写下的诗句脍炙人口、千古传诵,按理说应按照其“四大喜”诗句里描述的那样,“金榜题名”,步入仕途,在政坛上大放异彩。但令人遗憾的是,汪洙虽最终官至观文殿大学士,但跟司马光、欧阳修等比起来,着实没什么存在感。

而且其考取功名之路也颇为坎坷,熟读经史的他居然多次考试未中,直到元符三年,才勉强考取进士。之后虽官至观文殿大学士,但仕途之路就此堵死,转而学起了孔子,开起了讲学班,一门心思教学去了。

为何从小便崭露头角,并且写出了引起古今人士广泛共鸣诗句的他科举考试多次不中呢?

这不得不提及一个人:王安石。

众所周知,王安石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曾颇受宋神宗器重,主持变法,革除利弊。为此,王安石上台后便大刀阔斧开始了他的改革。不仅农业、军事、行政均有涉及,而且还将触角伸向了科举考试制度。

据史料记载: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便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了大规模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的经义,便为写小短文,但写作上约束过多,只能从经书中取词作题,并按经书之意发挥写作。

由此可见,王安石是个苛刻的实用主义者,估计觉得漫无边际的发挥着实是毫无用处的虚妄之言,于是限定了框架,并且这个框架还是脱离了宋朝生活实际的经书。王安石此举还美其名曰为:“通经致用”。

但这样却害惨了汪洙,从汪洙的诗句以及其脍炙人口的传唱程度可知:汪洙思想很是活跃,只要是自己所见,则必有所感,因此我们从他写的诗句便可窥见凡人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虽上不了高雅的台面,如人生四大喜、种田等,但均是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频频接触的东西。

其次,汪洙的诗并不晦涩难懂、慷慨激昂地标榜道德制高点,这使得他的诗很接地气,而且读来很让人感同身受。因此他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以及“人生四大喜”,道出了普通老百姓的心声,也因此收获了古往今来,不论文人墨客、还是寻常百姓的普遍好评。

对比王安石的标准和汪洙的专长,便可知二者并没有太多的交集,如此一来,才华横溢、写下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神童级别的汪洙多次科举考试不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汪洙虽然官场上没什么存在感,但在思想界确实为不折不扣的大人物,自从筑室西山、兴办教学之后,门下求学者甚众,在世人间留下了“汪先生”的尊称,其室被称为“崇儒馆”。

由于他教导有方,思想之深,终为朝廷重视,去世时,特别追赠为正四品的“正奉大夫”品衔,算是对其思想上成就的官方认可。留下的《春秋训诂》便也作为经典思想著作流传至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