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说 | 读书的意义

 白桦树2008 2019-04-18

刚刚过去的4月23日可是个特殊的日子,不仅是校庆,更是“世界读书日”。清华大学李文正图书馆(北馆)也迎来了它举办的第一次大型活动——清华大学学生喜欢的好书评选暨“好读书”奖学金颁奖典礼。在活动中,深受大家爱戴的彭刚老师作了题为“读书的意义”的演讲。在此,小编怀着崇敬的心情,本着搞个大新闻大家一起学习学习的态度,揣着“变化气质”的愿望,特别献出彭刚老师钦定版的演讲全文~撒花~(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的意义

——2016年世界读书日清华大学“好读书”颁奖典礼上的发言

彭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我很荣幸、也很高兴有机会,在这个场合跟大家交流。

前些天的一个晚上,我照例去逛南门附近的万圣书园,好几个小伙子和姑娘来到我面前,说要耽误我一点时间,调研一下实体书店的情况。我一问,他们是清华一年级的学生,我说:我是清华教师,你们可以尽情地耽误我的时间。(永远为刚叔这点感动 TT)他们问到我为什么经常来这家书店时,我说:这是中国最好的学术书店,它不大也不小。太小了,不够逛的;太大了,又逛不过来。而且,中国每年新出书的种类是个极为庞大的数字,这家书店预先替我做好了筛选,我需要看或者可能有兴趣看的书,这里基本上都有了。我告诉他们,我身旁的这些书架,几乎每一架上都有清华老师们的著作或者译作,其中很多都是各个领域中最值得重视的。我们一起看了好几个书架,那上面既有今年95岁的何兆武先生的著作,也有我的年轻同事的生平第一本专著。我告诉同学们,这些作者都是大家平时在清华园里能够看到他们的身影的。那几个同学感慨地说:听老师您这一说,我们对清华更有感情了。

逛书店、进图书馆,利用电子资源,都是为了读书。接下来,我想就自己的粗浅体会,讲几个小故事,简单地谈一谈读书是为了什么,应该怎样来读书。


读书,是为了改变自己、丰富自己。

用古话来说,读书是为了“变化气质”。孟子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意思是说,一个人,他要尽可能结交最优秀的人,从他们身上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而一个人结识的优秀人物总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要通过读书,来“尚友”古人,与古人为友。我们通过读书,所见识的,不仅是孟子所说的“古人”,也有今人,更包括和我们处于不同时空、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知识领域的人物和他们的思想。读书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展我们精神世界的范围。

也许不少人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八九十年前,后来成为大学者的徐复观,拜一代大儒熊十力为师。熊十力指定徐复观读一批书,一段时间以后,徐复观来见老师。熊十力让他评论这些书,徐复观把这些书的毛病挨个批了一遍。以徐复观后来的成就,可以想见,他的评论一定有其可观之处。没想到,熊十力勃然大怒,骂道:你个混帐东西,看书你只看它的不好处,如何能有长进!这件事对徐复观震动极大,改变了他的读书心态。是的,如果看书,不善于从中汲取营养,发现自己知识的欠缺,了解别的思路的价值和可能性,也很难有真正的长进。

可是,我想,这个故事也完全可以有另一个虚构的版本。假如徐复观去报告说,我看了这些书,这一本如何如何好,那一本又如何如何讲得有道理,没准熊十力又会发怒了:你个混帐东西,让你看书,你就被书牵着走,你又不是一头驴,让你去哪儿你就去哪儿!完全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了各种书籍的跑马场,不加分辨的接受,读书就没有改变你,没有使你变得更丰富。所以,在我看来,为了改变和丰富我们自己,对于读书,我们要像乔布斯所说的那样:Stay hungrystay foolish保持如饥似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甚至是挑剔的眼光,来汲取和分辨书中的养分

读书,既要有精读,也要有博览。

每个人的专业领域、兴趣和思维方式不一样,每个人的阅读史也不一样。但我发现,无论前辈大师,还是身边出色的师友,都有他们个人阅读史上用力最深、得益最多的书。学外语,有精度,有泛读;读书也是如此。

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若干年前,我有一次去社科院哲学所拜望叶秀山先生,他是西方哲学领域的权威学者,目前也是我们哲学系的特聘教授。一见我,他说,你来得正好。我刚背完了一段话。原来,他正在背诵德国大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一篇有名的文章——《艺术作品的本源》。叶先生说,看了好多遍,越看越好,每一个字都好,觉得非得把这篇文字的德文本一字不漏地背下来,才算是真正“占有”了这篇文章。精读值得你高度尊重、值得你下大力气的书,引发了你巨大的好奇心和热情的书,一字一句地下功夫,这是我们读书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一句话,为什么这么说,一个章节,为什么是这样的论述方式,各个论点之间的逻辑关联是什么,哪句话有言外之意,它特定的说话背景是什么,都需要花力气来琢磨。我自己上课的时候,老对同学说,对第一流的书,我们要像政治教科书里的资本家对工人一样,要最大限度地榨取它的剩余价值。这样的深度阅读的功夫,是我们这个网络时代、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容易被人忽视的。可我觉得,也许不管是什么样的专业领域,下这样的功夫,都是最能让人长功力的。

精读之外,还要博览。

现代学术体制,注重的是专门之学,培养的是专家。我自己不止一次地见到过这样的情形,不少人对于做综合性、通论性工作的同行,不以为然。一到这样的场合,我就想起钱钟书先生的话来。他的大意是说,宇宙、自然、人生,原本是浑然贯通的一体,我们将它分割开来进行个别专门的研究,是因为受到了个人寿命和智力严峻的局限。我们生命短暂,不过几十个春秋、九百个月,我们的智力有限,无法贯通太多的知识领域。所以钱先生说,做专门之学,本来是出于不得已,又如何能引以为傲呢。我们普通人,很难像钱先生那样,横扫清华图书馆,更难像他那样,具有照相机一般的超强记忆力和非凡的汲取能力。可我注意到,以我自己所在的清华人文学科为例,从前辈的四大导师,到如今我最出色的、最有创造力的同事,都往往是具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善于汲取别的、甚至是不见得直接相关的领域的营养的,他们的阅读书单,一定不是只有主食,而一定是广谱杂食,来源多样的。

我心目中,有关如何读书的至理名言,还是来自我们清华的前辈。华罗庚先生的说法是,要把厚的书读薄,薄的书读厚。我的理解,无论是需要精读的书,还是浏览的书,看过之后,它的基本思路,值得注意的观点,可以钩玄提要地说得出来。这是厚的读薄。薄的读厚,就要求读的书是值得你花大力气的意蕴深厚的书,每一个部分、每一个段落、甚至于每一句话,都值得你反复琢磨、比对、思考,调动你全部的知识储备来对付它。有精读,有博览,有时博览的书也会吸引你的注意力,改变你的兴趣点,变成了你需要精读的书。

近来,我们的校园里每隔一段就有让人开心的事儿。教师餐厅开业了,我去了好多次,挺开心的,前些天还在餐厅偶遇了邱校长。今天,踏进新落成的北馆,我也挺开心的,因为图书馆的条件改善了,我也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之一。我还听说,这里将会建起一个高品质的书店,这实在太好了,因为我老听到我们的同学吐槽说,偌大的清华园里,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书店开张后,我会经常来,也希望大家经常来,说不定就可以偶遇邱校长,得到校长的赠书呢。

我是人文学院的教师。有一种说法,人文学者有两种工作方式:有人像蜘蛛,仿佛没看到它需要吃到肚子里多少东西,就能够不断地往外吐丝;有人像蜜蜂,要辛辛苦苦地在花丛中采撷,才能酿成一点蜜。或许大部分像我一样资质平庸的人,都像蜜蜂。我们要不断地读书,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一点东西来。我站在清华园的讲台上,已经二十年了,我既读书,也教书,还写书,归根结底是个读书人。我有时候想,一个人最经常做的事情,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这应该是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指标。那我生活在清华园里,与出色的同事和秀的学子朝夕相处,每天做着自己最乐于做的事情,做一个读书人,自己的生活还是很幸福的。我相信在座的读书种子们,肯定都感受到了这种幸福和快乐,祝你们长久地保持这样的幸福和快乐,并把这种幸福和快乐传递给更多的人。

谢谢大家!

2016年4月23日

附:

水木书榜·清华同学们最喜爱的十本好书

《理想国》

《红楼梦》

《人间词话》

《西方哲学史》

《围城》

《乡土中国》

《百年孤独》

《平凡的世界》

《追风筝的人》

《三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