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战|一个创业公司的股权激励难题

 caiwei5416 2019-04-18

怎样处理没有贡献的大股东?如何确定激励的对象?什么时候启动股权激励,又该什么时候退出?且看M公司如何解决这些难点。

文 / 李祖滨 德至锐泽首席咨询顾问

王骏声 德至锐泽咨询顾问

这是一个初创公司的股权激励难题。

刘江和蒋锐华在2002年出资成立的电信产品销售公司,姑且称为M公司。两人各以50万元入股。起初蒋锐华做董事长,刘江任总经理,由于经营思路不同,两人时常争吵,直到2005年公司依然发展缓慢。

于是,蒋锐华自己又成立了一家网络技术公司,并将M公司10%的股份转给刘江,刘江担任M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持有60%股份,其余40%股份仍归蒋锐华所有。

接下来的三年,刘江率领公司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8年销售额增长到2000万元。此间蒋锐华只是偶尔来公司看看财务报表,也得到了公司的两次股东分红。为了维持良好业绩,刘江开始考虑对公司员工进行股权激励。在设计方案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蒋锐华怎么办?

蒋锐华自2005年开始对公司经营几乎没有任何贡献,如果只是同比例稀释股份,刘江认为对自己和一同拼搏的团队成员不公平,但蒋锐华是不会主动放弃股份的。如何在制定股权激励方案的同时,让蒋锐华的40%股份逐渐稀释?这是第一个关键环节。

在真正进入方案设计阶段后,另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扑面而来:激励的对象是谁?所有老员工和所有高层?当然不是!平均主义是最大的不公平。那么,如果只激励几个人,那些没有拿到股权激励的人,会不会因此不满而导致工作效率的下降?

股权激励的痛点

M公司的案例体现了股权激励变革的常见问题。最近的统计表明,中国中小型企业施行股权激励的只占7.54%,企业家对股权激励主要有以下几点顾虑:

股权给错人引狼入室

这是最主要的顾虑。一旦股东选错了人,对发展方向认识不一致、决策出现分歧,对公司影响巨大。

影响原股东利益导致不满

引进新股东不但没有给原股东带来利益和价值,反而让其做出牺牲,这会引发原股东的不满和抵制。

业绩没增长还要分享股权和分红

股权激励的计划和承诺公开后,公司发展没有预想的好,公司要么反悔失信,要么委屈大股东自己兑现分享承诺。

激励几个,抑制一群

股权激励只激励了少数几个人,因担心其他人不满,只好在很隐蔽的范围内偷偷进行。大多数人不知道成为激励对象的标准,只好瞎猜,结果多数人的积极性受到了抑制。

而多数失败的股权激励或多或少存在以下问题:

选人轻率

对人缺乏全面系统的评价,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考验,仓促承诺,留下后患。

方案不系统

方案考虑不周全,由法律顾问主导的方案偏重约定风险,让人感受不到激励;企业内部主导的方案多数会偏重激励,较少考虑风险、退出等问题。

缺乏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支持

股权激励与人力资源体系没有关系,是老板与几个股东私下合计的结果。

沟通不够

把股权激励当作少数人的事,是公司不便公开的秘密,与激励对象的沟通充分,但对员工没有宣传。

解决遗留问题:以增长换共赢

回到M公司案例,刘江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对于蒋锐华股份的处理,不同人员给了刘江形形色色的建议,甚至有人出阴招:如“做空M公司,另外注册公司”“对蒋锐华软硬兼施、黑白两道,按原价收购40%的股份”“好言相劝,多花些钱,把股份买回来”等。

其实,当我们把时间作为工具时,是能找到共赢方案的。未来六年,在确保蒋锐华股权收益持续增长的前提下,让其接受股权比例增资稀释的方案,蒋锐华也会成为股权激励方案的支持者。这样既不必牺牲公司品牌,又能够让股东在股权激励方案上保持一致。

图1展示了蒋锐华实际的股权下降速度和股东权益增长速度,在拿到与之相似的预期数字之后,经过刘江的积极沟通,蒋锐华很快就接受了该方案,并在日后对股权激励保持了支持态度。


先选人,后激励

选对激励对象比激励方案更重要。

2008年M公司在选择第一批激励对象时,发现有两个风格不同的销售总监:甲是从销售成长起来的,拥有很多长期客户,个人业绩突出,但比较自私保守,团队成长慢,人员流动大;乙加入公司仅两年,愿意虚心学习,经常组织团队成员研讨、分享,个人业绩虽暂时不如甲,但团队业绩上升很快,团队士气高。

是奖励既有功劳又有苦劳的甲,还是看起来潜力不错的乙?抑或两人都成为激励对象?

股权激励是基于未来价值的激励,“价值认同”“未来潜力”两个因素代表着激励对象能不能在未来创造价值(表1)。


在“业绩+潜力”评估中,甲被评为“高业绩、低潜力”,乙被评为“中业绩,高潜力”,于是将乙作为股权激励对象,并于2009年授予乙0.8%的股权。事实发展与预测一致,2010年乙的团队销售总额超过甲的团队销售总额,2012年成为公司收入的主导部分,2013年乙晋升为公司营销副总经理,而甲在2012年因业绩平平离开了公司。

两层股权激励制度

到了设计具体方案阶段,怎样避免“激励几个,抑制一群”?有三个路径(表2、表3)。


核心骨干实股激励

让核心骨干持有公司股权,这样能给基层员工成为公司股东的希望,帮助他们更好地确立职业发展方向。

优秀员工虚拟股权激励

面向全员建立成长分享计划(虚拟股权激励)。符合绩效标准的优秀员工,不论什么层级都能获得相应级别的超额利润分享;同时进入虚拟股权激励也是获得实股激励的前提。

鼓舞全员向往股权激励

没有进入成长分享计划和股权激励计划的员工,通过大量透彻的宣传活动使之能够明确知道自己业绩和能力的差距,了解公司股权激励的绩效和潜力标准,能够鞭策和努力提升自己,为公司创造价值。

设计启动与退出

当决定了什么人(Who)取得什么样(What)的激励之后,就需要明确什么时候(When)对这些人实施激励方案了。

换言之,在股权激励方案的主体设计已经完成之后,就需要考虑规避风险的两个步骤了。启动条件相当于“安全阀”。只有企业经营指标达到标准时,激励计划才能启动,这能让股权激励成为企业与员工“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有效机制。

股权是激励不是铁饭碗,只进不出会养懒汉。发现激励对象出现问题或不适合成为激励对象时,股份回购的规定是确保公司利益的关键。分两种情况:

惩罚性回购

激励对象已获得的激励股份由公司按照认购价回购,包括:

在公司不同意的情况下,激励对象坚持离职的;

激励对象违法、违规的;

激励对象给公司造成损失的;

其他对公司造成损害或不利影响的情形。

公平性回购

激励对象已获得的激励股份由公司按照当期每股净资产价值回购,包括:

激励对象与公司协商并双方达成一致后中止或解除劳动关系,激励对象不再在公司任职的;

激励对象被公司认定不符合岗位要求,调离或被解除劳动合同的;

根据公司需要,激励对象被调离原岗位。

M公司2008年开始建立并运行这一系统性的股权激励方案,此后员工从70多人增加到260人,股东从开始的2人增加到现在的37人,六年时间销售额从2000万元增长到1.8亿元。

回首过去,董事长刘江认为,“系统性股权激励方案的成功运行是M公司六年高速发展最有力的保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