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反思——李煜之虞美人

 乐学高中语文 2019-04-18

《虞美人》(春花秋月)是李煜的绝命词。据说,李煜写好这首词虞美人后,在他生日的七月七日晚上,在寓所里宴饮奏乐,命歌伎演唱他的新作,声传于外。宋太宗命降臣徐铉去看望李煜。李煜见到徐铉,拉着他的手大哭一场,随后坐下来,一句话不说。最后忽然叹了一口气说:“我后悔杀了潘佑、李平。” (潘佑和李平都是南唐的忠臣和主战派的代表)。徐铉回去就向宋太宗做了汇报,宋太宗认为他怀有故国之思。于是,就命秦王赵廷美赐李煜‘牵机药’,将他毒死。

     清代诗人郭麟曾感慨李煜之身世遭遇,为之叹息:“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是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后以“日以煜乎昼,月以煜乎夜”之意改名李煜。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李煜号钟隐、莲峰居士。他之所以会取这样的号是因为他想远离政治中心,躲避大哥李弘冀的猜疑,可是在政治的争斗当中李弘冀害死了叔父李景遂,随后李弘冀暴毙,李璟的第二子至第五子皆早亡,皇位就这样落到了李煜的身上。而他那位写出“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的父亲给他的已然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所以说李煜在政治上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他的这个幸运与不幸都成就了他在词创作上的巅峰。其实,李煜不仅在词的造诣上颇高,而且精书法、绘画、音律,诗文。人们常把他称之为“千古词帝”。他的词作在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从这一点上来看可以说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的传统;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所以王国维评价李煜后期的词作时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正是因为李煜后期作品以亡国之痛写出了自己的内心的情感波澜,逐渐改变了“词媚”的现状。如果说李煜做个纯粹的艺术家,他未必能写出像《虞美人》(春花秋月)这样的作品。应该是“薄命君王”成就了这个“绝代才人”。

在李煜众多词作中这首虞美人是最广为人知的,词很短: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教学中对于诗词的鉴赏我认为始终都是围绕着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展开的。我们赏析诗歌就是透过诗歌的语言去追寻诗人内心之志,学习诗人表达思想情感时所使用的技巧进而在自己写作时加以运用。其实这一学习目的可以推广至一切文学艺术形式的学习上。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李煜的这首小词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的要点。

一、   思想情感

1、    宇宙的永恒与无常。

宇宙的永恒与无常是李煜在这首词的开端以极为简洁的四个字“春花秋月”就道出的这一全人类所共有的同感。我们在讲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曾讲过这样一句话:“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古人面对自然万物常有一种兴发感动在里面,这也是多情敏感的诗人异于常人的地方,而这份感动在千百年的时间的长河中不断沉淀,就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化意蕴或者说相似的情感体验。比如说“仰观宇宙之大”时常觉自己的渺小,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发出了“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慨叹。 杜甫在《望岳》中也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也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情感抒发。而面对江河的流淌自从孔夫子发出“逝者如斯夫”这哲人的浩叹,后世文人便吟咏不尽,如“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我们仅以古人观于“天地”,“山川” 为例,略举教材中几句诗来证明时代可以不同,诗人经历可以不同,但是面对世间事物他们会有一种共感,而这种共感是我们学习文学作品的人也应该具有的情感要素,这是我们穿越千年解读诗人的“钥匙”。

 我们说李煜在这首小词的开端便以“春花秋月”四个字写出了古今全人类都应该有的一种共感——宇宙的永恒与无常。近代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匆匆》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 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如今又到了哪里呢?”写出了春花的去了再来的这一特性,写出了春花的永恒,而我们的时间却是一去不复返的,我们的人生却是无常的。而多情敏感的诗人面对一岁的春花常贪恋她的逝去又常作伤春之语,所以仅“春花”二字就道出了世间的永恒与无常之形态。而“秋月”亦是如此,月之阴晴圆缺来隐喻人生之变化无常,李白的一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又写出了月的永恒,以永恒之月对无常之人生,其悲凉与无奈变成了多情之人的共感了,这便是李煜在《虞美人》开篇给与我们心灵的震颤和暗合。

2、    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又是这首小词所表露的情感之一。李煜由一国之君沦落为阶下之囚,我认为正是政治上的失意造就了他在词创作上的非凡成就。可是我们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的应该是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的原因和自己立身处世的谨言慎行。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唐太宗之言也道出了中学阶段教科书所讲篇目多古今文人流落不偶之作的原因,也是在李煜《虞美人》中我们为什么要讲亡国之痛,故国之思了。欧阳修《伶官传序》讲:“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这就是李煜亡国之痛的原因之一,我们之所以要去感受这些情感张力,其实就是要避免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说: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局面的出现。

二、   表达技巧

1、    乐景写哀情

  乐景写哀情是古典诗词很常见的表达技巧之一,我们先来看一些例子: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 元二使安西》

·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古诗十九首》

·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白居易 《长恨歌》

这些诗句对于中学生来讲都很熟悉,当我们有意识的去注意诗词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时,对这种表达技巧也就不难理解了,我们看诗词时看到的是诗人的语言,是诗人所看到的景,而诗人视觉所看到的是他对于世界最直观的感受,也是我们透过诗人的语言所看到的诗人所看到的东西,我们的感觉,大众的审美体验便是“以乐景写哀情”中的“乐景”,而当我们追寻诗人内心之“志”,也就是诗人的个人情感时,个人情感的“喜”与“哀”和大众审美视野下的“景”之间产生的反差就造就了“景”与“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乐景写哀情”,“哀景写哀情”,或者讲是“衬托”中的“正衬”或“反衬”。李煜的这首小词中“春花秋月”便是春秋两季最为人们所称道的美景,但词人的“何时了”所透露出的李煜个人作为亡国之君的情感体验是痛苦的,哀伤的,所以在这首词当中我们讲“乐景写哀情”。

2、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也是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考的一种表达技巧。虚实结合顾名思义是“虚”与“实”的结合,也就是“对比”。“虚”与“实”相对,“虚”为“想象”,“实”为眼前真是可感之物。这种表达技巧在“思乡怀人”和“咏史怀古”题材的诗歌中最为常见。比如柳永《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其中“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便是想象所思之人的举动,便是虚写的成分。与上片之实景放在一起就是“虚实结合”了。杜甫的诗歌《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也有虚写想象的成分在里面。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亦是如此。而李煜之《虞美人》只是变“思乡”为“思国”,变“怀人”为“追忆往事”,如此看来就不难理解李煜在这首小词当中所使用的“虚实结合”了,不难理解他那“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呈现给读者的一组组对比,和那字里行间的悲痛和无奈。

所以在给学生们讲李煜的《虞美人》之后,我一直在想课堂上我们讲的不应该只是一篇课文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而是一种情感穿越千年的魅力,古人与今人的共感碰撞的火花,是一种表达技巧在无数诗篇中宣泄诗人们情感被常用不衰的诱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