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1986年以来,遥感卫星影像记录了黄河入海口30年的变迁,让我们来看看真正的沧海桑田。 1986年以来的遥感卫星影像真实记录了黄河入海口30年的变迁,动态演示了黄河入海口的淤积—延伸—摆动,时序影像展示入海口的海岸线形态发生着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主要受到黄河河道变向、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共同影响。 从动态影像上看,黄河河道方向从东南方向变成东北方向,海水的侵蚀对滩涂的面积的影像显著,各年之间的沉积和侵蚀过程交替演变。与此同时,受该地区人类活动的强度变化,黄河入海口的地表覆盖情况也发生着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从自然类型转向人工类型,具体体现在水体和滩涂范围持续减少,而盐田、养殖区和城镇居民区逐渐增多。通过长时序的卫星遥感时序动态观测,能够客观、准确、宏观地展示黄河入海口变化历程,为该区域地表覆盖、生态环境和水文模拟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 该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支持。专项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启动实施,执行期 5 年,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现空天信息研究院)牵头。2019年1月15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发布了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2018年度成果——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详情点击链接)。 |
|
来自: 徒步者的收藏 > 《历史,考古,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