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最低的成本练就杀手锏

 无雍 2019-04-18

世界上最可耻的不是肚子里东西装的少,而是明明没装东西还自认为无比充实。什么都会,也就代表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想学,就什么都只能学个皮毛,然而大部分人却感觉自己储存量越来越多,给他们无比的充足感,实际上堆砌的是一堆垃圾。

世界上有三大家,杂家、大家、专家。

什么是杂家?就是杂七杂八,什么好像都会点,但又不精通,比如天龙八部中的鸠摩智,但是鸠摩智好点,因为底子深,所以也称得上是高手。什么是大家?就是基本上什么都会,并且还精通,准确都说叫融会贯通,所有东西在他手里能融为一体,变幻出更多新鲜的东西,因为道理是相通的。专家就是在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突出。

“大家”和“杂家”的区别就显而易见了,相同点就是都涉猎,不同点是一个加分,一个是扣分,“大家”多学一样多有一分造诣,不仅不耽误前一个技能,还帮助前一个技能获得新的提升。杂家就是前一个技能还没熟,就急着修炼下一个技能,这样储存点那样储存点,最后成为名副其实的半吊子。

避免变成“杂家”的最好办法就是先成为专家,只有通透一门技能后,你才知道修炼技能的奥秘,你才能感受修炼成功给自己带来的喜悦,才有更强的动力去实现下一项技能。正如钱穆说过,在读下一本书之前,必须把手里这本啃烂。

实际上,我们天生的贪婪本性不仅体现在对金钱、权力的追求上,更有对知识的贪婪。按常理说,对知识的贪婪应该是件好事,的确是好事,但是把贪婪体现在方法上就十足的悲哀了,因为贪婪,我们选择囫囵吞枣,猴子掰包谷,最后成为半吊子,技能没练好,骄傲心却爆棚。

“不要什么都懂,只要成为行业的专家就够了,这叫一招鲜,吃遍天。”一位资深营销专家的心得。

我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当然不认同这种观点也不妨碍这种观点有它一定的道理,在某个“场”内,比如针对那些贪婪者,它是实用的。我更喜欢诸葛亮这句话,“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阴阳,不晓奇门,不观阵图,不掌兵势,庸才耳。”

这位资深营销专家说的没错,一招鲜,吃遍天。但是他却忽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怎么才能让那一招变得“鲜”,这就是个问题,他只抛给我们一个大概念,如同一位智者告诉我“只要度过这片海,你就能活着”,可问题是“我怎么才能度过这片海”,一样的道理。商品有市场竞争,专家同样有市场竞争,在专家的市场竞争中决胜的前提是,我怎么才能比专家更专家,找律师给你打官司,我们肯定偏向于胜率高的。

因为大脑容易形成固定思维,如果只专注于这一个行业,必然导致我们的思维受限,所以我们需要从其它行业汲取营养,这样才能源源不断生发新的心得。所以一个资深的营销专家不仅在营销上有造诣,他还是一个心理学高手,甚至还是个社会学高手,还可能是个经济学高手,兵法高手等等,因为他知道在行业钻的越深,越感觉资源在枯竭,所以需要从其它行业去汲取,激发自己的大脑。

我们知道杜牧是个诗人,但却不知道他还是位兵家,他为《孙子兵法》的注解,作为对《孙子兵法》注解为数不多的经典流传至今,被大量引用。我们知道苏轼是位诗人,却不知道苏轼还是位书法家,他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大行书,在书法史上影响极大。我们知道达芬奇是位伟大的画家,他的《蒙娜丽莎》成为惊世之作,却不知道达芬奇还是位伟大的发明家、建筑工程师、音乐家。这些牛人都是因为某一个光环太大,掩盖住了其它光环,但绝不影响他们通才的桂冠。

当然,这种想法确实有点匪夷所思,但是至少它并非不可能实现,一个人有如此大学问,也必然能有诸如之能。“书呆子”往往是半吊子,如果用心去通透各领域,必然知道“书中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于是“事事洞察皆学问、练达人情即文章”。被“书呆子”思维笼罩的我们,有时开窍了,想钻进书中汲取大家之理,可一想到“百无一用是书生”“纸上谈兵”等等典故,于是放弃对知识的执着,陷入了迷茫,又回到以前的状态。如果说一个人只会纸上谈兵,那他定是没有真正地去读书,没有把隐藏在自己身体内几十年的经验融于书中的道理,没有去发自内心的思考运用,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或者只是对“术”的执着,总希望能够熟记更多的经典案例,然后依样画葫芦套在生活中,这不叫读书,这叫读“字”,结果往往生产一批半吊子。如何成功避免“书呆子”误区或者“半吊子”误区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继续“书呆子”下去,不要有任何怀疑,往深里去思考,去结合生活、结合经验,领悟越深之处便是你践行之时,知行合一就这点上,也是必然的结果,以方法作纠正,以执着证依归。

回到主题,我们的时间极其有限,除了衣食住行,还要工作、甚至加班,那我们如何才能够用极其有限的时间去汲取尽可能多的技能,也许我们希望能够唱好几首歌,以便在KTV的时候能一展歌喉,让众人投来羡慕的眼光,也许我们希望能够熟记几首诗,以便在台上演讲时能够脱口而出、文采飞扬,也许我们希望能够读懂经济学,以便在理财规划中能让财生财,而不是陷入快速增长的通货膨胀中让财富一点一点地被蒸发,诸如此类等等想法!在希望快速获得某项技能的时候,我们先要去反思自己以前为什么学了很多,到头来总是三流水平,或者总是懂点皮毛。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很多人喜欢听歌,也能哼很多歌曲,但是一到歌厅,却连一首完整的歌都唱不出来,能唱出来的,也是五音不全,其实能唱好一首歌与对它的熟悉度有很大关系,就因为自己对唱歌这件事的“随意性”导致无法专注,也就出现了“事事都是触及但永远只是皮毛”的窘境。

这里提到了“随意性”,与它相对应的词语叫“专注”,但是当我们要去汲取技能时,“专注”却不是我们最完整的答案,只能作为阶段性的方法。

毫无疑问,导致我们一直以来平庸的关键主要在于“随意性”太强,我们总是凭借一时的兴趣,对某些事情粗加了解就完了,甚至连不求甚解都达不到,充其量就是解解渴。但是我们要在某个技能上能够熟悉的运用,这个程度绝对不会比“不求甚解”轻,但是也不能“穷源竟委”,因为这样我们会花费太多时间,绝对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当然,如果我们把这个当成一生的课题除外。

有次听朋友弹古筝很好听,特别是那首《神话》,真是让人如痴如醉,于是我萌生了学古筝的想法。当我开始着手学习古筝时,首先需要先练基本功,也就是熟悉哪个调在哪个地方,高中低音区怎么区分,知道与熟悉的过渡就是操作,需要亲自实操。我别扭地弹着每个谱,几个回合下来,依然是高低不分,出于兴趣,我没有放弃,继续坚持了一会儿,但是当一两个小时过后,我能够别扭地弹出一首简单的曲儿,我却选择放弃了,心想这也没什么用,浪费时间。

在一次晚会上,其中一个环节就是才艺大比拼,一个个同事唱着歌、跳着舞,还有弹吉他的,男士无不吸引女生的眼光,女生无不让众男生所倾倒。我犹豫了一会儿,如果我冲上去用古筝弹一首《神话》,绝对成为全场亮点,不过我还是放弃了,因为我就练过两个小时,隔了这么长时间,基本上忘记了,上去只会出丑。不过就在这时,另一位男生上台去,毫无犹豫地用古筝弹了一首《神话》,技法虽然称不上专业,但作为全场亮点绰绰有余,我只有羡慕的份。当我私下跟他沟通,最后得知他仅仅学了两天时间,并且就只练这首曲。那一刻,我终于懂了,如何用最快的时间来练就一项技能,这个“最快”充满了数字博弈。打个很简单的比方,如果橱柜上有一堆物品,需要你拿一件下来,但是你又够不着,旁边又有一架梯子。作为血气方刚的你,如果奋力一跳是有可能够着物品的,所以你通常不会选择去拿梯子,而是选择撅臀上跳,因为这样更省时间。结果呢!你跳上去后物品是拿到了,但是其他物品被你一拉散落一地,这个时候你还要把洒落的物品归拢起来放到原地,这个时候再去计算你所用的总时间,与拿梯子上去取物品的总时间相比,前者明显要多余后者,这个时候你还会认为直接跳更省时间吗!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所谓“最快”是以综合时间计算,并非一时之快。

回到弹古筝的例子,如果我能把两个小时延长到两天,并且只弹一首曲,那我在古筝上已经有拿得出手的活儿了!而不会落到在晚会上只能“遗憾”的窘境。两天时间就能把《神话》学会并且弹的不别扭,这时间慢吗?一点都不慢,已经是相当快了,试想下!如果两天练就一个技活儿,只需要一年的时间,基本你就是全才了。如果不懂得“我们其实只需要能熟练地拿出一样技活儿而不是要学会它的全部”这种理念,两天时间就能拿出绝活儿绝对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认为你是天才,其实呢!你只是用两天时间在重复十几个动作而已,还会有不熟练的嘛!

让我们回顾一下,总结如何能够用最快时间练就某项技能,不难看出,首先我们需要在理念上与常人不一样,如果我们仅仅是想在这方面有能拿出手的活儿,而不是成为这方面的大师,那我们就需要保持这样的理念,我们只需要固定某首曲或者某个知识点,花几天时间反复操练它就够了,这是确定行动方向。然后就是在时间上要算明白账,不要觉得花几天时间是在浪费时间,如果那样想的话,你永远不可能学会某样东西,一辈子就在“觉得浪费”上度过,其实这样的你才是最浪费时间的那个人,这是让意识纠偏行为,避免半途而废。

但如果把技能放到无形的知识领域上呢!我们先看个案例:有天老师给我们班出了个题,他拿着《传习录》告诉我们,让我们花半天时间来看透这本书,然后逐一分享心得。这根本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半天时间不说看透这本书,简直连看完都不行!接完任务,大家连午饭都没吃,就抱着书看,有的为了能够有个大概的了解,翻的像龙卷风一样,有的直接去网上查找学习心得,学习心得算是比较简短的总结了。而我并没有去整页整页地翻看,因为那样绝对不可能完成任务,但是我也不会在网上多看几篇学习心得,那样的话我的思维只会停留在表面上,分享也绝对会生硬无比,逃不过行家的眼睛的,既要保证时间最快,还要得到要旨,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点上入手,伺机扩到面,而不能从面上着手,那样有可能永远到不了核心点上。我从网上翻阅了关于《传习录》的要旨,发现这本书的核心就在“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上,我反复默念了二十来遍这四句教,初次领教肯定不能领会其中含义,于是我又去逐一对里面的“本体、良知、格物”等词语进行解惑,一番功夫后,从字面意义上能够对这四句有所领会。于是,我又抱着这烂熟于心的四句教,定向在网上查找有关方面的心得体会,一个小时候,基本上我就能够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这四句教的所表达的内涵,这个时候我再回过头来看《传习录》这本书,我感觉很轻松,并且我能知道哪些是较为重要的点,深入思考。最后半天过去了,其实我们根本没用到半天,在分享心得的时候,全场下来,我的心得是最深入且自然的。如果我以后不想很深入去研究王守仁的话,仅仅是作为卖弄学问的把戏,那几个小时的专注已经够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知识领域上,道理其实是差不多的,我们要有正确的时间观念,算综合账,再者我们不需要从整体着手,觉得看到全部才有安全感,这是错误的观念。任何一本书,如果是想阐明某种思想的话,那么它的要旨就一个,其它的都是对要旨的佐证罢了,或者说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所以我们直接从中心点入手,让自己尽可能地了解这个中心点,然后再去寻找关于这个中心点的各方解释,最后在回到整个领域中,那样我们掌握起来会更简单,更快。古语有云:“一经通,经经通”,为何我们把时间全花在了经经上,结果经经只知皮毛,半吊子一个。

我们只去寻找我们要了解的思想和信息,从点上去探究,而不是一开始就在庞大领域面前望而止步,再考虑哪天好好去研究下这门领域,就这样,你想要深究的知识在你的等待中擦肩离去,慢慢地就养成了浅尝辄止的习惯,凡是懂其一,不懂其二,成为半吊子,表面上感觉自己花了很大精力,但实际上却懂的只是皮毛,这是学习的一大误区,要不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