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思振-泛生子:★跨界创业5年拿3轮数亿融资,他要为癌症治疗装上“定位系统”,精准打击

 亲斤彳正禾呈 2019-04-18

泛生子,达尔文提出的基因概念的前身,英文Pangenomics,乍一听有些难以理解,正如公众对于泛生子基因和它背后的基因组学技术的感觉——新鲜却也知之甚浅。的确,基因检测仍然是非常新的一个领域,但在基因科技迈过了几乎停留在纯科研领域的阶段之后,开始越来越多地对商业社会展示出其魅力和价值。

以癌症精准医疗为切口布局的泛生子成立五年已经发展到近600人的团队,在北京、上海、杭州、重庆建成了总面积超过10,000平米的医学检验实验室,完成三轮数亿元融资,拥有三款获批上市的体外诊断产品,产品及服务覆盖了中国最常见的神经系统肿瘤、呼吸系统肿瘤、消化系统肿瘤、泌尿系统肿瘤、乳腺肿瘤、甲状腺肿瘤等。

基因检测未来会是基础应用技术

泛生子并不是王思振的第一次创业。

王思振读金融出身,早期都是在银行和投资机构工作,但他第一次创业却是在互联网通讯领域,作为美国互联网通讯公司 iTalkBB 的联合创始人,他负责全球市场营销及企业发展规划工作。2012年iTalkBB以数亿元人民币被263收购后,王思振在何为无博士的一个Party上遇到了现任泛生子首席科学家的阎海。对于基因技术,王思振倍感兴趣,阎海是领域内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的发现颠覆了脑肿瘤诊疗的手段,改变了治疗指南。

一个刚刚结束第一次创业正在思考下一步该做什么,一个正在考虑如何将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产业化普惠到更多的患者,一年后,北京泛生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2015年10月重组成立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王思振为法定代表人。

虽然是个门外汉,但王思振却一直对生命科学比较感兴趣,并曾称大学时阴差阳错选了金融。泛生子的投资人郑玉芬曾经向媒体描述,一次居家派对上,郑玉芬偶然发现王思振在看《基因》,这是一本晦涩的大部头专业书,但他已经看了一半,期间还向大家推荐,这一细节也让她当即决定参与投资。

成立四年间,泛生子在2015年、2016年完成A轮和B轮融资,2018年1月再次完成C轮超4亿人民币融资。

回顾创业历程,王思振自认是一个有探索精神且不惧未知的人。两段看似毫不相关的创业领域,对于王思振来说,真正吸引他的在于“酷”,“这两个行业都是在当时非常新的科技,未来基因检测对于癌症精准医疗来讲,将成为非常基础的应用技术。就像十几年过去,互联网通讯技术也从黑科技变成了互联网的底层技术”。

我们说癌症难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癌症是个基因病。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中一直都存在“打不着”和“打不准”的问题,就像在黑夜里找钥匙一样,没有灯就无法准确找到。比如说,有两个患有脑胶质瘤的病人,病理学家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两个病人的脑胶质瘤长的一模一样,有可能诊断他们患的是相同的脑胶质瘤,但真实的情况很可能无论是临床还是痊愈后情况都不一样。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获得目标的具体信息和找到目标的能力,就好像一次打开所有的路灯,无论钥匙掉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立刻看到。而这就是精准医疗对于疾病诊断的意义——可以判断出到底是哪个位点的基因突变导致肿瘤的发生。

 产品+服务模式

虽然基因组学技术在癌症领域的优势愈发明显,但癌症市场大而复杂——无论是产业链纵深还是行业宽度。对此,王思振决定采用“产品(IVD)与服务(LDT)并驾齐驱”的业务模式。

产品部分就是对于不同癌症的不同时期,开发出相应的技术平台和诊断产品。在国内较高发的癌种有脑肿瘤、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甲状腺癌等,而疾病周期又会涉及多个环节,包括癌症风险评估、早期筛查干预、分子病理诊断、用药指导和预后监测。每种癌症、每个患者以及每个环节都有不同,即便是同样的肿瘤,不同的病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手段、吃什么样的药,都需要基因检测这个“定位系统”。

当前泛生子基因最为成熟的正是诊断技术平台,下一步,早筛及液体活检会是重点。“如今肿瘤防治的战线正不断前移,早诊早治是根本之道。在癌症早筛领域,泛生子将重点发力,针对大众人群推出更有价值的检测产品,在更早阶段将癌症'扼杀’。”

阎海教授本月在《Acta Neuropathologica》杂志上发布的科研成果,更证实在一些脑肿瘤中,脑脊液活检比组织活检更能反映癌变情况。

服务则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中国目前的基因检测产业链条上,上游是仪器、试剂耗材厂商,但大多由国外巨头垄断;中游为测序服务市场;下游则是研究机构、医院、药厂等。泛生子通过与上游企业中的大型测序平台生产商合作开发自己的测序平台;向下则是更多地配合研究机构、医院、药厂对癌症进行直接的干预,包括医学研究、药物研发和伴随诊断。

目前,泛生子有百余项科研项目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如与北大肿瘤医院合作的遗传性胃癌遗传机理研究,与上海华山医院合作的脑胶质瘤与癫痫的致病相关性研究,与天坛医院合作的脑干胶质瘤新驱动基因的筛查研究等。

如果说基因检测技术是癌症精准医疗的底层架构,那数据便是燃料。癌症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疾病,病理、核磁、生活方式等多维度数据对其“监控”不仅有科学价值,也有临床意义。

大数据应用非常重要,但是如何应用才是重点,数据质量、应用方向、分析方法都需要有所突破。泛生子基于云计算架构的数据中心,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分析软件,处理大规模基因组学数据的存储、传输、运算和分析。同时,泛生子拥有多个与国际同步的癌症基因组数据库,可实时更新全球范围的基因突变及药物靶点信息。未来,泛生子预计构建更庞大的、属于中国人特有的数据库。

行业市场教育基本完成

癌症精准医疗市场和所有新技术产业化一样,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对新技术的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王思振谈到,“公司刚创立的时候,我和阎海教授去某医院拜访一个专家,想跟他聊基因组学在某一个癌种里面的应用。我们在门口等了一个多小时,很显然,他对我们这个东西不是太感兴趣。”

面对行业初期市场教育不足的现状,王思振的做法是加强科研和临床转化实力,先得到医生和患者的认可。在与天坛医院合作过程中,医生通过泛生子基因的分子检测服务及报告,为一位病理诊断结果为四级胶质母细胞瘤的 16 岁女孩,准确地找到了她在 BRAF 基因有 V600E 突变,并针对这种特定突变进行了维莫非尼靶向治疗,延长了8年生命。

 “现在很多医生对基因或者整个精准医疗的研究热情是以前不可比拟的,他们会非常有兴趣跟我们约时间讨论如何合作搞科研,以及临床化、产品化和市场化的交流。”泛生子CEO王思振欣慰地说道。

 市场的接受,意味着行业的市场教育基本完成,企业比较容易实现快速增长。但同时,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加入肿瘤精准医疗的领域内,国内有艾德生物、思路迪等,海外有Foundation Medicine、Exact Science、Myriad Genetics、Guardant Health 、Grail等。面对竞争对手,王思振说,“癌症精准医疗有如此大的市场,绝对不会只有一两家企业”。

过多的企业在同一领域竞争会导致行业壁垒下降,因此,如何突破重围会是许多创业公司正在思考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